咦!习近平喜欢的经典里怎么坐着两个常山人

咦!习近平喜欢的经典中怎么坐着两个常山人

(一)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

    1100年的3月24日,一份钦天监的天文报告放在了宋徽宗的案头上。报告显示,再过6天,四月初一正阳之朔,将迎来一场日食。

宋徽宗陷入了沉思。

    在古代,无论是日食还是月食,乃其地震,慧星划过天空等异样天象,都被认为是灾祸或危机的先兆。而历代的帝王们也自有一套解决此类危机的方案,比如禳解,祈福,大赦天下等等,宋徽宗也在思考如何化解即刻而至的这场危机。最后他决定下达诏书,广求直言,无论来自民间或官员,都可以上书直言对天下的治理意见,并承诺“其言可用,朕则有赏;言而失中,朕不加罪。”

      一位大臣站出来说:“皇上,有个名叫王涣之的人,才华灿烁文韬满腹,常常发表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真知灼见,皇上如果有兴趣,我愿推荐他来见见皇上。”其他大臣也纷份附和叫好。

      徽宗一下了来了兴趣,说:“好啊好啊。你先说说这王涣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臣毕恭毕敬的答道:“这个王涣之简直是天才,他来自于浙西小县常山,十八岁那年本来已一举夺得进士第一,但当时主管此事的人认为这么小的年纪文章能得这么好吗?怀疑他的年龄有问题,于是把他直接改了名次。说他还太年轻,不能出任地方部门主官,补了个定武军节度推官的职务。”

      徽宗点点头,给了个鼓励他继续说下去的眼神。

    “他做事情,不但认真负责,而且从不怨天尤人,计较得失。份内事也做,份外事也做。还常说:坐船,就要做好船覆的打算;坐车,就要做好车翻的准备;做官,当然也要调整好长期沉沦底层怀才不遇时的心态。他还说,只要能做事,还在做事,这些又算的了什么呢?只要我们能不忘初心天天认真对待每件事就可以了。”

    “那他现在在哪里?如果在京,明天你就把他带来见朕。”

    “是。他现今正在史馆帮忙做些编修的工作。”

      第二天早朝时分,跪拜之后,己到不惑的王涣之站到了宗徽宗面前,便出现了下面一段君臣对话:

      “你说,一个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听到群众的真心话呢?”

    “其实听到真心话并不难,难的是听的人有没有带着听的耳朵。要求领导干部带着耳朵去听,这也不难,难的是如何把听来的话根据实际情況结合自己的判断去运用和落实。”(《宋史》原话: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

……

    “那我该如何听取大家好的建议呢?”

    “我愿陛下虚心听取各方意见,无论所言是逆耳还是顺耳,只要是正确的都应该听取。处理事情的方法,不论是以前用过的还是临时创造的,只要是适当确切的,就是好方法。人也不必管他是否亲疏远近好看难看,只要他提的意见是正确的,提出的办法是可行的,就要去做。陛下一旦这样去做了,则万众一心天下和谐,治国理政都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国家就会在正确的轨道上良性前进。”(《宋史》原话:愿陛下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事无今昔,唯当为贵;人无同异,唯正是用。则人心说,治道成,天意得矣。)

    “王爱卿,你说的太好了。象你这样又明理又直言的官员,真的难得了。我想请你担任御史谏官,你意如何?”

    “陛下,不妥啊。今天我是各位大臣们推荐上来的,我一旦做了言官,万一以后有在座的大臣干下非法的事,我难保会因为顾念今日的情份而徘徊踌躇,甚至睁只眼闭只眼装作不知情的样子。因此,我不能答应陛下的好意。”(《宋史》原话:臣由大臣荐,不可以居是官。)

    宋徽宗欣赏地着他,频频点头,把他招进了中央组织部(吏部),为各级官吏的升迁把关。

    许多年以后的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座谈会上引用了当年王涣之的这句话,说:“‘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

    王涣之所言涉及纳谏的两大问题:态度和标准。纳谏不仅需要执政者具备良好的心态,即所谓“虚心公听”,还更应具备正确的是非观,一切意见,中听也好,不中听也罢,都应以是非对错为最根本的判断标准,既要广开言路,又要唯是之从。

王涣之(1060~1124),王介之四子,字彦舟。元丰二年(1079)登进士甲科。历任杭州教授、上颖县令、卫州通判、吏部员外郎、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等职,出知广、洪、滁、潭、杭、扬诸州,后任中山府路安抚使兼知定武军,加宝文阁直学士,因病任亳州明道宫提举。性淡泊。

(二)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

    其实早在2015年5月18日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在讲到党外代表人士培养使用时,就引用了一句经典名句――“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这句经典出自北宋苏辙的《王悆光禄寺丞》,也和一个常山人有关。

    王悆,字中豫,也是北宋时代赫赫有名的常山芙蓉章舍王氏家族中的一员,王言的小儿子,王介的弟弟。这个家族以“一门九进士”的辉煌,以王介,王涣之,王汉之,王沇之等为代表,在北宋政治军事文化外交教育科技等各领域都有着非常可观的建树。

    我们先看看这句经典闪耀着怎样的用人之道吧?习近平引用这句话意在强调得到人才是为政兴政的关键。党内人才、党外人才都是党和国家的人才,都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只要是人才,无论是党内或党外,都应得到尊重,只有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社会,只有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 才之风,我们的国家才会真正兴旺起来。

苏辙的《王悆光禄寺丞》一文出自《栾城集》卷三十中的《西掖告词》,所谓告词,就是任命书。这是苏辙在1086元佑元年担任中书舍人期间替皇帝起草的数十篇告词中其中的一份。这篇任命王悆为光禄寺丞的告词,全文如下:

《王悆光禄寺丞》

敕某:政无大小,以得人为重,虽复膳羞之末,足效才否之实。尔久试于外,而来居此,勉修厥职,毋忝朕命。可。

    在这简简洁洁的文字中,有对王悆以往才干的赞赏,亦有对今后工作的期望与诫谕。光禄寺丞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国家机关事务局的三把手吧。

    关于王悆,虽然名气不如他的三哥王介那样"红",官也不如他的侄子王涣之、王汉之那么“大”,但在《宋史》《吴中水利全书》《镇江志》《栾城集》《彭城集》等书中依然有他留下的一些足迹。

如《宋史· 河渠》载:

元符元年(1098)正月,知润州王悆建言:“吕城闸常宜单水入澳,灌注闸身以济舟。 若舟沓至而力不给,许量差牵驾兵卒,并力为之。监官任满,水无走泄者赏,水未 应而辄开闸者罚,守贰、令佐,常觉察之。”诏可。二年闰九月,润州京口、常州奔牛澳闸毕工。

如刘颁的《彭城集》:“承议郎光禄寺丞可太常博士。……以悆学术通敏究知古今,使为博士,可以综练礼文。”这是洛学大师刘颁向朝廷推荐他担任太常博士的文章。可见,王悆自嘉祐四年(1059)中进士以来,从"久试于外"到1086年担任京官,再以朝请大夫的身份1097年担任润州知府,最后回归于秘阁直学士,他的官宦经历其实也应是蛮丰富的。

这两个人,牛吗?牛。但还不算真正的牛,欲了解王介家族更多的人和事,请看下篇《王中甫的圈子与段子》。

(这是旧作《常山王介家族的北宋往事》之中的一篇,稍作了修正,若有时间将一一推出其余各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咦!习近平喜欢的经典里怎么坐着两个常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