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炼钢铁需要高温,需要技师;殊不知一片瓦由泥土到上房也需要个炼的过程。虽不成材,但亦有其存在的价值。瓦之特性在于无惧风雨,在于默默无闻,在于恬淡随性。
11.29 受命
傍晚,刚踏上前往高密的火车就接到领导的电话,她热心的从专业成长和个人成长的角度分析了在不久将进行的小学语文联片教研中上一节公开课的必要性。有利的是有领导提供的可供参考的教学资料,希望融入些个人想法,打造一张小学语文教学的首张名片。
坦白讲,我并不畏惧讲课,平时每天都在上课,只不过现场多了几个陌生人而已,只要保持平常心态,做到“目中无人”就行了。冒昧猜测自己有机会去做课的原因,一是领导的重视与厚爱,这是前提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即使你是一尊神也可以化成一阵风,何况自己只是个不显眼的凡人;二是领导想从本单位找到新面孔,毕竟全县小学语文教师圈子就那么大,总是那几个人讲来讲去都太熟悉了。从个人角度考虑,既然进了这个圈子,迟早是要适应了,赶鸭子上架也能振振翅膀,能不能飞起来总是锻炼一下;再说领导第一次安排任务就推三推四也说不过去。于是,四十多岁的新人欣然受命,指定内容——六年级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在车上,我简单的分析了一下自己的问题,主要是对小学语文的结构安排不够了解。于是初步设想等培训回来后分几步走:看课标明确大方向;看教材明确单元重点和六年级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点;请教六年级教师;试讲并请领导和老师提意见后修改。授课大体方向:诵读中品味感悟是惯用方法,口头说写,词句赏析。软肋:规范板书,与学生沟通。
12.4问题
三年级是一个全新的陌生的领域。当时接到讲课通知的时候领导说有可供参考的资料。我想做一节课,最差就是做个靶子呗,大不了在分析成败的基础上明确今后工作方向。具体上课时间没有说,估计不会太久。我想这点奉献精神还是有的,靶子嘛,就是供人来批判的,来找毛病的,对自己的提高还是有帮助的。当时据说是六年级的课,我想六年级和初中学生差不多了,大不了按照初中学生来讲。从古诗赏析的角度和学生做个探讨。在火车上我就把发过来的资料简单的看了一下,做了个保存。周一下午培训回来,处理了一些琐事,也没顾上整理上课资料。周二上班那就抓紧时间授课了,出去两天都是数学老师帮忙上课,心里挺过意不去的,并且快要期末考试了,课程赶紧啊。
周三领导叫我过去说要准备上课了,下周就要上课,准备的怎么样了?我说还没准备呢。当时呢,领导还是有点意外的,在他印象当中我应该是一个比较靠得住的人,怎么这么没谱呢?临阵换枪也不好说,对学校信誉不好。于是我就赶紧准备吧。
本来我的计划是先不看课本,把六年级的课程标准看一下,把握一下总的方向,然后再看课本儿,再请教有经验的老师,然后讲一讲,请老师们指导一下。现在时间这么紧了,那看看书吧。于是我到六年级去借书,翻了翻,学生的课本上没这个课啊。请教语文老师后才知道是三年级的课文。这一下子打乱了自己的计划,可以说是真的蒙圈儿的。三年级和六年级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六年级离初中比较近,适当的接轨可以。三年级的学习重点在哪儿呢?和领导反馈这个信息以后啊,和教研室的大领导联系了一下,起初答复是这一课比较难懂,用六年级的学生,我稍微喘了口气,那还差不多。可是没过几分钟又反过来还用三年级的学生。好吧,那我们就尽力而为吧。这是下午的事。
晚上偏偏有个应酬,回到家已经快10点了,没顾上陪女儿玩儿,开始处理这个课。
我发现上课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个。一是三年级的语文训练重点在哪儿?这是一篇写景的诗文,该给学生讲多深。从哪个角度讲?低年级的词语积累还是可以渗透一些情感内容?还有写作技巧,语句赏析的互动?这一点还好解决,第一看看课标,第二问老师应该可以差不多。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这是一篇复习课,因为学生已经学过。它是古诗三首中的第2篇,现有的资料是按照新课来设置的。这样的话,教学点上,教学流程上就不是那么太和谐。照本宣科也不是我的风格,如果整个课堂融入不了自己的一些东西,那就失去了上课的意义。
于是我就把教学设计和课件做第一次改动。教学目标没有大动,因为这一课的主要内容、主要目标,人家设计的是比较科学的。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在教学环节、教学深度上做文章。首先是导入的环节。原来的教学设计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情境导入法。美景导入写景的文章原本是一种很好的切入点,可是对于学生已经不太陌生的情境,似乎就失去了吸引力与趣味性。(实际上西湖的美景现在已经不是优势,随着园林化的普及,我国现在大江南北的美景基本上一个模子出来了,有山有水有荷花,有塔有柳有石桥。西湖知名度较高沾了许多文人墨客的光,在于它的文化内涵,这个文化包括名人轶事、美丽传说等,作为风景区开发的比较早。所以现在到西湖游玩,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文化上的熏陶。把西湖图片展示出来,和我们的水上公园、航宇公园区别并不是太大。)于是我决定变化一下,换成什么呢?我喜欢探究字源。何不用用猜字谜的形式来导入呢?把俩这课需要掌握的会写的两个生字,以猜字谜的形式呈现具体方法,图片展示甲骨文的写法让学生猜。追本溯源,了解这两个字发展变化过程,同时激发课堂趣味。
在解读题目的时候,引导学生“题、目”两个字的本意,提高学生的重视题目的意识。在分析这首诗题目的过程当中,渗透题目作用的讲解,结合其他的诗歌的篇目,进一步了解诗歌题目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拓宽一下学生的视野,与原来的上课模式上有出入。否则嚼已经被嚼过的甘蔗,没有什么水分,更甭提养料了。
诵读是诗歌教学当中必备的手段,也是非常有效的手段。这一点我必须遵循原来教学事业的原则,包括课件的步步深入的一个过程都不需要更改。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这一点毫无争议。在这个出示阶段解决掉需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在内容的理解的过渡上,课件通过其他人的评价把它比作图画呀什么的,引出作者对西湖的一个比喻。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有了自己的一个想法。
原来的教学设计上配了一幅美人图片。我觉得可以删去。西子即西施,有沉鱼之美。到底美到什么程度,一幅图片的展示很容易打消磨掉学生的想象力。不如把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让他自己想去,1000个人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与图画、视频最大的区别就是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同时我加入观罗敷中的语句。供学生参考知道,这叫侧面描写,起到衬托的作用,而把西湖比作西子,这也是一种侧面描写。
下一步就是继续分析它的美在哪里,课件的设计思路、图片的选择都非常到位,或者说是和我的想法是比较一致的。你可以深入一些,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的内容,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对诗歌的印象,为背诵积累做准备。
在讲完文章的内容以后,我想再简单的增加一个总结的范畴,由文推荐人。西湖的景很美,这篇首诗也写得很美。为什么会这么美,除了景物本身的特点以外,还和苏轼这个人有关。简单的插入一点写作背景。当时苏轼是被贬官的,他京城的一个官员,因为性格比较直,被贬到地方做一个通判。尽管忧国忧民而被贬,但是他依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所以他是一个豁达乐观的人,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这一点方面简单的点一下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同样的景往往会因为人的心情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效果。苏轼能够在被贬官的情况下,一般人是沮丧的,但是他依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很了不起。
天亮以后首先要和三年级老师交流一下,如何进行这首诗的拼音教学,生字教学,需要领读吗?需要数空吗?讲哪些东西呢?
最后的拓展,包括作业和拓展还不错,以填空的形式来背诵古诗,从而降低背诵难度,对于复习来讲这一难点不复存在,应该都可以分享对于描写美景诗篇的积累,可以做个拓展。
12月9日试讲
三年级7班试讲,三位领导,一位一年级同事,一位三年级教学精英。授课接受后,领导做了点评,总体上予以肯定,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提出了建议。三年级精英老师很含蓄的说,细节上可以更精炼一些。我虚心的接受,我知道这是手病,过于粗犷,粗枝大叶,缺少细节上琢磨。晚上接到电话,明天教研室领导来听课兼指导。
12.10指导
二十年初中工作使得自己与小学语文教研接触很少,尽管大名如雷贯耳,但听说与接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存在。专家的魅力在于能够一针见血的发现症结所在并指出修正方向,具体解读修正的细节在于个人的悟性、理解。专家指出,完美的课堂必须有版块,有层次,在某个环节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做到心中有数;细节如导入的难易程度、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及突破、某些习惯的培养等方面都做了点评及分析。什么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理解更深了一层。授课风格很难改变,我也不想改变,但在细节的打磨上确实是软肋,必须努力改正。于是,我对教学设计、课件设计再次修改。
一节课的落实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是自身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这,有时候要靠运气,因为这又涉及到教学模式、授课风格、学生性格等等因素的影响了。有位领导曾经对我说,到了小学,不是你耽误了学生,就是学生耽误了你。我谁也不想耽误,就只能努力游。
12.12通知,原定13号的活动因故推迟。
12.17通知,明天一小活动。
12.18日上午一小多媒体室进行。
同课异构的老师对本诗的处理较细腻,对知识点的把握比较到位,版块清楚,板书采用思维导图方式,课堂气氛较好。本人本想在活泼的课堂中解读文本,突破难点。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只预设了学生学过了应该拔高的情况,但或教学习惯或课堂模式或其他问题或没有科学合理的予以引导,致使教学过程存在障碍。归根到底,是教学艺术的问题,口语表达不善于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这是需要解决的课题。
尽管相关人员在面子上予以正面评价,但是自己必须分析自己的斤两。板书设计上,我设计的极为简练,因为字写的不规范,这是一种取巧。我也不羡慕思维导图,尽管我专门买来博赞的《思维导图》做过研究,从理论上讲这种形式可以发散人的思维,中心图、颜色等要素起到某种作用。我更喜欢传统的框架式结构图,它更简练,更直观。任何工具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能够为我所用就是好的。形式不重要,因为许多事物可以由多种形式存在,但万变不离其宗,武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教学的最高境界孔子早就告诉人们了——因材施教。阳思模式、杜郎口模式、新教育模式,什么是我们自己的模式?任何外在的事物引进后都需要改良,这一点各校都做得很好。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不也得改良吗?大纲也好,课标也好,核心素养也好,语文课不都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技能与健康的生活态度吗?以人为本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陶行知的新教育是什么时候提出的,很久了吧。关键在于落实。似乎扯远了,真的扯远了。
我需要学习用最少的话语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煽情的能力,不怕学生说错,说错说明有思想,脑子有运动,运动本身就是学习。对于授课老师而言,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全一节好课的保障。我需要学习在课堂上让自己静下来,运筹帷幄,指点江山,让学生的思想随着我的号令驰骋于知识的疆场载誉归来。包括肢体语言的静,适可而止是调动情绪,多了是累赘,是喧宾夺主。我需要学习把握课堂的高度,不要把小孩子当成大孩子。我更需要学习的方法,我想见到众多的同仁畅所欲言,坦诚相待,共同成长。一枝独秀不是春。我经常给同年级的老师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等到所有人都成为专家型教师的时候,教师这一职业才真正能够得到大众的、社会的认可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