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练习| 练了1本“好书”,坑了10天得了3点启示

由于一直关注竞争策略的制定,本来选择波特原著《竞争战略》作为学习的切入点,但是这本书在学习环节的感受就是比较深奥,所以选择了这个主题相关的一本(出于保护作者不暴露书名了),选择依据是作者背景、写作风格、内容结构,从学的体验感而言,实战性、可理解、内容完整性,都是不错的感受,尤其是在学的过程中投入的9天时间,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做便签笔记,毕竟抱着急切达到掌握这个技能的目的,然而一场练习打破了这种奢望,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某次练习本来计划采取的是穿插练习,练习内容包含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外部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但在第一个技能的练习准备中就意识到问题重重,过程记录如下:

一、确定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练习目标:复习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流程/要点等、以案例为例练习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收集及解决练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
二、以这本书中的案例作为练习准备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运用思维导图工具整理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相关知识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jpeg

第二步,理解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相关知识:
1、适用范围:通过分析外部竞争环境,制定竞争战略和竞争策略。
2、使用流程:
(1)结合企业实际组织识别波特五力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即重要性程度排序及筛选)
(2)从重要性和时段性两个维度筛选出现阶段关键影响因素。
(3)分组并组织人员对影响年度经营计划的关键影响因素评分。
(4)算术平均各小组评分结果,计算波特五力分析各自最终得分。
3、影响因素:
(1)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a、企业:成本角度(占产品成本比例、与自己生产成本对比、采购转化成本);生产流程;
b、产品:标准化程度;
c、供应商(行业集中程度、前向一体化战略意图)
(2)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a、买方:成本角度(占购买成本比例)、产品质量(对产品质量敏感度)、购买方式(集体购买、大批量购买普遍性)、后向一体化战略意图
b、产品本身:标准化程度、被替代程度
(3)潜在行业新进入者:
a、行业发展前景(未来)
b、行业盈利状况(现状)
c、行业市场壁垒(现状)
(4)替代品竞争:
a、企业:购买转化成本
b、替代者:盈利能力、生产经营策略
(5)现有竞争者:
a、行业:品牌集中度
b、战略:定位、竞争策略
c、实力:人力资源实力、资金实力、技术实力
第三步,分析学习资料上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案例:
1、案例还原:
(1)企业背景:某电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机顶盒设计、制造的企业。
(2)分析过程:
a、结合企业实际选择、筛选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关键影响因素:
下表是该公司在制定X年年度经营计划时设计的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片段):


微信图片_20200311230914.png
微信图片_20200311230920.png

结论:该企业存在威胁:买方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该企业压力较小: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这要求该企业在制定X年度经营计划时适当调整竞争及经营策略。

2、案例分析:
(1)组织分析、筛选波特五力关键影响因素:
a、过程缺失:
可能是因为篇幅问题,省略了组织分析的过程以及筛选关键影响因素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对于完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方面内容不补充,是无法完成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
b、因素筛选:
——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知识点中,对每个要素的描述是中性词,但在案例中对每个要素的描述是有倾向的,比如,在知识点中包含“市场壁垒”,而在案例中与之相关的包含“不需要大量资本就能进入这个行业”、“进入这个行业的成本很低”,不仅对市场壁垒要素进一步细化,同时在描述上体现倾向性,那么,究竟是试图利用评价标准与之造成差异感以便于评分,还是在操作中尊重人的感性评价,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案例中包含“顾客更换供应者的成本很低”等内容,这些内容属于“替代品竞争(购买者转换成本)”,虽然从某一定程度上而言,替代品的竞争,也是行业进入者的威胁,但很显然与“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存在差异,那么,究竟是结构性的细分原因,还是本身就存在交叉,有待进一步考量,但前者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c、评分过程:
——评分过程本身是一个数学问题,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但是仍需做一番验证,首先,以替代品的竞争为例,四组得分分别为3.2、3.5、3.2、2.9、3.2,这个数据是五力的替代品竞争的得分,其来源于各小组对替代品竞争的各个关键影响因素评分的算术平均,而要进一步计算波特五力各自的最终得分,则需要再进一步算术平均才可以,即(3.2+3.5+3.2+2.9+3.2)/4=3.2.
——从得分到对企业竞争威胁之间的转换,作者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转换标准,但从买方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的行业新进入者两个维度的威胁很大这个结论来看,这两个维度得分分别是2.03、2.17,回过头来分析评分表的相关内容,以买方讨价还价能力为例,影响因素的描述倾向于对企业不利的描述,而评价等级分为:坚决同意-1分、一般同意-2分、不同意不反对-3分、一般反对-4分、坚决反对-5分,也就是说,如果买方讨价还价能力得分在2.03,意味着评价小组对不利于企业的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维度,还是相对比较认同的:“一般同意”,既然不利且被认同,自然是企业的威胁。而对得分相对高的因素,自然是持反对态度,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对不利维度的反对态度,也就是不认为是不利的,对企业而言,自然构不成威胁,或者威胁较小而已,但是,威胁较小,并不意味着就是机会,比如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得分最高为3.23,即评分小组不认为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对企业是不利的,或者说构不成威胁的,但是能否转化为机会,则是策略选择问题。

回顾这个案例的练习过程,影响练习准备的主要因素包括如下三点:

1、知识点缺失:
作者并没有耐心的解决行业集中程度、品牌集中程度、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等这些基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所以,从练习和实操的角度,无疑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甚至需要回过头来,先去解决对这些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才能保障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练习流程的顺畅。

2、练习的难点:
从学到习的转换,必然需要技术细节性把握,否则就无法转换到练习的轨道上,比如波特五力中各维度的要素,如何转换成组织各部门对关键影响要素的分析、筛选,这些关键环节的技术细节性,决定了能否进入练习环节,如果不能把握这些细节,甚至会导致练习的方向性错误。

3、评价规则:
虽然评分的过程是个数学问题,但是如何衡量所获取的数据,与衡量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这是评价规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样,对导致评价结果的不科学,自然是不利于制定竞争战略和竞争策略。

针对以上这三个问题,在相信作者的确具有理论和实战能力、包含替客户保密的前提下,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对“前提知识”的缺失,以致于在学的阶段感觉很轻松,但一旦到了练的阶段,却倍感无从下手,甚至要为了完成练习准备,需要回过头来看看波特的原著,从而增强了学习的难度和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不从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原著中学习呢?这样不是更更有助于有效率、有质量的练习吗?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来自于波特的《竞争战略》,不知道是作者的表述深奥,还是翻译者的习惯问题,这是一本让人头大的书,但是竞争环境的分析,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又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学习的需求仍然渴望着满足,于是便找来了目前学习的这本学习材料,起码学习容易理解,或者说妄图速成,而实际上经过了一个案例的分析,很显然这本学习材料的作者,不过是勾列了一个框架而已,从学习、做笔记,前前后后几乎花费了10天左右的时间,浪费的实在可惜,更没想到还没有进入练习准备,就已经让依据学习材料的练习计划变得不再有可能性。

吃一堑长一智来说,归纳这次以练习为目标的失败的学习活动,主要有三点:

一、选择学习材料:
就算多费点心,也要尽量选择原始作者的原始作品,尽管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原始作品中毕竟明确了构建结构的原则、适用范围、流程等通用知识,也能够有助于自己对变化的环境进行分析,看二手书尤其是东拼西凑的,无疑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好书不在多而在精。

二、验证练习准备:
练习准备活动,是从学到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准备活动不仅包含对理论的体悟,更包含解决练习中若干个why的原因,how的细节,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练习的方向不会出现系统性纰漏,而要验证练习准备的可能性,从所选的学习材料中,先随便拿出一个片段,尝试一下是否解决练习环节的how的问题,自然就能判断能否用来作为学习的依据。

三、培养练习心态:
练习的心态在服务于当初自己确定的方向后,应该是安静的,平和的,在这种心态下,练习者完全知道自己在体验什么,能量和精力完全没有任何浪费,一旦在练习的过程中受到严重干扰,则会选择暂时性搁置,而且永远的放弃“我什么时候达到目标”这种倍感压力的自我暗示,具体来说,就是在制定出练习的清单之后,以完全的过程为导向心态,专心的投入每一次练习过程之中,完成从事活动、观察结果、调整自己、达成期望即可。

最后,我期望这种以练习为目标的学习,是能够更好地额迁移到应用场景中,而且在不同场景中的练习,才能有助于自己将学习的知行合一做好融会贯通,从而达到真正的学习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好练习| 练了1本“好书”,坑了10天得了3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