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

    回看历史,文人却是一个贬义词。除了“百无一用是文人”,还有“文人好虚名”、“文人谄媚”等等。在道德与才能上,并驾齐驱者可谓少矣。
    文人当中,从心底仰慕两位:鲁迅和梁启超。两位是文坛大家,高风亮节(古代最高评价),是可爱的人。一位是中国的脊梁,一位是中国社会的启蒙老师。
    鲁迅最早从医,最后看到被欺压的民众却在精神上矮化自己及族群,于是弃医从文。笔耕不辍,抨击当权者和企图敲打未觉醒的民众。梁启超一直是探索国家前行道路的先行者,一开始拥护君主立宪和宪政改革,最后背弃了自己的理想,转而追求民主革命。无论作何改变,永远站在忧国忧民的立场。一位以开启民智为毕生之目标,一位以寻求社会道路为一生之所求。
    在鲁迅一生中,但凡有文坛后辈艰难之时,必会给予最大的帮助。我在一段肖军的回忆录中看到,肖军求助于他,尽管自己已身无分文,但却以未出的稿费相助。鲁迅对于整个大家庭的支撑,几乎到了纵容的地步,甚至被自己的弟媳赶出了自己的房子,但也无可怨尤。只是他没有想到,他自己一味忍让,最后的结果是周作人老弟给他寄来一封绝笔信,岂不心寒。作为家中长子,承担了太多父亲的责任,却未能团结这个家庭,这是鲁迅的伤心处。鲁迅耗尽一生,未能看到国家走出动荡,也未能看到一家团圆。若是说,青史刻上了他的名字,却不是他所愿前往的目的。
    《少年中国说》作者梁启超,最让人称道的是,培养了 9个极其优秀的儿女。梁启超之死,其实是一场医疗事故,但是为了不使这场医疗事故引发当时社会对于西医的挞伐,他决定默默接受这场无辜的命运。与鲁迅一样,乐于帮助青年才俊,乐于在经济上乃至自身的资源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康有为与他并列,却是极大的侮辱了梁启超。梁启超乃康有为的学生,但是这位学生对于那位以公款享受的老师而言,其才德超越可不止一点,更何况康有为无德可论。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到日本使馆的目的是救光绪,而康有为却仅仅为了逃命,谭嗣同慷慨赴死。人之本性,在生死攸关的时候尤可见得。
    当年梁启超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也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生气地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百字有价值。”接着,梁启超也讲了其他文化界人士对陈寅恪的评价。校长一听,既然大家都这样推崇,就决定聘请陈寅恪。若论不拘一格选人才,梁启超是其中之一。
    论局限性,可能数梁启超最能看透。他不受当时的社会地位所制约,受袁世凯器重,最后却与他分道扬镳。作为保皇党中坚力量,最后发现保皇之路不可行,所以放弃前半生的追求。
    梁启超和鲁迅都是斗士,但是在丑恶者面前,他们都是凛然的战士;在同道者中,他们是同仇敌忾的战友;在晚辈面前,是乐于提供帮助的良师。文人之博爱和超然之气度,在二位身上尤其显著。近代之中国,尤以二位令世人汗颜。伟大的读书人呵!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