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产品经理有必要了解的HBase

       本文是Hadoop生态体系组件之HBase的学习总结性文章。因本人非技术出身,所学均来源于网络,难免有不严谨甚至错误之处,恳请大家指正。

       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了以文件形式存储数据的HDFS,但是在实际场景中,除了文件形式的数据外,还有大量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这类数据通常需要支持更新操作,比如随机插入和删除,这使得HDFS很难满足要求。为了方便用户存取海量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HBase应运而生(全称:Hadoop Database)。它是一种NoSQL数据库,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容错性。HBase是构建在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之上的、支持随机插入和删除的列簇式存储系统。

HBase特性

1、海量存储
       Hbase适合存储PB级别的海量数据,在PB级别的数据以及采用廉价PC存储的情况下,能在几十到百毫秒内返回数据。如果只有几百万行甚至不到的数据量,RDBMS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数据量小的话,HBase中真正能工作的机器量少,剩余的机器都处于空闲的状态,浪费资源。
2、列簇式存储
       Hbase是根据列簇来存储数据的。列簇下面可以有非常多的列,列簇在创建表的时候就必须指定。为了加深对Hbase列簇的理解,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关系型数据库的表和Hbase的表对比图(CF即:Column Family,列簇,后续会详细讲):

RDBMS表

Hbase表

3、极易扩展
       Hbase的扩展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基于上层处理能力(RegionServer)的扩展,一个是基于存储的扩展(HDFS)。
通过横向添加RegionSever的机器,进行水平扩展,提升Hbase上层的处理能力,提升Hbsae服务更多Region的能力。
4、高并发
       由于目前大部分使用Hbase的架构,都是采用的廉价PC,因此单个IO的延迟其实并不小,一般在几十到上百ms之间。这里说的高并发,主要是在并发的情况下,Hbase的单个IO延迟下降并不多,能获得高并发、低延迟的服务。

HBase数据模型

       HBase数据模型包括逻辑数据模型和物理数据存储,其中逻辑数据模型是用户从数据库所看到的模型,它直接与HBase数据建模相关;物理数据模型是面向计算机物理表示的模型,描述了HBase数据在储存介质(包括内存和磁盘)上的组织结构,但是我们只讲数据模型。
       类似于常见关系型数据库中的database和table逻辑概念,HBase分别将之称为namespace和table,一个namespace中包含一组table, HBase内置了两个默认的namespace:
❑ hbase:系统内建表,包括namespace和meta表。
❑ default:用户建表时未指定namespace的表都创建在此。

       HBase的表由一系列行构成,每行数据有一个rowkey,以及若干column family构成,每个column family可包含无限列,具下图所示:


Hbase表

❑ rowkey:HBase表中的数据是以rowkey作为标识的,rowkey类似于关系型数据库中的“主键”,每行数据有一个rowkey,唯一标识该行,是定位该行数据的索引。同一张表内,rowkey是全局有序的。
❑ column family:Hbase表中数据是按照column family组织的,每行数据拥有相同的column family。column family属于schema的一部分,定义表时必须指定好,但每个column family可包含无数个动态列。column family是访问控制的基本单位,同一column family中的数据在物理上会存储在一个文件中。column family名称的类型是字符串,由一系列符合Linux路径名称规则的字符构成。
❑ column qualifier:column family内部列标识,Hbase每列数据可通过family:qualifier(比如CF1:col1)唯一标识,qualifier不属于schema的一部分,可以动态指定,且每行数据可以有不同的qualifier。跟rowkey一样,column qualifier也是没有数据类型的,以字节数组(byte[])形式存储。
❑ cell:通过rowkey, column family和column qualifier可唯一定位一个cell,它内部保存了多个版本的数值,默认情况下,每个数值的版本号是写入时间戳。cell内的数值也是没有数据类型的,以数组形式保存。
❑ timestamp:cell内部数据是多版本的,默认将写入时间戳作为版本号。每个columnfamily保留最大版本数可单独配置,默认是3,如果读数据时未指定版本号,HBase只会返回最新版本的数值;如果一个cell内数据数目超过最大版本数,则旧的版本将自动被剔除。

HBase基本架构

       为了将数据表分布到集群中以提供并行读写服务,HBase按照rowkey将数据划分成多个固定大小的有序分区,每个分区被称为一个“region”,这些region会被均衡地存放在不同节点上。HBase是构建在HDFS之上的,所有的region均会以文件的形式保存到HDFS上,以保证这些数据的高可靠存储。
       HBase采用了经典的master/slave架构,如下图所示,与HDFS不同的是,它的master与slave不直接互连,而是通过引入ZooKeeper让两类服务解耦,这使得HBase master变得完全无状态,进而避免了master宕机导致整个集群不可用,HBase各个服务功能如下:

HBase基本架构

HMaster:可以存在多个,主HMaster由ZooKeeper动态选举产生,当主HMaster出现故障后,系统可由ZooKeeper动态选举出的新HMaster接管。HMaster本身是无状态的(所有状态信息均保存在ZooKeeper中),主HMaster挂掉后,不会影响正常的读写服务。HMaster主要有以下职责:
❑ 协调RegionServer:包括为RegionServer分配region,均衡各RegionServer的负载,发现失效的RegionServer并重新分配其上的region。
❑ 元信息管理:为用户提供table的增删改查操作。Client读写操作过程是不需要与HMaster进行交互的,而是直接与RegionServer通信来完成。
RegionServerRegionServer:负责单个Region的存储和管理(比如Region切分),并与Client交互,处理读写请求。
ZooKeeper:内部存储着有关HBase的重要元信息和状态信息,担任着Master与RegionServer之间的服务协调角色,具体职责如下:
❑ 保证任何时候,集群中只有一个master。
❑ 存储所有Region的寻址入口。
❑ 实时监控Region Server的上线和下线信息,并实时通知给Master。
❑ 存储HBase的schema和table元数据。
Client:提供HBase访问接口,与RegionServer交互读写数据,并维护cache加快对HBase的访问速度。

**好了,就简单的摘抄(本文很多是copy的)到这里。个人认为作为产品经理,只需要了解以上的内容即可。更多详细内容可以去查看原书。

参考资料:《大数据技术体系详解:原理、架构与实践》 作者:董西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产品经理有必要了解的H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