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自己的深度对话(六)

11. 目前这份工作对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简单来讲,就是一个更大的世界,一个终身学习的观念,以及一群又一群优秀的人,不管这些人是身边的同行,还是某本书的作者,抑或是一群商业家兼投资家,以及那些已经长眠于地下的伟人。

我最早接触价值投资的理念,是通过格雷厄姆的一本书,叫《聪明的投资者》,自己也很庆幸在做投资的初期就接触到了好老师。一年后,一本《穷查理宝典》让自己一发不可收拾,就此顺藤摸瓜读了更多的书,而这些书涉及各个类型,包括历史、人物传记、经济、金融等等,而我也从根本上接受了芒格的多元学科模型。我对大学里面那种所谓的“专业教育”一直是持有保留意见的,认为这样只会把一个个人工具化。学科之前本就不是那么泾渭分明,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产业愈发复杂化,多学科的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穷查理宝典》这本书给了自己这些观点的理论依据。

此外,通过阅读雪球上的精品专栏,自己能够去了解到更多学科的书,包括生物学、心理学、数学等等,做这份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其实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切都可以是学问,这是我在炒股的时候通过观察不同行业发现的。试想,如果我现在没有进入投资这个行业,而还是在之前的那家公司坐着重复性的工作,别的不说,校友资源至少是与我无缘的,同事之间相处也不会让自己有太多的提高。


12. 在找到每一份工作之前,你都做了什么?(读书、做准备、与朋友交谈得到反馈等)

其实我刚回国的时候,想法是很简单但也很天真的,就是想做化工行业相关的市场类工作,但那个时候,自己对商业模式甚至商业世界都知之甚少(尽管现在了解得也不多),所以跨国公司的工作自然是与我无缘的,外加专业的关系,自己身边也不会有一帮很给力的同学,原因在前面已经大致阐述,自己也没有在必要的时候去找朋友交谈,而是闭门造车。其实现在我回过头想想,绝大多数想法都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产生的,不管是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还是他人像我透露一些信息和方法。

由于定位太过明确,所以四大、券商、IT互联网等行业的机会也就这么错过了。但讲真,我即便投了四大,等到面对case study的时候估计也是懵的,进入的希望也不大。我就喜欢这么diss两三年前的自己,原因很简单,那个时候的自己就一个字,蠢。回过头来看,如果明白了校友和同行对自己之后的重要性,现在的路不知道是否会简单些。注重做事和工作本身并没有错,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外部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不知道对于线性思维过重的理工科生,是不是都会有这样的问题,还是说更多的是信息渠道上的劣势?


13. 如果有机会,你能给到刚刚转换角色的人什么建议?

顺势而为,珍惜时间,坚持学习,爱惜身体。好的玩伴会给你带来无限快乐,有一群像家人一样的朋友会让你敞开心扉,而事业上的帮手则会助推你更进一步。

有想法就去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改正,若不懂,请参考塔勒布的《反脆弱》。

活得久是最根本的竞争力,时间是复利的必要条件,身体若是健康,40岁甚至50岁相信都会是新的开始。

最最重要的一点,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适当停下来想想,和周围人交流交流,磨刀是不会误了砍柴功的。这些与其说是给到其他人,不如说是给到自己的一个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自己的深度对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