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知识化为己有很难

什么是知识?
百度上的解释如下:
“知识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实用性,以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得到力量和权力等等为考量。知识的概念是哲学认识论领域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 有一个经典的定义来自于[柏拉图]:一条陈述能称得上是知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它一定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而且是被人们相信的。这也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分标准。由此看来,知识属于文化,而文化是感性与知识上的升华,这就是知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知识也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在[哲学]中,关于知识的研究叫做[认识论],知识的获取涉及到许多复杂的过程:[感觉]、交流、[推理]。知识也可以看成构成人类智慧的最根本的[因素],知识具有一致性,公允性,判断真伪要以逻辑,而非立场。知识的定义在[认识论]。
知识的演进层次:数据———信息———知识———智慧。
数据是最原始的信息表达方式;
信息是有价值的数据;
知识是用于解决问题的结构化信息;
智慧是为达到目标而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知识的五种演进层次,可以双向演进。从噪音中分拣出来数据,转化为信息,升级为知识,升华为智慧。这样一个过程,是信息的管理和分类过程,让信息从庞大无序到分类有序,各取所需。这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信息价值升华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详细流程:
分析完这个知识的演进流程,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知识的定义需要几个关键点:
拿来就用,需要具备立马可以指导实践、行动的作用。用得是否高妙、正确,这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用的人。
表达表现,必须是可以表达、表现出来,具备传承性。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能够让接收者理解,表达的过程也会产生一定的信息损耗。
于是,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结论,知识就是一切人类总结归纳,并认为正确真实,可以指导解决实践问题的观点、经验、程序等信息。
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它具备了更多的附加特征,也就是说,某一种信息如果越多增加这种特征的烙印,就越接近知识。
隐性特征

说明:知识具备较强的隐蔽性,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提炼。
从这个特征来看,我们大多数人看书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因为看了,很少思考,过一段时间跟没看一样,所以在看书或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看,更多的是要思考,总结,把思考结果写出来。还要记住,经常复习,更要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所学的东西。

行动导向特征

知识树(2张)]( "知识树") 说明:知识能够直接推动人的决策和行为,加速行动过程。

动态特征

说明:知识不断更新和修正。

主观特征

说明: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都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愿。
每个人的理解有不同,要防止偏差太大,防止错误理解,有些知识必须通过在实践加深理解。

可复制/转移

说明:知识可以被复制和转移,可重复利用。

延展生长特征

说明:知识在应用、交流的过程中,被不断丰富和拓展。

资本特征

说明:知识就是金钱。

倍增特征

说明:知识经过传播不会减少,而会产生倍增效应。一个知识两人分享,就至少有两条。

熟练特征

说明:知识运用越熟练,有效性越高。

情境特征

说明:知识必须在规定的情景下起作用,人类选择知识一般都会进行情境对比。

心智接受特征

说明:知识必须经过人的心智内化,真正理解,才能被准确运用。

结果导向特征

说明:知识不但加速过程,也导向一个可预期的结果。

权力特征

说明:掌握知识的人,即便不在职务高位,也拥有一定的隐性权力。

生命特征

说明:知识是有产生和实效的过程,有生命长短,不是永久有效的。”

知识为什么难以被个体吸收,我想主要原因在于两点:
一、理解偏差
读书时,重要的部分,你看了,如果没有逐字逐句的看清楚,就有可能只看到80%;在你看到的基础上你理解的可能只有60%,你记住的可能只有40%,当理解与记住的都有偏差时,能真正掌握的就很少了。
二、缺乏实践
大部分的人在看完书,学了相关东西,缺少相应实践。以为自己懂了,其实很多是不懂的,或者是一知半解,当理解的与实际知识有偏差,做的时候动作就会变形。如果不能反复看,反复思考,反复实践,就不能真正掌握。要把知识当技能来学,在学中实践,才能对相应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知识化为己有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