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年跳桥自杀,中国式家庭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4月17日晚,上海卢浦大桥一男孩跳桥身亡。

据孩子母亲称,事发当晚孩子因为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其批评后,趁母亲在桥上停车的间隙下车奔往桥边,一跃而下。

全程不到5秒。

据现场其他车辆行车记录仪录下的画面显示,孩子下车后,毫不犹豫地跑向了桥边,其母亲紧跟其后,但仍没能抓住孩子。

图片发自App

孩子跳桥后,这位母亲跪地、捶地、悲痛欲绝。

图片发自App

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不到5秒的时间就这样拦腰斩断。而他跳桥的原因更是令人唏嘘,母亲的责备竟让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选择了死亡这样一个最坏的处理方式。

悲剧已经发生,我们应该反思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而不是去单纯批评男孩的冲动行为和母亲的责备。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曾对美国上万名九到十二年级学生做过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近15%的青少年称其曾严肃地考虑过自杀。

作为过来人的我们也很清楚,在那段敏感脆弱的阶段,和同学的矛盾、父母的争吵意味着什么。青春期的烦恼被无限放大,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往返于学校和家庭的孩子,还没见过更广阔的世界,更容易把学校和家里的一些小事,看得比天都大。遇到问题,也没有好的途径去宣泄,难免走入情绪的极端。

而在传统的中国式教育里,父母双方总是喜欢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为子女进行“人生指导”,在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不是站在孩子一方感受他的情绪变化,而是站在对立面指正孩子的行为。

以爱之名为孩子加压,期盼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期盼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却从未问过孩子,他们自己想成为什么样子。

有人在知乎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

有人回答: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父母却看着我说「发什么神经」,除了绝望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才是一个孩子成长的启蒙教育,人格形成期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孩子的三观。

当孩子面对挫折,崩溃,委屈,无助时,一味地指责换不来成长,关心和理解才是帮助孩子建立自信的关键。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应该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去尊重,给予温情和支持。毕竟被爱哺育长大的孩子才回懂得如何去爱。

孩子不应该成为父母炫耀的资本,也不应该成为父母的痛苦,如果他是个平常人,那么就让他成为一个平常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17岁少年跳桥自杀,中国式家庭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