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原谅的“好人办错事”

要问天底下永恒不变的是什么?答案是:变化。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时时刻刻牢记这一条,并要能根据事态的发展随时调整解决问题的办法,切不可陷入某种思维定势,做出悔恨终身的憾事。即便你当初的出发点是好的,也决不可恕。

随着剧情的发展,《天下长河》的故事也演绎到了最高潮。汛期时节,天下暴雨,滔天巨浪,汹涌而来,各地水位接连告急,清康熙年间历时五年苦心修建的黄河大堤迎来了它的第一次考验。

经过研判,要想以最小的损失应对这次洪峰,只有一个办法一一泄洪,地点选在桃源县。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河务衙门勘验过,这里的大堤是豆腐渣工程(全仰仗河道官员王登选王大人偷工减料所致)。

方案实施时,没想到遭到了桃源县令于振甲的强烈反对。作为一方父母官,爱民如子本沒有错,但也要看清形势,讲求方式,再说,河督府提前一再强调是疏散百姓,损失由他们来赔。

于根本听不进去,他囗囗声声在为桃源百姓着想,甚至不惜借助民力聚众闹事,来对抗上级决议。

从明面上看,于振甲似乎真的是护民周全的父母官,实际上呢,他置国家改黄工程的全局于不顾,想的只有自己的仕途和政绩,此等欺名盗世之徒,实在可恶可恨。

正是由于于振甲的固执己见,错失了泄洪的最佳时机,致使大堤溃决,安徽、山东、江苏三省的百姓残遭灭顶之灾。

于的行为,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说于是千古罪人一点也不为过,可气的是,此人愚腐至极,抱着自己的道理死不认错,

呜呼,哀哉!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读书读成这个样子,倒不如不读的好。

说到此事,河务总督靳辅也难辞其咎。作为河务总管,关键时刻当断不断,行妇人之仁,终酿大祸。

于振甲平日里固然是个爱民如子、清廉如洗的好官,但此等生死存亡之际,牺牲他一人换取三省百姓的性命应该是不必反复掂量就能做出选择的问题吧。

要我说,仁慈用错了地方就是毒药。

可见,成大事者,必得有杀伐决断的气魄。只可惜没有如果,只有后果。这件事的后果最终还是由国家和百姓来买单,而对于靳辅,我们只能“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了。

此二人,都是好人,却在平生干了这么一件大错事,实为人生污点啊。所以,好人们,办事要三思,以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做决策,当舍则舍,当断则断,成就一世清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可原谅的“好人办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