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三大部
据天启元年(1621年)成书的《东夷考略》记载:女真“略有三种,自汤站东,抵开原,居海西者为海西女真,居建州、毛怜者为建州女真,极东为野人女真”。
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是对散居女真人的一种泛称,东海女真分布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等地,他们的发展始终落后于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没有形成像建州、海西女真那样的联盟部落,最后在1615年,被努尔哈赤所吞并。
海西女真,又称扈伦四部,居住在松花江大屈折处(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因松花江大屈折处在元代称海西,故名。明中叶后,各部南迁,形成乌拉、哈达、辉发、叶赫四部。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至四十七年间,四部先后被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所灭。他们的后代姓氏,便有了乌拉那拉氏、哈达那拉氏、辉发那拉氏、叶赫那拉氏四支。
据传,明末努尔哈赤攻灭叶赫部时,据传叶赫部首领布扬古临死前曾对天发誓:“我叶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个女人,也要灭建州女真。”被称为是“叶赫那拉氏的诅咒”,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着叶赫那拉与爱新觉罗世代为仇,清廷宫中后妃也有不选叶赫的祖制,但只当是个传说,因为清宫里后来也出现了不少叶赫那拉氏后妃,但叶赫那拉氏与爱新觉罗氏却是有着很深的渊源,清朝尊封的第一任皇后是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她的儿子皇太极建立了大清朝,清朝的最后一任皇后也是叶赫那拉氏,就是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太后,也是她亲手结束了清朝的统治。可以说清王朝是成于叶赫那拉,亡于叶赫那拉氏。
叶赫那拉氏比较有名人物有:
1、叶赫那拉东哥,史称“叶赫老女”
叶赫那拉东哥,有着“女真第一美人”之称,她的故事是一段传奇。她是女真叶赫西城贝勒布斋之女,出生于万历十年,幼时曾被萨满预言“此女可兴天下,可亡天下”,长大后成为绝代佳人,倾国倾城,美貌名扬女真各部,曾先后被许配给九个男人,几乎都没得到善终,万历四十三年,已经被弄得精疲力尽的哥哥布扬古终于将东哥嫁给了东蒙古喀尔喀部达尔汗贝勒之子莽古尔岱,此时东哥已经33岁,远远超过了当时普遍的婚龄(当时有些女人在她这年纪,恐怕已经是祖母级了),因此,她在史书上也被称为“叶赫老女”。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东哥出嫁后不到一年,就死了,而她与努尔哈赤受聘二十年,努尔哈赤却始终没有娶到她,因此对叶赫部恨之入骨,努尔哈赤曾诅咒说:“此女生不祥,哈达、辉发、乌喇三部以此女构怨,相继覆亡。今明助叶赫,不与我而与蒙古,殆天欲亡叶赫,以激其怒也。我知此女流祸将尽,死不远矣”。东哥去世的那一年努尔哈赤正式称帝建立后金。虽然东哥已死,努尔哈赤的怒火仍然要向叶赫部发作。
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天命三年,1616年)四月十三日,后金汗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与明王朝决裂,其中“第四恨”即为明朝廷偏帮叶赫,使该部将本来许配给自己的东哥转嫁蒙古(原文为:“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击败明军之后挥师叶赫。当时的叶赫部由金台石与布扬古分守东、西二城。分别成为东城贝勒、西城贝勒。金台吉是叶赫那拉扬吉弩之子,纳林布禄之弟,在哥哥纳林布禄死后继贝勒位,他的妹妹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嫁给了努尔哈赤,生皇太极,因此金台吉是努尔哈赤的小舅子,皇太极的亲舅舅。
在亲外甥皇太极劝降金台吉失败后,努尔哈赤采使用挖掘洞穴的方式使叶赫城墙最终塌陷,建州军因此攻入东城,金台吉拒绝投降,并放火,建州诸将皆以为金台吉自焚而死。没想到大火并没有烧死金台吉,金台吉趁机逃跑了,被建州军队发现并俘获,金台吉眼看大势已去,上吊自杀了。布扬古见东城已陷,只好开城投降,投降之后还是被杀了,至此,叶赫部灭亡。而传说金台吉(一说为布扬古)临死前曾诅咒,说:“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这就是“叶赫那拉氏的诅咒”。
据记载,叶赫部灭亡后,并没有被屠城,叶赫部东城金台石的三个儿子,全部都编入了满洲正黄旗。长子德尔格勒授三等副将世职,其子索尔和之女就是康熙的惠妃纳喇氏。金台吉的第二个儿子尼雅哈正是康熙朝重臣纳兰明珠的父亲
西城布扬古一支被编入了正红旗,家庭都是世袭的佐领。
2、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
叶赫那拉孟古哲哲,女真叶赫部东城贝勒杨吉砮之女。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三任大妃,清太宗皇太极生母,也是清朝第一位被追封的皇后。
根据《叶赫纳兰氏族谱》记载 :台坦柱有子三人:长子齐纳赤,次子清佳努,为叶赫西城贝勒。三子杨吉努,为叶赫东城贝勒,其小女是努尔哈赤为孝慈高皇后,称“孟古哲哲”,系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
孟古出生于万历三年,是叶赫东城贝勒杨吉努的小女儿。而东哥 ,出生于明万历十年,是叶赫西城贝勒布寨之女,布寨是原西城贝勒清佳努之子,而清佳努和杨吉努是亲兄弟。因此,东哥从血缘关系上是孟古的堂侄女。
8岁时才德出众的孟古被父亲许给努尔哈赤,并约定等她长大了来赢取。万历十六年九月,14岁的孟古在兄长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彼时孟古之父杨吉奴已死)的护送️嫁给了努尔哈赤,时年十四岁。她庄敬聪惠,端庄贤德。婚后四年,生下一子,即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万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孟古哲哲病危,弥留之际想见一见母亲,努尔哈赤虽派人去请,但建州与叶赫已势同水火,故孟古只能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对丈夫与胞兄之间争斗不休的无奈,撒手人寰,年仅29岁。后来皇太极继位称帝后,尊封为:孝慈高皇后。努尔哈赤一共有四任大妃,只有孟古被追封为皇后,主要得益于自己生了个好儿子皇太极。
3、清圣祖惠妃叶赫那拉氏
惠妃(?—1732年)纳喇氏,姓叶赫那拉氏,郎中索尔和之女,康熙帝妃嫔,皇长子胤禔生母,有专门文章讲述她的故事,在此不多赘述。
3、清高宗舒妃叶赫那拉氏
舒妃,叶赫那拉氏,兵部左侍郎纳兰永绶之女。纳兰明珠的曾孙女,出身较高,家世显赫。舒妃生于雍正六年六月初一,比乾隆少17岁,乾隆六年二月初七,时年14岁,经选秀入宫,初封贵人,十三日封舒嫔,十一月行册封礼。乾隆十三年七月初一,晋舒妃;十四年四月初五行晋封礼。乾隆十六年五月十九日,生皇十子,时年24岁,乾隆十八年六月初七日,皇十子殇,年三岁,可怜这个孩子连个名字都没有,时年舒妃26岁。乾隆四十二年五月三十日薨,时年50岁,葬乾隆裕陵妃园寝。
4、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二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咸丰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生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进懿妃。咸丰七年,进封懿贵妃。咸丰十年,从幸热河。咸丰十一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后,同治帝继位,与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帝驾崩,慈禧命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十月二十二日未时,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定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孝钦显皇后”,谥号共22字,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孝慈高皇后、本朝孝德显皇后(咸丰结发妻子)、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两位正宫皇后,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5、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
隆裕太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名静芬。小名喜子,父亲是慈禧太后的弟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她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表姐,比光绪大三岁。光绪十四年被慈禧太后钦点成婚,次年立为皇后,并在婚期过后住进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她姿色并不出众,且性格柔懦,身为皇后既不得宠,在宫中也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欢心,平日与诸命妇王妃见面时也不太有威信,更不得光绪的喜爱。光绪帝驾崩后,依慈禧太后遗命宣统帝即位。被尊为皇太后,称为“兼祧母后”,上徽号“隆裕”,史称隆裕皇太后。宣统帝登位时年仅三岁,因此由太后抚养。同时隆裕太后也实行垂帘听政,和摄政王载沣(宣统帝生父,光绪帝之弟) 共同主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宣统三年(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2月6日,载沣奉隆裕太后懿旨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于1912年2月12日,颁布《清帝逊位诏书》,亲手结束了清王朝276年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
1913年2月22日,隆裕太后在西六宫之一的长春宫病逝,享年46岁,谥号孝定景皇后。中华民国政府以国丧规格处理丧事,与光绪帝合葬崇陵(河北易县清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