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段,如何引导学生“读下去”“读进去”又“读出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

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学校的每一项课程都依赖于阅读基础。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很大程度上是在阅读实践中提升的。在艾瑞德语文大阅读课程设计时,我们以部编版教材为依托,拓展多种阅读资源,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指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以阅读为主线,培养学生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的目标,实现每一位儿童的高质量发展。

那么,在高段如何引导学生“读下去”“读进去”又“读出来”?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尝试:

一、制定计划

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极为有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显得尤为重要。

学期初,五年级语文组全体老师集体教研,结合《课标》、部编版教材和《艾瑞德大阅读课程标准》,反复斟酌,商定了第一学期每月共读书单,全年级共读一本书。

9月份的共读书是《海底两万里》,本书共16个章节,232页。拿到这本书,同学们根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和阅读习惯制定了自己的阅读计划,安排每天的阅读内容,有的计划每天阅读一个章节,16天读完这本书;有的计划每天读8页,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有计划地阅读,不仅能提高时间的利用率,还提升了阅读的效果。

二、指导阅读

除了鼓励学生每天按照计划进行阅读,我们还借助阅读课带领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整本书阅读课一般分为三个课型:前期导读课、中期推进课和后期分享课。导读课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读下去”;推进课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读进去”;分享课展示并加深阅读效果,让学生“读出来”。

例如:在《海底两万里》的导读课上,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书名、作者、目录等,帮助学生快速了解这本书,之后采用师读、生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在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阅读渴望后让学生自行阅读,体验阅读兴趣。

三、评价激励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也为了检验学生的阅读质量,大阅读项目组制定了《艾瑞德阅读质量标准》。《艾瑞德阅读质量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大阅读课程内容,制定了各个学段学生阅读质量标准,是对学生阅读质量表现的整体刻画。

阅读质量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在过程性评价中,老师可以及时跟进记录学生的阅读足迹,例如:学生的阅读记录卡、阅读摘抄和读后感,根据指定的量化标准客观评价学生的阅读质量,并将记录的成果制作成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情况,激励学生主动阅读,边阅读边思考,读有所获。

在终结性评价中,老师可以根据阅读书目设计题目,检测阅读效果。本学期,课前三分钟演讲的主题是“好书分享”,演讲采用个人分享、学生打分、学生点评的方式,启发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也是终结性评价的重要方式。此外,结合阅读数据和计划完成情况,每个月进行一次汇总,评选出月度“阅读之星”,并给予奖励。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为进一步提高阅读效果,实现有效阅读,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寻找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高段,如何引导学生“读下去”“读进去”又“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