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学长经常收到一些留言,大致内容是自己在大学感觉孤独,总担心自己不合群。
这样的困惑,我大一的时候同样经历过。
在大学里,孤独是一种常态,它并不是一种被动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对自己所追求的事物的一种尊重与坚持。
01
请跟随我一起还原我大学宿舍的场景。我想,这也是当下不少宿舍的现状吧。
大一刚入学,我也是一个努力合群的人。
为避免落单,避免被认为是孤独的人,强迫自己与并不想交往的人交往,压抑自己的本性,去融入并不想融入的群体。
明明想去图书馆自习,可是偏偏为了融入而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记得大一,总有舍友找我一起打游戏,我也打,可是留下的,是和他们一样的空虚。
也热衷于参加所谓的聚餐,逢叫必到,把酒言欢,可是留下的,是第二天的萎靡不振。
后来,我卸载了游戏,放弃了无效的社交,成了图书馆的常客。
也曾受到冷言,也曾受到攻击,说我不合群。
但是我明白,与众不同,成为别人口中的“少数人”,我并没有错。我没有错,他们也没有错,错的是大家的选择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回到过去了。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大四毕业。
再后来,我想大家可能知道,之前有写过文章,我从普通本科考上985研究生。
那时候,每当有人攻击我:“学习有什么用啊?”
我说不出话,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总是回以一个微笑。但现在,我知道该怎样回答了,我去到了更远更大的地方。
知乎上有个问题:普通本科和985学校的差别到底在哪?
在这里,我不想深究差别到底有哪些,但是有一点差别,令我神往。
本科期间,我常常一个人呆在图书馆,常常被人攻击不合群。
研究生期间,我依旧“特立独行”,奇怪的是,并没有人攻击我。因为,像我这样“特立独行”的人太多太多了。
02
朋友小强,大学期间准备一个英语辩论比赛,因为需要查阅大量资料,背诵大量专有名词。
平时爱玩的他,比赛之前跟消失了一样。后来,我才知道,他每天把自己关在空教室里,每天除了查资料,就是对着墙一遍遍的练习英语口语。
搞得后面都快人格分裂了。
幸运的是,那年辩论赛,他拿到了最佳辩手。
为了通过考试而专心考试的人,为了获得比赛的胜利而努力练习的选手,即便一个人在学习或练习,也不会感到孤独。
03
我这里所说的“特立独行”,不合群,并非指避免与他人接触、封闭自我,并非指永远都是一个人。
而是达到这样一种状态:跟大家一起很开心,但自己一个人也能很开心。
比如团体旅游,虽然一方面可以体会到团体行动带来的快乐,但一方面,不得不尊重团队的意志做决定,会受到更多约束,有可能去不了想去的地方。
大学期间,你无法选择自己的舍友,但是你可以选择自己的朋友。
朝着目标前进的人身边,会有同伴和支持者聚拢来。
后来我拥有了合拍的朋友,大部分时间各自忙碌,闲暇时候聚在一起聊天。
朋友间的最好状态,是给予对方足够自我独处和提高的时间与空间,在忙碌过后,共同分享进步的欣喜。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至少一段独处的时间,删除不必要的酒肉联系,撇开那些“乱花迷人眼”的社交,认认真真地寻觅自己:你是什么样的人,你要做什么。
04
大学里,孤独是一种常态,你的孤独,别人同样拥有着。
有一个正在准备考研的学弟,抱怨压力很大,为了专心学习,他杜绝一切交友活动,时常孤独。
与其自怨自艾,抱怨孤独,虚度光阴,不如找到解决孤独的方法。
当生活变得充实,你所做的事,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奋力走向更远更大的地方时,又怎会孤独?
我不喜欢人们为“孤独”赋予的任何贬义的情愫,也无好感于那种“优秀的人都是孤独的。”之类的自我安慰。
不会与孤独相处的人只能变得庸俗,而学会享受孤独的人会把这段时间变成最好的增值期。
别害怕孤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宇宙,孤独的时候正是你的小宇宙该爆发的时候。
孤独是最好的升值期,运动和读书是增值成本最低的两种方式。
假若你真的不知道孤独时做什么,那读书和运动一定没有错。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