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经典文本的初心——观韩军老师授课有感

三月的嵩县春风扑面,盛世白云大酒店名家云集:南钱北魏、蔡可肖培东、程翔赵春林……十六、十七连续两天,白云大酒店的宴会厅里上演了语文教学的饕餮盛宴。满桌佳肴中,韩军老师带来的《故乡》却最是色味俱佳,让人赞叹!

一“望”一“隔”,精髓尽显。一往教《故乡》,老师们多是通过对比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了解那个社会的萧条破败,按照教参解读文本。而韩军却独辟蹊径,一首《静夜思》引出《故乡》,读文章中的环境描写,看“望”到了什么。以“望”引出“望明月——望故乡——望英雄——望未来”,让学生想“充满着()望——充满着()望——充满着()望”。望乡有月亮,有英雄,有“银项圈”,“银项圈”代表月亮。十一次写“望”,“望就是主题,“望””就是望月,虽绝望仍在坚持、追寻。接着韩军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五次写“隔”的地方,有了“隔”就没了希望,隔了希望,隔了人心!最后韩军问出“到底有希望吗?”,引出了作者把希望寄托于宏儿与水生身上,充满着期望。从而让学生明白了鲁迅的“盼望、失望、期望”的变化过程。

这种教学设计让人叫绝!读——导——悟,学生印象深刻,理解亦深刻。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人叫绝!老师没有丰富的知识,绝不会有这样的设计!正月十五的月亮叫“望”,正月初一前的月亮称“晦”,“晦”就是无日无月无望,而小说的故事就发生于正月初一前,预示着“闰土”的无望。这些知识是我不曾了解的,这样的联系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没有广泛的涉猎,哪来如此的引经据典!这也就难怪韩军老师设计如此之巧妙,而我辈只会搬教参了。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人叫绝,来源于韩军老师的不迷信教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想法。他说:教参上的解读只是学术解读,个性解读,带有强制性,老师用教参上课只是在传达别人的解读,这其实是在忽悠学生,当时作者未必就是这样想的,只是后人牵强的解读罢了!读鲁迅的经典应该去探寻鲁迅的初心,而不是用今人的眼光去看过去。

想起了一次中考语文阅读考试,有考生专门致信文章作者,询问考题答案,而作者竟也无从答起,作者写文章时何曾就想到了这些个方方面面,犹如专家解读时这般深邃!

有时我们太过于依赖教参了,依赖于别人的解读,却没有了自己的见解,懒于去思考,懒于去体会作者的初心,懒于去读书积累,那就只能去做别人思想的搬运工了!

无知要有思,有思就有畏。如果无知又无畏,简直就是误人子弟!

经典文本应追寻作者的本心。韩军于我,有莫大的启发!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找经典文本的初心——观韩军老师授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