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大同》

文 | 冬日暖扬


原文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kùi)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yǎn)在侧,曰:“君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

从前,孔子曾参加过鲁国的蜡祭。祭祀结束后,他出来在宗庙门外的楼台上游览,不由得感慨长叹。孔子的感叹,大概是感叹鲁国的现状。言偃在他身边问道:“老师为什么叹息?”

孔子回答:“大道实行的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英明君王当政的时代,我孔丘都没有赶上,我对它们心向往之。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选举有德行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天下,人们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止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止把自己的儿女当儿当做儿女,这样使老年人能够安享天年,使壮年人有贡献才力的地方,使年幼的人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使无妻鳏夫、无夫寡妇、年幼无父、年老无子和残疾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各尽自己的职分,女子各有自己的夫家。人们不愿意让财物委弃于无用之地,但不一定要收藏在自己家里;人们担心有力使不上,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被抑制而无法实现,劫夺偷盗杀人越货的坏事不会出现,所以连住宅外的大门也可以不关。这样的社会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经消逝了,天下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人们各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把自己的儿女当作儿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制定礼仪作为纲纪,用来确定君臣关系,使父子关系淳厚,使兄弟关系和睦,使夫妻关系和谐,使各种制度得以确立,划分田地和住宅,尊重有勇有智的人为自己建功立业,所以谋阴谋诡计因此兴起,战争也由此产生了。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由此成为三代中的杰出人物。这六位君子没有哪个不谨慎奉行礼制,他们彰显礼制的内涵,用它们来考察人们的信用,揭露过错,树立讲求礼让的典范,让百姓昭示礼法的仪轨。如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老百姓会把他看成祸害。这种社会叫做小康。”

解读

《礼记》也叫《小戴礼记》是汉代戴圣汇集而作。本文选自《礼记·礼运》(《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正式成书较晚,其跨度大约从战国到西汉中期。《礼记》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上古三代至秦汉文化的一切领域,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

《大同》是一篇议论文,主要是写孔子对春秋末期“礼乐崩坏”的社会现实极端不满,而阐述“大同”“小康”理想社会,反映孔子对“克己复礼”重建“小康”“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文章通过正反对比,既论述了大同、小康社会的特点以及二者的不同,又使二者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形成潜在的对比,深刻地体现了孔子对当前社会的忧患以及对大同甚至是小康社会的憧憬。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分女归,货不藏己、力出不为己、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这样的大同世界,确实美好,但时至今日也未见真正地全面实现,反观小康也才算是基本得到了实现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礼记《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