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细节取胜的影片才会让人回味无穷

周末在网上看了电影《步履不停》,这是我第一次看是枝裕和的作品。从影片一开始就被吸引了。我喜欢这种舒缓柔和、完全与真实的日常生活同等节奏的表现形式。

树木希林饰演的妈妈和回来跟家人团聚的大女儿千奈美一起在厨房做饭,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的妈妈当然是主厨,她娴熟又不慌不忙地准备着各种菜品。女儿是不太合格的助手,她在厨房的主要功能是陪妈妈闲聊。

在母女的闲聊中,满头白发的横山老先生从卧室出来,目不斜视地走过厨房向大门走去,对女儿叫他顺便买牛奶回家的话充耳不闻。他戴上草帽、柱着拐杖向坡道下走去。这应该是他固定出门散步的时间。

母亲向女儿解释父亲为何不愿意去买牛奶,因为他不想让邻居看到自己拎着超市的便利袋,这不符合自己严谨职业的医生形象。“你太宠他了。”看到妈妈细致地感知和维护着父亲的自尊与面子,女儿回应到。

短短的几个画面,我们已经对率先出场的几个人物有了大致的感知。为家庭奉献了一生的贤惠母亲,虽已至中年却依然爽直可爱的女儿。父亲暂时没有说一句台词,但他身上传统的大男子、大家长风范已经呼之欲出。

随着老父亲沿着坡道而下缓缓向海边走去,音乐也像被海风吹过来一般,与宁静淡泊的画面浑然一体。从父亲远眺海景的视角里,惬意雅致的小镇风情徐徐向观众展开。

与此同时,母亲与女儿继续在厨房中边干活边聊,从谈话中我们知道小儿子横山良多一家也要回来。母亲在女儿面前表现出对良多婚姻的不满:良多的另一半曾结过婚(前夫已逝)并且有一个儿子。

母亲认为儿子哪怕是找一个离异女人为妻也会更好。她担心儿子被儿媳用来与死去的前夫比较,与一个死人比较跟与分手的前任比较会更缺乏优势。为什么母亲会这样认为?我们会从影片后续的情节中找到答案。

在这段平常的对话中,我们已经逐渐感受到了在温情脉脉的前奏下,这个家庭隐藏着的剧情将被一点点地揭开。

此时,小儿子横山良多一家三口已经坐在了回家的火车。良多并不想在家过夜,他提议吃过晚饭就坐最后一班车回去。但妻子由香里以已经带了换洗衣服为由,坚持要在丈夫父母家住一晚。

这一简短的情节,可以感受到良多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看出外表温柔贤淑的由香里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坚持。由香里的儿子淳史长相帅气,或许因为父亲早逝的原因,与活泼闹腾的同龄人相比,他显得更沉静冷郁一些。

良多一家终于抵达,横山的女婿与两个外孙也在外面玩耍回来之后,一大家人终于汇聚到一起。他们之所以在这天团聚——因为当天是已经去世多年的横山大儿子纯平的忌日。

原来,三兄妹中,只有大儿子纯平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可惜在十年前,善良的纯平为了救一名落水少年而不幸身亡。横山先生一直以医生的职业为傲,小儿子良多虽然在年少时期的梦想也是当医生,但长大后却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成为了一名艺术从业者(绘画修复师)。

死去的纯平是父亲与母亲一生永远无法平复的伤痛。母亲会无意识地重复纯平生前的点滴以及他去世当天的情景。父亲也认为纯平才是他心目中最优秀的孩子,与离开家庭选择其它职业的小儿子良多之间则存在显而易见的分歧与隔阂。

影片只讲述了横山一家短短两天的生活日常,但屏幕外的观众却仿佛已跟着他们一起度过了几十年的人生。在这个家庭几十年的改变与不变中,我们感受到了如我们一般平凡的家长和儿女,他们的责任、期待、失落、秘密、痛苦,以及那些总来不及兑现的承诺。

我非常喜欢影片中人物的性格设置,他们就是生活中很平凡真实的人设,不像很多国内影视剧中那些看上去个性鲜明却总有些脸谱化的人物。尤其是横山老夫妇,他们有传统老人勤劳淳朴的一面,但也有因为生活变故而导致的“心机”与“残忍”。

他们并不是标准式的温暖大爱牌老人。母亲在女儿面前称儿媳妇为“二手货”,女儿回击她“你会无意间说出挺可怕的话”。女儿想搬回家与母亲同住,母亲不想因此改变大儿子的房间,也不愿意给比自己懒散的女儿当“佣人”,因此一直未表示同意。母女之间既亲密但又不是毫无间隙,我喜欢她们沟通时的直抒胸臆,没有虚伪作态与道德包袱。

虽然小儿子良多已经结婚,虽然儿媳妇由香里温顺良善,女儿也点评自己的弟弟配不上由香里。但母亲心里总是意难平,并未真正接纳二婚身份的儿媳。她分别在儿子与儿媳的面前建议他们不用考虑生养孩子,以此阻碍儿子和儿媳产生更深的羁绊。

每年大儿子的忌日,母亲都会“邀请”当初被儿子拯救的男孩良雄来家里小坐。她并非想单纯叙旧或关注对方,而是一种变相的报复和折磨。她内心一直“憎恨”着被儿子舍命相救的良雄,希望他每年都来家里表达愧疚与不安。

横山老先生端着一家之主的威望。他不苟言笑、不近家务,即使与孙辈也没有更生动的交流,甚至会因为孙子总念叨“外婆家”而不说“外公家”而气恼。如果不是老伴在当天播放了那张有故事的唱片之后道出了以往跟踪过他的事情之后,他以为曾经出轨的秘密会被自己一个人偷偷带进坟墓。

对丈夫的包容与隐忍,或许是大部分家庭主妇的选择吧。对这个可以着重强化、能带给观众冲击的情节,导演反而克制化处理了。这也是影片的高明之处——不刻意凸显任何一个矛盾。我认为影片甚至就没有标准的主角配角设置,所有的人物和剧情都匀和地铺展开来,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真实生活就是如此,惊涛骇浪往往最后总会归于云淡风清。

在良雄出现又离开之后的场景,我认为是剧中最精彩的一幕。横山老先生从未正视过良雄一眼,良雄的到来让他重复着丧子的痛苦,长大后肥胖、邋遢又平庸的良雄更是让他为死去的儿子而不值。优秀的儿子竟然为了一个“废物”而死,这恐怕是他至死都不能瞑目的悲伤吧。

听到父亲称良雄为“废物”,良多忍不住与父亲争执起来。这当然有良多自己被刺痛的原因,人至中年的他并不得志,对家人隐瞒了失业的事实,谎称自己一直从事着绘画修复的工作。但良多心里更多的是对弱者的感同身受与悲悯之情。

“不要擅自比较他人的人生。”“医生有那么伟大吗?”“大哥要是还活着,也不见得有出息,人是很难讲的。”我想良多在此时趁机说出了积压在心已久的对父母的看法,这也正是他跟父母比较疏离的原因吧。他想戳破父亲对大哥的偏爱和对自己职业的偏见,也企图微弱地解释生活的无常与无解。

之后,他劝母亲以后不要再约良雄来家里,因为大哥的死也并非良雄的错,他不愿意看见可怜的良雄一直承受着良心的折磨。母亲不紧不慢地做着针线活,一边向良多娓娓说道:“无人能怪罪才是最痛苦的。每年让他痛苦一回,这样应该不算过分,所以我明年还会请他过来。”

我们当然无法去要求一个丧子之痛的老太太一定有宽阔之心。老太太只是想找个责任人去消化自己的痛苦。由香里有句半开玩笑的台词:人心皆险恶。表面看上去平和的剧情,但却温柔又深刻地挖掘出了真实的人性。

离家前,良多与父亲一起带着淳史去海边散步。好奇的淳史在海边尽情玩耍。在海风之中伫立着的良多与父亲终于轻松地闲聊了一会,父子俩脸上都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影片最后,是在三年之后的夏天。父母已经相继离世,良多一家人再次回到家乡,再次走到山上的墓地,为父母和大哥扫墓。淳史已经长高不少。一个小女孩进入到镜头,走到良多身边牵起他的手。

良多终是没有随母亲的意愿,他跟妻子生了自己的孩子。他也没有实现让母亲在有生之年坐上自己买的汽车的愿望。对父母的背离与遗憾将陪伴着他后续的人生。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没有那么多原谅与圆满,我们只能带着缺失与希冀步履不停。

除了讲述故事的节奏、方式,以及真实自然的人物塑造之外,我不知道还能怎样描述这部影片其它方面的美妙。令人平静陶醉的海边小镇风光,具有年代质感、陈旧却得当的家居布设,应画面而生的轻柔舒展的音乐,简短却强有力地凸显人物个性的对话……这些令整个影片充满韵味又不失张力。

观众更容易被支撑剧情和画面的必要枝干所影响,因此在很多影片中,导演往往只重视如何展现主要冲突而忽略了周边的细节。但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细枝末叶,才是让一部影片更加高级的因素。

这部电影里,在一场场由对话推动的剧情中,老母亲几乎未停下过手中的活计,她手中捯饬出来的各种美食、那些承装食物的器皿、她为儿子添加菜品时略显粗鲁而遭受嫌弃的动作,以及楼上储物间的杂物、卫生间内掉落的磁砖,这些细微之处所呈现出来的真实会让我们在瞬间走出电影的观感,仿佛那就是真人而不是秀。

相比很多脱离现实的,以夸张、矛盾、狗血、吸睛为目的的国产影视剧,能看这样一部貌似平淡却令人回味无穷的电影,真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细节取胜的影片才会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