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摘要:
南京大学人力资源产业教授、成功人力资源集团董事长林伟星博士认为:我觉得,选专业最重要的是要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人云亦云。在一个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相当的便捷和全面,考生们除了听取父母亲朋的意见,不妨自己多看看网上对各专业的描述以、从事相关专业的职场人生的看法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如此更有利于自己做出理性客观的选择。还有,就是可以多听听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服务的亲朋或网友意见。
各省高考陆续放榜,紧接而来的是一场难度可能不亚于高考的较量——志愿填报。正所谓: “专业选的好,人生开挂早”,由此可以看出选择专业对考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影响非常大。那么,面对近3000所大学500多个专业,怎么填报?这可是一个技术活。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上大学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难的是选择什么高校与专业才能为人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助力。在高等教育改革加速的背景下,合并本科批次招生、新兴专业如雨后春笋涌现,使得选择的难度还在不断加大。
我们看到,追捧热门专业一直是志愿填报中的一股潮流,从高考恢复之初的中文专业大热,到金融专业的长盛不衰,再到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专业的崛起。时代之河潮起潮落,今日的风口,明日也可能被纳入红牌警告。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专业更迭的速度和力度也在明显加快,2015年开始,全国高校每年增设专业数量突破2000大关,撤销专业的数量也超过100个。就在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416个本科专业点被撤销。这些被撤销的专业点,不少就曾经是某段时间内的热门专业,比如,服装与服饰设计、信息与计算科学等。而曾经冷门的专业,也有可能一夜之间突然爆红,比如,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带动的考古热,考古、文博类专业就经历了这样的命运。
报考专业一直是社会大众关心的问题,但大多数都是人云亦云,那么,高考填报专业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对此,我们来看看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怎么看待这件事:
一、家长对于孩子选专业有哪些期待?
1、有些家长希望孩子选择未来相关职业的社会地位比较高或是赚钱多的专业;
高考结束后,很多家长都会四处咨询:报考哪个专业将来能当官?哪个专业将来赚钱多?因为这些家长在生活中看到了当官的各种好处,比如没有失业压力、社会地位高、在亲戚朋友面前有面子,于是就把这一份期望了寄托放在孩子身上,希望通过孩子的努力改变现在的生活阶层状态。
笔者认为: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当官,成为公务员。首先,每年公务员考试都是上千个人挤一个位置,有些岗位录取率甚至是万分之一;其次,很多公务员岗位都需要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甚至有些会被派到农村或者边远地区工作,没有几年的基层历练和足够的政绩也很难得到提拔;再次,如果个人情商不高、沟通能力管理能力不强,更不可能在这条路上得到快速提升。除此以外,对于普通大众想当官的人来讲,在竞争激烈、人才过剩的公务员团队中,80%的人员大都在基层挣扎。因此,家长在辅助孩子填报志愿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急功近利,追求所谓的“钱途”。
2、还有些家长希望孩子选择现在比较流行学的、热门的专业;
近几年,在互联网+时代,从政策指引到实施落地,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机器人等相关专业成为新一代风口专业。据了解,今年新增的35所高校AI专业,是继去年26所高校联合申请设立AI本科专业后,又取得的最实际的进展。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建设AI学科三步走战略:1、到2020年建设100个“人工智能+X”复合特色专业;2、到2020年编写50本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建设50门AI领域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到2020年建立50家AI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可见国家对于人工智能已经有相当高重视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迫切性,这主要是源于人工智能产业蓬勃发展所导致的对人工智能人才的旺盛需求。
笔者认为:人工智能是专业度很高、很难的一门学科,一般只有成绩较好、性格相对沉稳、喜欢科研方向的学生适合报考,因为这门专业设置的学科都是一些尖端、高深、难度很大的课程,虽然特别有前景和发展前途,但是并非所有考生都适合,只有少数喜欢研究的尖子生适宜去报名。除此以外,所谓的流行、热门专业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会根据当前的国情,政策以及环境等等因素逐年变化,如果大家一股脑的拥入流行、热门专业,毕业后竞争压力大不说,万一毕业后这个专业已经不再是热门专业,社会中这个专业对口的职业需求量极少了,该如何就业呢?
3、也有部分家长希望孩子选竞争压力小的专业;
选择专业时,也有些家长会避开当下流行、热门的专业,而选择相对人少的冷门专业,比如动物科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历史学、哲学。家长认为这些专业不仅竞争压力小,社会需求量也没有饱和。
笔者认为:是否选择冷门专业,还是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职业规划、家庭背景等等方面考虑,而不能只从竞争压力小这一个方面考虑。竞争压力小的专业也往往会面临就业局限性高、需要的人才少等问题,有些选择冷门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难就业,但又受制于既有的成本难以脱身,形成进退两难的局面。其中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岗位,这样既对大学四年的系统学习造成浪费,同时,跟那些本专业毕业的毕业生相比,工作中又缺乏了理论基础的支撑,需要从头学起。
4、其中也有家长希望孩子选择家里有人从事或者有认识的人脉关系的专业;
比如有些孩子的父母是司法界的人士,孩子选择法律专业就有先天的优势,只要一毕业,凭借父母的人脉关系,孩子可以非常顺利地融入这个圈子,做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但如果父母全无这方面的关系,孩子毕业后必然从零开始积累,这个难度显然要比前面大得多,尤其在刚进入职场的起步阶段,有没有人带入行,有没有现成的资源,对于孩子的职业发展来说差别很大。
笔者建议:在考虑选择专业这个问题上,家长不仅要考虑自己有哪方面资源、将来能给孩子提供什么帮助,更重要的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个人规划等方面来考虑。如果因为其他原因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甚至反感的专业,整个大学生活将会很痛苦。疲于应付那些没兴趣的专业知识考试,会极大的消耗青春动力。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报考志愿的时候听从父母的安排,工作后发现难以忍受而辞职,导致职业转换成本增加。
5、更多的家长希望孩子选择未来职业稳定又实用的专业,比如医学、法律、师范类的。
很多人都喜欢家里或者亲戚中有医生、律师或者老师,因为这三个职业有熟人可以少走很多弯路:看病方便不用排队,日常纠纷有专业的人咨询不担心被忽悠、小孩上学也不用买学区房等等好处。
笔者认为:无论是医学、法律还是师范类的专业,能不能吃苦是最重要的因素。很多医学院的学生调侃,“原以为穿上白大褂走路都带风,而实际上还没毕业头发就掉光了”。据笔者了解,医学专业考试老师从来不划重点,一本书全是重点,学医是终身“学海无涯苦作舟”。毕业后进入医院,要进行3年的规培,2-4年的专培,30岁还拿着20岁的薪水,40岁还在外地培训。法律也是一个学无止境的专业: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物权法、合同法、劳动法、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票据法、国际私法,总有背不完的法律条文…但是这些专业的最大优势就是相对稳定,社会地位高、越来越吃香。
二、关于选专业考生自己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
绝大多数高中生对于选专业都是懵懵懂懂的,因为社会阅历不丰富、只埋头学习文化课、没有专业的老师辅导,选专业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面对近3000所大学500多种专业,学生们几乎无从下手。据相关媒体报道,并且进行了总结,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基于个人兴趣选择专业;2、根据自己高中哪门课好,大学就接着学;3、从就业出发选择专业;4、听从父母的建议。
笔者认为:选择专业最重要的是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同时也要对未来的职业有一定的了解,比如那些上课专业对应的行业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运作的、各个行业下的细分领域有哪些方向可供选择、各不同分支下的机构有哪些、这些机构都有哪些部门和对应的职位、这些职位的待遇、社会地位、晋升方向和途径都有哪些等等。通过这些信息,再去对照自己的兴趣,从而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并且相对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专业。
对于父母的建议,十八九岁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人生观,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往往家长的判断受限于他们所受的教育程度及对信息的检索分辨能力,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这个关键时候,学生要对自己负责,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不要盲目听从,做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是否适合自己,要知道大学是你来上,不是父母上。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对相关就业行业发展进行充分的了解,父母的经验并非没有一点参考意义。
四、专家观点:
南京大学人力资源产业教授、成功人力资源集团董事长林伟星博士认为:
1、要有独立思考能力,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我觉得,选专业最重要的是要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人云亦云。在一个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获取相当的便捷和全面,考生们除了听取父母亲朋的意见,不妨自己多看看网上对各专业的描述以、从事相关专业的职场人生的看法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如此更有利于自己做出理性客观的选择。还有,就是可以多听听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或服务的亲朋或网友意见。
2、没有绝对好的专业,要综合考虑自身的兴趣和职业规划;
当今社会变化很快,今天所谓的好专业,明天可能不再是最热门的专业。但选择专业类似经营企业选择行业,我个人观察,再好的行业都有赔钱的老板;再传统萧条的行业,也有发财的老板。因此,选专业时最好能选择自己可能比较愿意从事一辈子的专业方向,有一定的职业规划意识,这样不管行业如何变化,只要能在自身领域深耕细作做到专家,也不用担心没饭吃。
3、大学专业课的学习,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才是关键。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大学生就业都无法做到对口;而且,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人对自身学习的投资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大学期间的学习是对自身人力资本最重要的一次投资,知识可能会过时,从长远看少数行业可能也会淘汰(比如煤炭),所以更很重要的在于要学到专业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观察研究习惯,如此,则不管社会如何变化,自己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系统”实现不断升级。
总之,现在的社会包容度很高,市场经济也给了我们很多试错的机会,只要有比较强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哪怕在未来感觉专业真的选得没那么理想,也不会就没有更好机会。上大学对人生能来说,是很重要的选择,但不是唯一的选择,因此完全可以放轻松,可能更有利于做出相对更优的选择。(文 /丁龙昌、魏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