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结识的王国藩

 

毛主席接见王国藩及毛主席的批示

       王国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响遍全国的风云人物。他带头组织的遵化县西铺村只有“三条驴腿”的“穷棒子”合作社,被毛主席誉为“整个国家的形象”。他是全国知名劳动模范,中国共产党第九大、十大、十一大中央委员,曾任唐山地委书记、遵化县委第一书记等职,1978年因犯错误被免去一切职务,回到生他养他的西铺村务农,1984年7月任遵化县水利局顾问。

       我结识王国藩,是在他退去身上的光环,成为布衣百姓之后。1986年,我在县委办公室当秘书。春夏之交的一天,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王志荣要我随新华社河北记者站的侯站长去西铺村采访。西铺村自1978年王国藩下台之后,也随之消声隐匿,那种红红火火,各路官员和记者趋之若鹜的景象不见了,七八年间没有一个记者去西铺村采访。

       那天,我们采访了当时的党支部书记屈信。西铺村的发展变化让我们感到振奋,村集体经济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全县名列前茅,当年“穷棒子”社的二十三贫农家家过上了好日子。采访中侯站长问了王国藩的近况,没有与他见面。结束时,侯站长要我再深入采访,写一篇反映西铺变化的稿子。

       我第二次去西铺,采访了当年的二十三户贫农,也去了王国藩的家里。王国藩的家是个普通的农家院子,屋子陈设简单干净,土炕,两口板柜,迎面墙上悬挂着他与毛泽东主席握手的大幅照片。中午,屈信书记将王国藩请来,在村主任范竹林家里吃的午饭。席间,王国藩只字未提他以前的经历,也未讲村里的事情,说的都是家常话。那年,他已经是六十七岁的老人了,但酒喝的非常尽兴。当时我想,王国藩随着个人的沉浮,也给西铺这个全国闻名的农业战线的旗帜带来影响,成为官员和记者不敢涉足的禁区。县里终于派人来采访,他老人家虽然没有表露,但内心肯定是高兴的。

       采访后,我写了一篇通讯《喜看今日西铺》。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篇反映西铺的文章。稿子写好后,怎么发,往哪里发,领导出于慎重,让我到唐山市委请当时的市委常委、秘书长柳宝全审阅。柳秘书长又让当时的市委副书记李炳良把关。市里的领导看后都说稿子很好,同意发表。这样,这篇通讯以笔名“青荣东”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青荣东”即县委书记李青、办公室主任王志荣、执笔者王旭东三人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由此,我结识了王国藩。

      1990年底,我调到遵化市纺织厂任党委书记。这是家中二型企业,座落在西铺村头,是在“备战备荒”年代由唐山华新纺织厂迁建的三线厂子。我到任后曾去王国藩家中去拜访。但是,他在我三年多的任期内从未因私事找过我,反之,我则因厂子的事情求他帮过忙。那是1992年春季,棉花特别紧缺,生产处于半停产状态。我与厂长商议,借助国藩的影响力帮我们跑跑棉花。我与国藩说后,他老人家答应的非常痛快,并约当年的老县委常委王云阁一起去找关系户。那天,我们去天津市棉研所,路上两位老同事谈笑风生,他们对组织的处理没有丝毫怨言。王云阁说,国藩,你现在虽然是个百姓,死后新华社肯定发唁电,名人嘛!王国藩则哈哈大笑。我们到天津棉研所刚一下车,院子里有的人则认出了王国藩,吃惊地说,那不是王国藩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虽然电视还没有普及,但是电影大多是新闻公报,王国藩的形象经常在银幕上展现。棉研所的领导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想方设法为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

       王国藩在国家高层和社会上很有影响力,可惜,地方上的领导出于政治上的禁忌,未敢利于这一资源。这是王国藩个人的遗憾,也是地方社会发展的遗憾。2005年7月30日,王国藩因病医治无效,结束了他那传奇的一生,享年86岁。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结识的王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