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还有这回事
周末,阳光虽烈,但风一直不断,吹得人舒爽,遂带孩子们去玄武湖逛逛。
我们从玄武门入湖,沿环湖路北行。迎面一条柏油路,向前伸展。
路的左手边是“杉林氧吧”。
修长的水杉树,遮天敝日,木板铺的林间栈道弯弯折折。走在里面,无须深呼吸,便觉身心都是轻的,通体舒畅,不愧称为“杉林氧吧”。
柏油路右手边是今天游玩的重头戏——玄武湖。湖面微波荡漾,金光闪闪。时值周末,又在暑期,天气又好,正是一家出游的好时光。艘艘游船游曳湖上,不时能听到近处游船上人们的嬉笑声。
如此让人流连忘返的湖景,可能有些人还不曾知道,王安石曾让她消失了近300年。比方说我,我也是今天仔细读了途经的,立在玄武湖边的一块王安石像及他的“泄湖为田”的石头的简介,才知道,原来玄武湖还有这样的历史。
王安石的“泄湖为田”
王安石,从小酷爱读书,少年时随父定居南京,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曾三任江宁(今南京)府尹,两度出任宰相。
南朝末年至隋朝,战乱频发。由于多年未疏浚,唐朝以后玄武湖逐渐淤浅,至宋初“桑泊之淤甚矣”。王安石二次出任江宁府尹时,便遇上了难题:玄武湖淤塞已久,若弃置不用,可惜;若疏浚复湖,又非一日之功。怎么办?他选择了“泄湖为田”。
熙宁八年(1075),王安石给皇帝上奏《湖田疏》:
臣窃见金陵山广地窄,人烟繁茂,为富者田连阡陌,为贫者无置锥之地。其北关外有湖二百余顷,古迹号为玄武。前代以为游玩之地,今则空贮波涛,守之无用。臣欲于内权开十字河源,泄去余水,决沥微波。使贫困饥人,尽得螺蚌鱼虾之饶。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后,分济贫民,假以官牛官种。又明年之计也。贫民得以春耕夏种,……岁收水面钱,以供公库之用。
神宗准奏后,王安石便在玄武湖中开挖了十字河,设立了4个斗门,排去湖水,改湖为田。为便于交通,河上还架起了桥梁。从此,玄武湖便失去了踪迹,湖里开始长满了庄稼。
王安石曾在他的《书湖阴先生壁》中有这样的诗句: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清幽的庭院,干净无苔,令人无比神往,陶醉。房前屋后,花木成畦。远处有山,近处有河。这是何等美好的田园生活。
把玄武湖改成农田,也确实为当时的贫民百姓带来了一些好处。然而,这一举措打乱了自然环境原有的平衡,金陵城遇雨成灾,很多地方连水饮都成了问题。
今日玄武湖
元朝大德五年(1301年)和至正三年(1343年),南京地方官先后两次疏浚玄武湖,南京城遇雨成灾的局面得以改善。而到了明朝初年,随着朱元璋定都南京,才派人对十字河进行了一次大疏浚,同时建闸提升城外水面,玄武湖这才得以重新出现。但200多年后复活的玄武湖面积比之六朝时期已大为缩小。
不管缩小多少,玄武湖终究是重现了,现在它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地赶来观看游玩。
住在附近的居民,更是将玄武湖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老人们三五一群,跳舞的,唱歌的,拉二胡的,吹萨克斯的,晚年生活,因有了玄武湖,便觉快意许多。
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晚饭过后,带上一家老小,亦或独自一人,沿着湖边,吹着晚风,欣赏着夕阳里的荷花,湖心的喷泉,一天的疲劳便觉烟消云散。
乾隆皇帝曾作诗《后湖即景》,曰:
太平门外进兰舟,
元武湖中撰胜游。
欸乃渔歌出芦渚,
冶怡花影漾沙洲。
幸哉甚哉,得空,一定多去玄武湖逛逛,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