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浪潮的锚地

过去几年,我一直在思考着新技术的意味。

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VR/AR、3D打印、量子技术,还有生命科学的新发现,它们会带来什么?相互之间会怎样融合碰撞,又会怎样改变社会?

毫无疑问,新技术会促进社会进步,带来更便宜的商品,更便捷的服务,更安全的通信,更刺激的游戏。医疗资源稀缺、农民工子女教育、城市住房等许多现今的社会问题,也能从新技术里看到解决的希望。

但这些不是我思考的重点。除了赚钱、工作和更新思维外,我有更重要的关心新技术的理由,那就是:在汹涌的新技术浪潮中,寻找到自己的锚地。

技术大潮来得多快,多凶猛,想想手机的故事吧。2011年,我要用手机浏览器上一个叫坐车网的网站,查找交通信息。现在听起来,可真够古老的。短短几年,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一切,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低头族,信息焦虑,碎片化学习,有人还讨论起了朋友圈社交礼仪。这些新议题,就是人们对新技术环境下生存方式的探索。

这只是单一的、(相对而言)非革命性技术对社会改变,影响已如此巨大。而以人工智能和新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技术,其深远影响和移动互联网不在一个量级上。

如果今天为放不下手机头疼困扰,那么明天更剧烈的环境变化下,我们可能会更加迷茫和焦虑,无所适从。更糟糕的是,连自己淹没在潮水中都浑然不觉。

未来并不遥远,现在就是未来的前夜,而有些未来甚至已提前到来。

浪潮之下,无人能够逃脱。

理解新技术的困难在于,技术的广度和进步速度,已经远超个人的学习能力。你疲于追赶和应对,却还是被远远拉下。

技术有何影响?寻求解答,得跳出技术本身,答案在人心、社会和经济规律里。得跳出局部和短期,去理解技术的趋势、脉搏。用马斯克的思维是:想一想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到极致,会有什么问题?唯此,才能拨开复杂和混沌。

一直以来,我清楚地感觉到有种强烈的意愿,驱使着自己去探究新技术。这意愿不只是“感兴趣”,还有别的东西藏在里面。是恐惧吗?也许是。我崇尚新技术,它让我兴奋,但同时,对它的警惕和怀疑,从来没有消散。但恐惧还不是全部理由。它只是硬币的一面,更重要的原因,在另一面。

我思考了很久。我想,现在已经找到了另一面上的原因,那就是:我希望在变化中,找出不想被改变的东西。

有些改变个人无法螳臂当车,它一定会发生,那叫趋势。但有些变化,是可以选择的。

阅读App便携、资源丰富,可我还是更愿选择书本;炒菜机器人堪比米其林大厨,但我喜欢食物带着手的温度;整形术很发达,但我更愿意做不完美的自己;人们开始习惯请钟点工,但我认为亲自收拾是不一样的;手机永久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但和朋友坐着闲聊,始终是我的首选;越来越多的人在虚拟化地生存,但实体和现实对我而言更加重要。

前者是时代的变化,后者是我的选择。

我的目的,是分清楚什么是趋势,而什么是我不想被改变、并且可以不被改变的东西。

而且,面对不得不接受的大势,知道并记得自己真正想要的,不就更加重要了吗?污染越来越严重,你不得不购买空气净化器,可它再好,也不能让你忘了,你真正想要的是可以不使用它的生活。

没有维持不变的东西,我深怕自己会迷失在新技术的波涛中。

找到自我,找到某些依然珍贵而适用的传统,就是为未来准备的生存地图。

这就是我所说的,“在汹涌的新技术浪潮中,寻找到自己的锚地”的含义。

具体而言,我希望未来不被技术改变的事情是:
第一:人能始终作为人而存在;
第二:保持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第三:保持属于人的心智。

从这三点来说,技术对身体的改造、对人的行为的主导和对心智的干预,是无法被接受的。但问题是,其中的界线在哪里?

因为可以看得到的,技术对“人”的介入,存在必要性,并且无可阻挡,例如眼镜、机械腿、人造心脏。关键在于,何种程度、哪些方面的介入能够接受?智能手表可以接受,植入式芯片可以吗?如果某种介入我是抗拒,但却是无法逆转的趋势,我该如何面对?如果其他人都接受了技术的介入,变得比我优秀太多,我又该怎么选择?

我不知道答案。如果距离技术达到可以实质性改变人的那一天尚远,那最好不过。如果不是,现在开始考虑这些问题,就不算早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技术浪潮的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