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避免在用户研究、需求提出中“拍脑门”或者“一言堂”?把具体的需求放在具体的场景中思考,应该是个不错的思路
【从一个故事谈起】
这是2022年元旦后第二个工作日,地铁站的早高峰还没有开始。小王前一晚睡得很好,他精神抖擞地迈下F2层最后一个台阶,不慌不忙地站在10号线站台安全门的一侧。在等待地铁到站的1分钟内,他盘算着今天的工作任务。1分钟后,车到了,往常一样,车里没有空闲座位,于是小王依然选择站在车厢连接处的角落里。他环顾了四周,在手机屏幕映照着的低头族里,只有一个阿姨捧着一本书。小王从包里拿出kindle,上面激活屏幕后的页面还是他前一天晚上下班通勤时看完的《半小时漫画世界史》第58页。尽管他期间被路过的行李箱打扰了三次,他依然能顺利地阅读,知道终点站到达。周而复始,他只要知道了要做地铁,就会把kindle带上,已经养成了习惯。
【挖掘Kindle的仪式感】
小王的这个生活剪影并不代表大众的普遍需求背景,但是我们大可以注意一个关键词——“场景”,这也是我们要讨论的核心。
kindle的用户群有很多种,抛开用户群体量,一定有一种用户是把他作为阅读的一种仪式感,并且这种仪式感的模型是在特定的场合、特定的心情、特定的人群中间,做出了一个对个人来讲特定的事情,其中特定的场景是“地铁车厢”,特定的心情是“还不错”,特定的人群是“周围都是陌生人”,特定的事情是“用kindle看书”。这种模型涉及的内心独白是“我每天上下班坐地铁通勤的时候也干不了啥,正好看书消磨时间,总比打游戏好一些,并且kindle确实是比纸质的书方变,不占地方,翻页也方便”。从用户视角看,他需要在通勤时间段内有个消磨时间但是又不浪费时间的玩艺儿,这玩意儿还能给他带来成就感或者说获得感,但是这玩意儿并不一定非要在通勤时候用,在其他独处的时候,也就是不知道干点啥好的时候也可以用;从kindle产品本身的视角看,书本偏好用户不光想看书时候能用,在排队、等人、等车等无聊的时候,而且用户可以没啥压力、不假思索、不用选择地使用。当这种场景因素加上了“时间”这一元素积累,就对应了《影响力》里面阐述的“一按就播放”理论——一上地铁,就打开kindle。当然这些推理都有一个适用用户群的边界条件:首先,用户注重个人成长,不愿在游戏上消耗太多时间,并且没有被工作或者女朋友约束得没有一丁点个人时间;其次,用户不喜欢使用手机、平板屏幕看书;另外,用户有固定随身携带包,并且有足够空间存放kindle。
你看,只顾及产品本身,kindle确实是用来看书的或者“盖泡面的”,但如果强调在地铁中用kindle,它还给用户一个消磨时间的仪式感,乃至用户习惯性的在某一个场合下使用它。也就是说,“场景”能创造产品的独特价值。
再回到kinde的产品自身。在某些评价里,kindle痴迷水墨屏、专注阅读本身、不跟风做社交或者媒体,是对产品边界的把控。如果把kindle的产品定位放在“地铁”这个场景中理解,kindle里的各个细节的存在基本即是合理。当用户想利用地铁通勤的时段看看书,是不希望,或者说不被希望被微信消息、好友评论、弹窗广告等等打扰的,所以相对手机app,阅读器才是合理载体;假设水墨屏真的能有效护眼,或者假设用户期望使用移动终端时能享受到和阅读纸质书一样的心流,黑白水墨屏好于4k热容屏。从此来看,“场景”能把产品功能约束在合理范围内。Kindle的交互效率、低价优惠、unlimitied容量和更新频率、智能推荐准确度平衡等方面优化,也就比弹窗提醒、广告位、交互引导、分辨率自定义、颜色主题选择等功能更重要。
【对“场景”分析的复用】
“微信语音啥时候做进度条啊?”
“微信语音咋并没有?”
用户吐槽微信语音是联想到的真实场景大概率是听了一篇60s的语音,听完之后发现只有最后一句3s的语音是重点要回复的对象,但是想再听一遍再考虑一下怎么回复,那我只好把60s的语音从头再听一遍。在这个时候我就想到,有了进度条我就可以直接拖到56s开始听,这就缓解我的压力。乍一看这些抱怨可都是用户主观诉求啊,很能反应用户体验上的瑕疵。但是别忘了,用户自己可能也意识不到,千呼万唤,实现了,但是却没多少人用。在需求评估阶段,即便没有做用户调研,把需求放在场景中,也能提供需求必要性依据。
(1)在肉眼看到一个语音框的瞬间,无法解读这个UI里面的信息,用户没法知道从第几秒开始是关键信息,所以,一定要从头挺到尾;
(2)用户听语音多数是边听边思考,双眼放空,不会盯着屏幕看进度条,也就不会刻意记住关键信息时间点;
(3)如果第一次没听清或者没听明白,多数是想全听一遍才会消信息不对称不安全感;
(4)用户对不信息不清晰的语音大多数回复“没听明白,再说一遍吧”;
(5)用户不会有翻看语音习惯,也不会有哪一条记录是想翻看的信息的印象,所以不会存在直接拉进度条找信息的场景。
以上场景都能拒绝微信语音进度条需求。针对上述用户诉求,为保证信息传达效率,微信给到一个更妙的解决办法:语音转文字。
【基础使用模型】
举了俩栗子,貌似不提出点应用模型,看起来不够高级。
对用户的界定中,就有一种平衡,指的是”用户是特定场景下需求的集合“[1]和”用户不是理性人属性“的平衡,有了对”用户“定义的考量,”场景“本身的定义就变成了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从用户路径看,场景可以包括事中场景、事后场景、沉默场景等。从用户视角看,它可以包括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空间环境)和心理因素(情绪状态、价值观念、身份定位)[1]。当”场景“评估侧重考虑用户心理,就可以使用心流理论来评价需求价值[2]。心流模型考虑挑战和技能对心流的影响,我们把它当作一个”二元模型“(图1),就可以在上述两个例子中复用。地铁里的kindle是清闲程度、自我评价需要两个因素对kindle使用的影响(图2),微信进度条需求评价是信息获取效率、回溯信息频率对进度条价值的影响(图3)。
这种二元模型其实是在依赖个人经验、偏感性列举场景清单后一种对结果的评价模型,在需求分析中,如何稳妥应用”场景“这一思维,还需要继续研究。
PS:不定时更新哦~
[1] 张磊. 基于互联网"产品思维"的医院标准病房设计研究[D]. 昆明:昆明理工大学, 2021.
[2] 欧细凡, 谭浩. 基于心流理论的互联网产品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16, 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