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手册》的规划思路是怎样的呢?

《产品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市场部同仁,多少都有参与或者主导规划,相信很多人已经有相当的经验了。

今天,我只从传播角度来谈谈《手册》的规划,希望与大家交流,对初入市场部的“新人”能有所启示。

在谈具体的做法之前,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产品手册》,究竟是设计更重要?还是内容策划更重要?

很多人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尤其我们市场部人。

但是,在很多公司,《手册》是设计更重要。为什么呢?因为不管是给内部看的,还是给外部看的,其实要展示的产品内容,产品经理已经通过PPT或需求文档给到了,(至少从设计师角度)认为市场部只是对文案进行了润色,最终的呈现形式全靠设计师创意了。

这个东西见仁见智,不能说人家说的不对。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也是希望大家能“尊重”下设计师,协同很重要。

开始谈我的做法。

接到一个《手册》任务的时候,我首先习惯性的看看针对的消费群(定位,明白给谁看的),弄懂这个,再干活。“磨刀不误砍柴工”嘛。

其次,我会将内容分“三大块”,即“开篇、正文、结尾”;

开篇,就是公司信息、产品诞生背景之类;(若是内部用,那这部分可以将企业文化等放进去,反正员工会看;若是给客户或消费者,则这部分说清楚“我是谁”“为什么做这个产品”就行了)

正文:产品卖点;(后面细讲)

结尾:按照“常规”,附上产品型号、零售价格表、合作客户、案例分享等;(不展开)

第三,产品卖点的企划;(重中之重)

1、卖点“翻译”;

将产品经理给到的“偏技术角度”的卖点,“翻译”成消费者的语言;

这个“翻译”,不是简单的转化,而是要同时想到这个卖点在不同场合的用法。

如产品的卖点是“超大间距”,那在“翻译”时,只是想手册中的画面表现是不够的,还必须“脑补”在网络广告、H5、6秒短视频等等不同状态下在对“超大间距”解读时的画面展现。

这样,才能在最后与设计师的沟通中,设计出一个你能够同时用在多个渠道的传播画面。

切记,手册中的“内容”,绝不仅仅是给手册用的,其他传播渠道也需保持一致的。

2、从传播的角度,将卖点串联起来;不能让卖点孤立;

产品肯定有多个卖点,也有主次之分,我们是市场部,是有创意的一群人,绝对不能简单的罗列卖点。

要从阅读者的角度,当ta看到这个手册时,什么促使他愿意去翻看?什么促使他能一口气翻完而不是看两页就不看了?

比如我在设计一个产品有七大卖点时,我就要与设计师沟通,不管你用“七色彩虹”、“北斗七星”、还是“江南七怪”“七剑下天山”,都要给我把这个七个卖点串起来(前提时我们已经做好了解读)。

原因:我们希望客户、消费者在看我们的《手册》时,知道共有7个卖点,会主动的翻完;最差的,即使他不翻完,也起码让他记住我们这个产品有七大优势。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3、卖点的表现形式策划;

卖点的表现形式,一定是我们与设计师一起企划出来的。

绝对不能把文字的扔给设计师,让他们去“发挥”,到时候做不好“吊”人家。

我是觉得单纯的扔给设计师,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人家其实很“冤”。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都不同,我们既然是“发起人”,就要对最终的结果负责,就要与设计沟通,按照我们的想法来表现。

此不用展开说了,若担心自己的创意形式被设计师“嫌弃”的话,那就与设计多沟通。

4、与设计部门配合,“实现”你的创意;

这是在上一步,与设计师沟通设计创意之后进行的(当然一般我会同步进行),此时,就要与设计师沟通《手册》大小、纸张材质、创意展示、色彩运用等。这个时候,就要低下头来,提出我们的想法后,请教设计师给出专业意见了。

为什么这个时候求设计师?因为设计师在给你设计画面的时候,其实已经有考虑实现形式了,只是设计一般很忙,你不问,他当然懒得说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手册》设计完成后,还需要设计师帮你与供应商就《手册》的印刷需求进行沟通呢。

所以,都到最后了,要“巴结”一下设计师。我一般对设计师都很尊敬的。

最后,再从“传播角度”重新捋一遍;

这个时候,类似于做完文章后的“检查”,目的是“查漏补缺”,有时候还可能有意外惊喜。

比如,你在与设计师沟通《手册》形式的时候,突然发现此种创意的形式,你的内容可以更丰满些;或者,发现遗漏了新媒体端传播的内容与手册差别很大,为了传播一致性,内容可能还要再部分调整,等等。

如此,我是觉得一本《手册》基本完善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情况做增减。

今天以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手册》的规划思路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