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个话题会定期的变成”热门“,就是年轻人辞职的话题。
这个话题之所以年年不厌其烦的成”热门“,就在于其发生的太过普遍,更关键和诡异的是,几乎每个涉事其中的人,都会觉得委屈!
老板的委屈在于,不过是工作上出问题”批评两句“,怎么就撂挑子了?
一起的同事们觉得,新来的这小子也忒猖狂,年轻气盛果然不堪大用!
我等吃瓜群众意见各异:小子家里有钱啊;年轻人承受力不行啊;老板也有不对,懂不懂就批评人······
而广大年轻人们:这么无聊的工作,动不动还挨骂,回家继承家业不香么?
所有人都对年轻人的事心生评判,因为每个人都曾经年轻过或者正在年轻,每个人都感觉自己有资格对这件事情发表看法,特别是年纪大的”资深职场人士“或者”老板们“,而年轻人普遍觉得”委屈“
其实,更关键的是,在每个人内心里面,都会发现职场中年轻人的和老板亦或是领导的关系,是每个人都所熟悉的一种关系,或者说一种心理过程,闭上眼睛,仔细体会,你会发现:
年轻人在职场中的遭遇,和原生家庭中的模式几乎一样;领导对于年轻人的管教和年轻人的反应,也就是父母对于子女的管教以及子女的反应!
格式塔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叫做”同型论“:
同型论的概念意指环境中的组织关系在体验这些关系的个体中产生了一个与之同型的脑场模型。
简单来说,一个人在某个系统中有了一种关系体验后产生一种心理和行为反应,在另外的关系或者系统中,这种心理和行为反应也会同样发挥作用。每个人最早接触的”组织“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在这个系统里的父母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和爷爷奶奶的关系,形成心理和行为反应,都会在个人长大后,影响到一系列的选择和各种情绪、行为。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小姑娘,她的亲身经历验证了”同型论“。
小姑娘很漂亮,但是她的行为却很奇怪: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上了没多久就退学回家了,因为和老师、同学处不好关系,没法继续学业;被气的半死的父母给她在老家找工作,没有一份工作能超过三个月,因为和老板、同事搞不好关系;独自一个人住,找了个男朋友,天天吵架,是不是分手,最夸张的一次是分手好几个月,又复合了,至于分手原因,是那种一般人无法原谅的;特别爱生气,特别爱砸东西,经常和父母吵架---反正就是一地鸡毛!
后来经过深度了解,发现如下问题:女孩的父母,在女孩很小的时候就东奔西跑忙工作,女孩是跟着奶奶一起长大,父母经常说女儿要听奶奶话,这样就能经常回来看她,结果总是一次次被繁忙工作耽搁;父母说女儿好好学习,考试好了爸爸妈妈就能回来, 结果女孩考试成绩很好,但是父母还是在忙工作。总之,女孩的童年、少年都是在缺少父母陪伴和一次次空头承诺中度过,等到终于父母工作要稳定了,妹妹出生了,而女孩也上高中,全力备战高考,父母的关爱都在妹妹身上!
小姑娘的原生家庭中缺少了正常的父母之爱,她没有从父母之爱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他人建立互惠关系的体验以及识别爱、学会爱的能力,使得其长大后诸多行为出现偏差!
一个人应该得到实实在在的父母之爱,然而女孩缺失的父母之爱,所以她不会爱,进而长大后不会建立和男朋友正常的爱的关系,也不会处理和身边朋友、师长、同事、同学的关系;
一个人应该得到承诺的结果,然而女孩听话了,也努力了,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是父母的承诺一次次落空,所以她厌恶别人说话不算话,她认为这是种背叛,因此她对说话不算话的人充满了愤怒和恐惧,哪怕别人仅仅就是迟到几分钟,她都会歇斯底里---她完全把童年时期那种压抑的情绪不断的爆发和升级出来,使得没人能和她相处;
一个人应该得到安全、暖心的陪伴,这是天理,然而女孩缺失了这些,于是她极其渴望能够有人给她这种情感体验,最好是和“讨厌、说话不算数”的父母性格能够截然相反的,然而她真的找不到,然后看谁都不顺眼;
女孩的这一系列行为,并不是她的错,她与别人建立互惠关系并且创造满意生活的潜力和能力都被无情打断了,于是她迷茫而不知所措,做什么事都没法得到一个好结果。
如果能理解上面这个案例,回过头来再看当今年轻人在职场中的问题,就会发现,那些貌似”出格“的行为,有其背后的因果。
首先,60后、70后和一部分80后们出生的时间、成长的环境(请千万不要忘了他们30、40、50后的父母),在那些物质匮乏的日子里,繁忙的父母、很小就需要做家务、甚至去下地干活、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就决定了他们比较”乖巧、听话“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等他们长大后,面对单位的领导,也会是同样的心理与行为反应;
其次,当这些60、70后们成家立业,做了85后、90后的父母,他们和孩子们建立关系的时候,就会”看到“自己在原生家庭中受到的”苦难“,再加上物质条件大幅度改善、西方的教育理念普及,相对高压、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大幅度下降,家庭氛围更加宽容和轻松。
然而宽松的家庭氛围,却剥夺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充分体验的机会和权利:大部分时间自己的要求可以得到父母的满足;几乎不受到多少挫折;几乎没有人过度的批评和指责;不需要过多的努力就可以得到父母的礼物;几乎不用做家务;几乎没有了60、70、80后(不包含85后)小时候的渴望和期待---比如对美味零食的期待、对玩具的期待。
好与坏本身就是相对的,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有一个方面出现严重缺失,都会造成不平衡。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年轻人有非常高的自我期待,却不愿意付出专注和踏实的努力;很多年轻人聪明、有才,却很难接受批评,或者出现比自己更优秀的同伴;很多年轻人几乎没有多少期待,有刺激他们的东西越来越少,一旦出现,就会奋不顾身,所以坐半天地铁去喝一杯奶茶、或者排两三个小时队买一杯奶茶、对限量版天价鞋子的追捧,都成了家长难以理解的行为,但是年轻人们非常享受。
最后,无论60后、70后如何开明和宽容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旦进入到公司这个新的组织系统里,他们自身形成(在他们年轻时)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开始起作用,于是在家宽容、宠爱孩子的父亲,到了公司就变成一个严厉、心如铁石的老板---这并非德行问题,也不是什么”好人、坏人“,这就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格式塔“,只不过方式和表现不同罢了。
而90后们,刚从家里这个组织系统出来,立马遇到了一个全新的系统,就自然会出现不适应。很多年轻人会抱怨:”我爸妈都没这么说过我,你凭什么?“,而老板或者领导也很委屈:”都是为了年轻人更快成长,为了公司生存和发展,说他们几句就炸毛,想想我们当年······,现在的年轻人不行啊!“
是不是很熟悉?这样的场景时不时上演一番,年轻人越来越远离”公司“这个系统组织,对此完全不感兴趣。
如何重新获取年轻人的心,和他们更好的对话呢?
第一就是要做到充分的理解和识别。很多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越来越看重对招聘人员的心理和人格特质测试,实际上就是在源头上控制,让性格和人格特质符合公司”DNA“的新人加入,便于年轻人快速适应和融合;
第二,要让年轻人充分理解公司当下的状态和战略。年轻人充满朝气,他们 有才且不受局限,就应该让他们充分理解公司发展到什么状态,接下来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让他们自己感受这样的公司是不是他们想要的,公司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是不是能够融合。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年轻人提升,给与他们匹配的回报,让那些找不到感觉的年轻人再成长一会,实在不适合也鼓励他们去寻找自己梦想;
第三,公司应该开始重视”政委“的作用。我们会发现一个好的公司,除了有一批目标感、洞察力、执行力超强的高管团队,在他们中间也会有一个比较会做”政委“的角色,有时候甚至老板本人就是这个角色。如果没有,老板们应该给自己和公司团队请一个顾问,这个顾问有深厚的心理学造诣,并且熟悉商业运作和公司组织,日常能够开展团体心理”疗愈“,保持整个公司组织的内在平衡。
不要再像过去一样搞很low的”团建“,现在很多公司搞”团建“就是一场灾难,钱没少花,人心还整散了。
第四,公司组织改革平台化,鼓励年轻人利用平台资源自我成长、自我建立目标、自己编制执行计划并定期复盘和调整,让管理者们更多的变成一个战略的把控者、过程的监督和提醒者和辅导员,让年轻人为了”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去拼搏---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考个清华北大来),公司或者领导们对年轻人的期望,本质上是一样,都是”很烦、很讨厌、难以忍受“的事情!
先说这四个建议吧,其实四个建议任何一条做起来,都是管理、组织模式方面的创新。对那些60、70乃至80后的老板和管理者,这个过程也是自己”照镜子“,实现”心理治愈“的过程。
和年轻人好好对话,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帮助他们,治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