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样”的“黄梅戏起源地”之争是否真有必要?

近段时间,时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有关于黄梅戏起源地争论的文章,其争论的观点无非两个:一个是“起源于安徽安庆”;一个是“起源于湖北黄梅”,其理由也是“各自为证”,总之就是都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一些冲动、激进的人更是“不择手段”的“翻阅”、“查找”各种书籍、“史料”以此证明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湖北黄梅,有的人甚至为此“口吐芬芳”,逞一时口舌之快。


作为一个湖北黄梅人,起初在看到这类文章的时候,楼主的观点自然是倾向于自家阵营。但随着这类的文章看得多了,楼主对这种“变了样”的争论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这样的是否真有必要。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然而,当下,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如果湖北、安徽两省共同努力、携手合作一起推进黄梅戏的发展,让黄梅戏的影响力能够进一步让社会大众所熟知,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吗?并且这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极其有利的。

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往往会使得我们无法客观的看待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所谓“一叶障目”既是如此,“变了样”的争论只会让黄梅戏在网络舆论的大背景下成为人们口中茶余饭后的谈资,给黄梅戏增添一些“不光彩”的一面,这对于黄梅戏自身的发展而言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追本溯源固然可以,但“变了样”的追本溯源只会让“后来人”在谈到黄梅戏时,想到的不是黄梅戏本身,而更多是关于黄梅戏的“八卦”,某种程度上这是否是对黄梅戏的一种“抹黑”。


事实上,之所以网上对黄梅戏的起源地问题要“争个明白”,不排除这其中有利益的成分,因为一旦明确“源头”,当地便可以大礼发展相关的旅游文化产业,继而带动当地经济,这是其一;其次,对于个人而言,某种程度上也满足的一些人的“虚荣心”、“自豪感”。对于支持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的网友而言,由于该戏曲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若不争名头,其内心不排除有种“吃亏”的心理,或者其内心早已认定“黄梅戏就是起源于安徽安庆”,不想接受也不愿接受客观存在的任何异议。

正因为黄梅戏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名头够响,所以才会有人争先恐后的为其“正名”源头,试想一下,如果黄梅戏不这么出名呢?在网络热点更迭如此快速的背景下,有关于黄梅戏起源地的问题,是否还会引起这种“变了样”的争论,答案显然是不会的。所以,让黄梅戏更好的发展壮大,为中国的戏曲文化添彩,这才是湖、安两地民众以及相关人士所共同努力的目标。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湖北省黄梅县与安徽省安庆市共同拥有黄梅戏这一文化遗产。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邢绣娘(1749-1818),本名邢秀莲,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邢绣娘是清乾隆年间鄂赣皖三省黄梅戏代表人物,也是黄梅戏从民间小戏发展成高台大戏的奠基人,乾隆皇帝曾御赐为“黄梅名伶”,堪称一代宗师。

【本文为居梦楼主原创作品,转载须注明来源,特此声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了样”的“黄梅戏起源地”之争是否真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