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批90后步入30岁的时候,80后在干些什么?

“当20后出生,他们看90后,就像90后看60后一样。”一句无意调侃的话却硬生生扎到了一片人的心。没错,最大的那批90后已经30岁了,岁月这东西实在是经不起感叹,在这样年龄的比较中,80后似乎没有了出场的资格。

不得不承认,80后已经逐渐在社交媒体中隐身,不管是谈论者还是被谈论者,我们都已经从主流中退出,逐渐变得沉默而模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算了” “不纠结” “淡定” “随缘吧” 这几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80后的聊天词汇里,我们好像越来越好说话,没脾气,甚至是有点冷漠、有点油腻。

曾经的80后,被称为中国“垮掉的一代”,叛逆又无所畏惧。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教育家开始深刻的探讨“叛逆期”问题,父母开始认识“叛逆期”这个词语。那时候,我们总是说“不”,在QQ空间里写青春疼痛文学,高喊着没人理解我们。那时候,父母则显得十分笨拙,不是一味的高压就是一味的妥协。还记得,那时候我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你怎么这么别扭!”

而我总会顶一句:“你不懂!”

我们和父母都在不断的争执和摩擦中成长,为“叛逆期”的研究和青少年心理建设提供了数不清的案例。而等我们也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再回想起那段时期,觉得自己“别扭”么,嗯,是挺别扭的,曾经写的那些小酸文,实在不忍再看;还觉得父母“可恶”么,当然不可恶了,父母也不容易啊。我后来问过母亲,那时候天天吵架,就全怪我么,母亲无奈的叹了口气,说“当然不是,我们那会儿不也不懂么”。我就这样释怀了,也放下了,理解了,跟父母握手言和。

我有个朋友,初中高中那几年,成绩一落千丈,离家出走,信誓旦旦的跟我说要跟父母断绝关系。我见过她在学校门口跟母亲大吵大闹,也见过她蹲坐街头抱头痛哭。可如今,她也操心着给母亲买护肤品,给父亲买保养品,感慨父母确实越来越依赖她了,她本可以留在国外工作,最终还是回到了父母身边。

她不再“别扭”,我们都不再“别扭”了。

我们理解父母,理解老师,理解领导,理解同事,理解社会上的不公平,理解生活中的不完美,理解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我们嘴上说“谁都不容易”,其实潜台词也有“我们也不容易啊”。

80后,最大的要40了,最小的也30多了,绝大多数已经离开了父母的怀抱,离开了学校的象牙塔,接受社会的毒打也挺多年了。有的有了孩子,有的已经开始面对中年危机了。我们忙着工作,忙着挣钱,上有老,下有小,背着房贷车贷,肩上扛着整个家庭的分量。

我们无法再“别扭”下去了。

我们为了绩效奖金斤斤计较,为了通勤路费精打细算,我们无法一针见血的指出领导的错误,也无法潇潇洒洒的辞职换工作。微博上曾有个调查,有多少人不满意现在工作,结果,6成以上的人表示,太不满意了,太想辞职了。可是即便不满意,即便每天都在想着离职吧,可我们依然咬牙在坚持。因为我们责任重大,失业和工作不稳定的风险,我们很难无法承担。

我们很努力,努力让父母骄傲,让他们茶余饭后跟街坊邻居闲聊的时候,能炫耀一下子女们给他们买的东西,带他们出去旅游的地方,亦或是新买的房子。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尽自己所能送他们去好的学校学习,陪伴他们完成家庭作业,一边督促他们用心学习,一边反省自己是不是太严厉了。

我们甚至很少感慨自己“老了”,毕竟90后甚至00后都已经开始称自己是“老阿姨”了。

可是,我们就真的已经是“油腻”的中年人了么。

我自己并不想承认。

毕竟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青年是15-44周岁,80后还全员属于青年人。我们不再“别扭”,不是因为只会妥协,而是因为更加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也有了承担责任的勇气和实力。

我们曾经想着要不顾一切的追求理想,要做纯粹的自己,要跟全世界宣战。如今我们没有忘记这样的梦想,只是,我们的梦想里,有了家人,有了伴侣,有了因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新生命。

有时,在路上见到穿着校服、成群结队的学生们,会羡慕他们的天真单纯,也会怀念自己“别扭”却也可爱的少年时代,会想想自己有没有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成年人,亦或是已经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成年人。

答案往往是模糊的,收回羡慕的目光,回过头,还是要忙忙碌碌,在一地鸡毛中努力的发着自己的光芒,希冀着至少能照亮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快过年了,我们忙着给在各大平台上买年货,一箱箱的邮寄到家里,父母们忙着在做腊肠,做卤味,期盼着我们回家团聚。我们即将结束手头的工作,回归家庭的温暖。

我们不再“别扭”,依然“年轻”,希望我们曾经的“头破血流”,如今的“圆滑世故”,能够带给后来的年轻人们一点启发吧,也希望新的一年里,我们依然肩负责任,心怀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第一批90后步入30岁的时候,80后在干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