3月4日看芳华

芳华好像都已经下线了,一直没去看,以为又是冯小刚的私人臆想,后来却出乎意料地被触动。其中一个让我惊讶的地方是对血淋淋的战争场面直接了当的刻画,联想到红海行动,发现国内电影对战争的描述越来越大胆,虽然分级制度的缺失导致小孩在电影院吓得哇哇大哭,但我觉得总体来说是件好事,视觉冲击总好过粉饰太平,人们就是眼见亲历了战争的残酷与不仁才学会珍惜眼前的和平。另一个是真实,没有狗血的台词,连最后何小萍百般犹豫之后说出的那句“能抱抱我吗”都因为半生风雨的铺垫而显得恰到好处,直击人心。总之,电影拍得真好,严歌苓的故事写的真好。

何小萍仰起脸喊,刘峰,明天走的时候叫我,我送你!迎着众人的目光,为了善良的一个人,一个人的善良,决心背叛世界。那样的勇敢和坚定让我立刻想到过去,那时喜欢拿写字当情绪宣泄的出口,要写什么全凭兴趣,居然连区区考试都宁死不屈,哪里知道又哪里在乎君子固穷是恒久不变的道理?

林奕含在写下她的绝笔时仍然控诉,李国华为何背叛了浩浩汤汤五千年思无邪、诗言志的传统?我曾经也笃信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可是却忘了语言是艺术更是工具,巧言令色,本来就是文学的一部分。是表达,同时是蛊惑和煽动。而我终有一天要将这技巧教给如我一样笃信的孩子,从此他们的笔墨将混杂着迎合与讨好,向恶的世界屈尊。听起来是惨烈的战败,屈辱的投降。可是现在的我,必须埋藏当勇士的心,向现实讨生活。

如果头脑和身体是拿来用的,我宁愿他们不辞辛劳,喂养我的灵魂。我想,这也算是物尽其用。

这样想着,也就少了些遗憾,毕竟我至少活过,至少曾经活过。

很奇怪。我这人总有“正直青春,然芳华已逝”之感,不知道是我天性多思虑还是像何小萍一样过着旁观者的生活。何小萍为刘峰背叛,为刘峰勇敢。电影里有句台词,“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那一年我也是十六岁,也曾经在痛苦中生出善良的愿望。我可以理解那些地震中被救出来的孩子纷纷当了兵,也能理解在医生手中挽回生命的人们从此志愿救死扶伤。因为十六岁的时候我就是这样被“刘峰”从泥潭里用一只手拉上来的,从此即便现实给我再多失望,即使“刘峰”已泯然众人,也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也因此才看得到更多希望。

他们哭,他们笑,他们举杯,他们欢唱。十三岁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在舞台中央,只需在聚光灯下尽情舞蹈,十六岁的时候发现只是不入戏的配角,而现在我好像游乐场中下班的小丑,远远看着过山车上人们在翻滚着尖叫。

何小萍和刘峰不是这世界的人。他们是自由的鸟。

你可能感兴趣的:(3月4日看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