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4%原则,真能提前退休?

依靠4%原则,早日实现退休。近几年,这种说法反复出现在各大公众号上。这不奇怪,天下文章一大抄嘛,而且谁不喜欢简单的算式呢?在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算法的时候,我就计算了当时持有的现金类资产,以及每年需要的生活支出,并且一开始还跟身边的朋友安利过。

这个公式相当简单,退休前储蓄*4%=退休后计划的每年生活支出,或者简单换个方向,退休前储蓄=退休后计划的每年生活支出*25,多么通俗易懂,适合传播。所以,假设你每年的生活支出是10万,当你存到250万后,你就可以光荣退休,实现“Fire"了(即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公众号们写的不亦乐乎,反正他们的内容无所谓是否正确,只要能够传播就行。就像媒体播报的新闻无所谓是否真实,能够哗众取宠,吸引注意力就行,如果报错了消息,再出一个承认错误的公告,不又多了一次曝光机会嘛。这么做绝不亏本,并且在他们看来,公众的注意力本就廉价,不看咱家的,也迟早被别家消耗,所以先下手为强,理应先说为敬。在他们看来,思考会拖慢他们追逐资本的脚步,成为他们提前退休的最大障碍。

这个简单的公式,大多数公众号是这么解释的(大概认为这么说容易理解):当储蓄一年生活支出的25倍后,未来就能靠4%的理财收益生活,从而实现提前退休。这个想法太吸引人了,仿佛早日实现退休,只需要你在上班的时候做到尽可能多的储蓄,或者尽可能少的计划退休后的每年开支即可。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到这么排山倒海的宣传后,会想着去践行这个4%规则,至少我一开始心动过。然而我转念一想,这想法操作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啊。

公式看起来是挺简单的,“退休前储蓄”只受“退休后每年的生活支出”这个因素的影响。然而,光是预估”退休后每年的生活支出“这一项就颇有难度了,涉及到的变量有本人的寿命,退休时的年龄,身体健康程度,家庭成员情况,以至于生活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局稳定状况等。

如果依照”Fire运动“,在35岁退休,那至少得预估将来50年左右的生活支出,需要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者无论如何都按照计划生活的强大执行力。你需要对未来50年的各种情况做出预判,根据发生可能性进行加权(各年的生活支出自然不能直接用平均数替代,而是不规则现金流),并将其进行折现(折现率也绝对不可能是简单的4%收益率,要保证未来50年中每年的收益率都在4%,你需要有控制世界的能力)。

4%这个比率,常被解释成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大家一致认为4%是较容易获得的收益率。4%原则认为,利用永续年金的算法,每年支取固定比率的利息,可以支取到天荒地老。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生活并不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这个算法显然低估了一国的通胀率,可以参考“今年的10万”和“20年前的10万人民币”之间购买力的差异,来想象一下50年后购买力。

4%原则据说由麻省理工的学者威廉·班根于1994年提出,但如果对比一下他的研究结论与目前的4%原则,就能发现两者大相径庭。在分析了美国1918-1993年,共75年的股市和退休案例后,他得出的结论为:退休当年从“退休金本金”中提取不超过4.2%,之后每年提取比率根据通胀率微调,那么“退休金”直到过世都花不完。

他并没有说,退休后各年的生活支出,只依靠提取”退休金本金“的4.2%,也没有固定4.2%这个比率,关键点在于,他的理论假设基于每年提取一定比率以下的退休金,而这个假设过于理想化。美国的退休金制度包含社会保险福利,部分公司和政府的退休金,个人参与缴费的企业退休金计划(401K、403B、457等)和个人退休金计划(IRA)四类。由于递延纳税,年金在支取时需要以20%以上的税率缴纳个税,并且部分退休金计划的提取年龄设有上下限,59.5岁之前提前提取需要缴纳10%的罚款,而70.5岁以上未提足强制提款额,需要缴纳50%的罚款。因此,威廉·班根的提取比例假设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跟4%原则最常一起出现的另一个词就是“Fire运动”。Fire运动,在我看来就是提前退休运动,提前退休不代表停止工作,只通过投资收益过活,而是逃离消费主义陷阱,远离无意义工作,珍惜时间和生命能量,而非一味追求物质财富。

提前退休需要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生硬的4%原则,而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一定的储蓄,投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以及驾驭物质财富的能力。它并不需要绝对的反消费和不持有,而是不被物质所累,从而给予生命更多的可能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依靠4%原则,真能提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