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近一年学习了晓波的在线妈妈幸福力课程,每次课后都要写一篇学习感悟的作业,一年多下来我写了20万字的作业,质量也得到晓波和姐妹的认可,我觉得自己通过写学习感悟,学得也比较扎实生活切实改善了很多,越来越充实自信有乐趣。
很多姐妹感兴趣怎么能写那么多,原来呢也我不不清楚,说不清,最近在看了两本书和一个网课的启发下,梳理出来自己写学习感悟的套路和思考的秘密武器。现在整理如下,为自己积累,也希望能分享给有相关需要的姐妹,引起大家更多思考和讨论,从而进一步完善。
最近,在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和《这样读书就够了》,以及得到上面名师许岑(他坚持他自己不是老师是名师)《如何高效学习》课程的启发下,我对自己写学习总结的模式和套路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以前,我写学习感悟感觉只是一股意识流,听了课记下几个感兴趣的点和关键点,打开电脑,就一顿乱写,基本上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也没有结构和体系的概念,经常是越写越多,常常断断续续写一个星期也写不完。有的时候,一个地方中断,后面居然就接不上了,也有些尴尬。但是,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原理,为什么就如此一直写下去了。
看了这两本书,里面介绍了两种读书笔记的方法,综合起来和我的写感悟的模式很相似,给了我启发,更加深入了解了自己学习思考的底层逻辑。总体来讲,我的学习感悟一般就是一个典型的读书笔记模式。
第一本书里面读书笔记是又多个“原文摘抄+自己思考感受”单元组成,为了方便我们叫模式1,第二本书将拆书式的读书笔记,是将“自己思考感受”部分进一步细化成三个部分,形成了“原文摘抄+I 结合自己经验重新解释摘抄原文+A1 自己的思考+A2 自己应用计划”,我们叫他模式2。两本书都非常强调摘抄之后的内容是读书的灵魂,尤其是第二本书非常强调应用部分A2,读书或者学习必须以“用”为前提才能有效,书为自己读,而且这样效果才好。因为应用上,等于让书发挥了作用,提升了书对自己的价值。书因为自己需要而有效。
上了网课中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这样读书效果好,还是因为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通过感受和应用,为读书设置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任务,不再完全依赖于兴趣驱动。
通过以上启发,我发现我们姐妹的学习效果好,都有动力保障,大家都是抱着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难题来听课的。这点非常好。说明我们听课的时候都能带着问题听。那么回到我们的怎么写作业的上来,要把自己的问题也带入作业。我也发现了我写作业是也是按照模式1、或模式2、或更加深入的我自己总结的模式3来写的-
模式3 "原文新观点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情况或者问题来理解新观点
+与自己原来大脑相应信息的比较异同+将新旧观点进行整合+建立新规则(如果无法整合进入应用环节)
+与此规则相关的关键点的思考比较+新规则和相关内容的整合
+新规则打算如何应用+如果应用了是如何应用的+应用效果+总结应用感受,提炼新观点(返回上面新观点步骤)
模式3看起来有点复杂,所以特意分行来写,每行对模式2的内容,我觉得是该是在模式2基础上我比较习惯擅长的一个具体细化思路, 大家根据自己思考习惯,可以用不同的逻辑来展开模式2的各部分。
其中,最细化的是思考部分,分为两部分,一是建立新规则,二是新规则融如知识体系。涉及到思考的秘密。
这里的新规则和来自于外部的新观点是不太一样的,新观点是一个外来的信息点,这个新观点还要经过与相应旧观点的比较这个步骤来经受住考验,经过整合形成思想上的一致,内心不留矛盾的观点,要对矛盾开展思考,问自己这个矛盾原因,找到更一般性规律来统一矛盾,如果不行就要做取舍,找到适合自己现状的那个,或者先尝试一下新的,去应用实践后再思考,总之要想办法讲矛盾一致起来,因为矛盾不能指导行动,在矛盾基础上无法建立规则;而新规则是已经明确进入思想系统,并准备用它来知道行动的规则,是要拿来用的。
也许有的姐妹就苦于不会思考,找不到新观点,旧观点,关联点。这里就要解密思考的秘密——问题驱动思考。
在这个模式3中,思考部分的基础是找到一个新观点。一般就是讲课时候,心理会说原来是这样,还有这种可能,甚至是怎么能这么说呢,这些都是晓波刷新我们三观的关键时刻,都是新观点的产生,抓住内心的感叹和问题,那么就有了思考的起点。
有了新观点后面就好办了,不停问自己,这个和我以前观点有什么不同,找旧观点,我为什么没想到,在脑子哪里卡主的,是那个规则阻挡了我,是不是有一个不能如何的信条在这里,这样不停问自己。
找关联点,完成前面比较,问自己这个新规则要想用起来,还有什么障碍问题,有哪些别的要和他进行配合才行,有哪些类似的旧观点也可以运用这个新规则,等等。
因此,其实不断深入思考主要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自问自答,所以每当姐妹遇到问题反应过大,我内心就很可惜,要学习和问题做朋友,才能实现层层深入的思考,才能和学习交上朋友,问题不应该是心头一颗刺,应该是老天给的璞玉,里面都有宝贝,或大或小,好好琢磨就能有收获。
还有就是思考旧观点和关联点的部分,一般会根据相关旧观点和其他关联点的多少要反复这两个小内部流程多次。这几个步骤我觉得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有助于我们做到知行合一。
当然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流程,中间两个括号代表了流程跳转。一是如果暂时无法整合的,存疑的可以先调到应用模块来实践一下,二是在实践应用中后,有了更深感受有了新观点再回来。
所以这个公式我们看到是一个循环系统,不是应用完就完事了,内部遇到问题卡壳了,就跳过难度高的环节,进入应用。这个运用了工程设计和编程的思想,是更加便于执行应用的设计,即体现了通过不断改进而逐步完善的现实解决问题的设计思想,也体现了理想为现实服务的工程思想(最后一句是我现编的,尚未经过论证)。
当然,在具体大家套用模式来写作业的时候,需结合自身情况来选择使用这三个模式都可以的,而且按照自己的需求特点来定制自己的模式,不断摸索自己最合适的模式,我的模式仅供参考,希望也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就好。
关于提问题再吐一下槽,我们中国教育模式,确实在削弱或者忽视孩子提问题的能力,我提问题的能力是在读博期间和老板开会讨论硬逼出来的,我每周和老板见一次面,汇报进展和遇到问题,有时候我实在懒拖着没进展,我就得想一个特别难得问题吧老板难住,这样我没有进展就是正当的。我老板不仅不会责备我进度慢,还会很开心地说interesting,当然这也是因为我老板是个真正热爱科研喝思考的人。后来我发现,课题很多重要创新和进展都与我提出来的问题息息相关,这真的是一门很重要的能力,对科研者来说,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点。问题绝对是个宝,请好好对待它。 所以,这是我一门求生技能,经过思念磨炼的不错。没有提问题习惯的姐妹不急得,这个能慢慢练出来,不需要天赋的。
由此可推,一定一定鼓励孩子多提问题,他们也许理解不了思考,但是擅长提问,允许他们多提问,就等于鼓励他们多思考。
这个里面最重要的是要区分问题提出来后不能第一时间就抛出去,先自己思考或者行动去找答案,自己能力范围内真正回答不了的是需支援的问题,自己能回答的是自己的问题。如果老是把自己的问题抛给别人请求外援,反而是思想的懒惰。
比如,面前放着一本图画书,孩子却问你妈妈这本书讲了什么,这就是犯懒,因为他自己去打开书看一下,是可以自行回答的,如果看书里面有一个人物,一笔带过,没有细讲,他再问你这个人是谁,为什么要用他的例子,他是不是很厉害,这样的问题,要区分情况,小孩子不会认字不会操作电脑就是真问题,大孩子可以自己查就是应该自己解决的问题。
思想其实就是这样在问题中不断深入前进。我每次写学习感悟作业话太多,其实是来源于问题多。
深入思考并不难,也不复杂,但是可能我以上的解释看起来有些复杂了,如果听不懂的,看不懂,不是复杂,很可能是因为表达能力不足导致。这其实很多老师也有这个问题,才导致学生学不懂。
所以我们继续好好学习沟通学习表达吧,提升自己的输出能力。如果愿意就一起试试用这套方法来写沟通课的总结。学以致用是爱上学习,持续学习的核心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