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与之前的神将网络不同的是,CNN中新出现了卷积层(Convolution层)和池化层(Pooling层)。
之前介绍的神经网络中,相邻层的所有神经元之间都有连接,这称为全 连接(fully-connected)。另外,我们用Affine层实现了全连接层。如下图所示。
CNN的结构如下:
CNN 中新增了 Convolution 层 和 Pooling 层。CNN 的 层的连接顺序是“Convolution - ReLU -(Pooling)”(Pooling层有时会被省 略)。这可以理解为之前的“Affine - ReLU”连接被替换成了“Convolution - ReLU -(Pooling)”连接。靠近输出的层中使用了之前 的“Affine - ReLU”组合。此外,最后的输出层中使用了之前的“Affine - Softmax”组合。这些都是一般的CNN中比较常见的结构。
全连接层最大的问题就是:数据的形状被忽视了。。比如,输 入数据是图像时,图像通常是高、长、通道方向上的3维形状。但是,向全 连接层输入时,需要将3维数据拉平为1维数据。图像是3维形状,这个形状中应该含有重要的空间信息。因为全连接层会忽视形状,将全部的输入数据作为相同的神经元 (同一维度的神经元)处理,所以无法利用与形状相关的信息。
而卷积层可以保持形状不变。当输入数据是图像时,卷积层会以3维 数据的形式接收输入数据,并同样以3维数据的形式输出至下一层。因此, 在CNN中,可以(有可能)正确理解图像等具有形状的数据。
我们首先来看一个例子:
在具体的运算实现上:
每次运算将滤波器与阴影部分对应位置相乘再相加,即得到了输出结果。
得到结果后,还需要去加上一个偏置,如下:
填充是指,在进行卷积层的处理之前,有时要向输入数据的周围填入固定的数据(比 如0等)。再下面的例子中,对大小为(4, 4)的输入数据应用了幅度为1的填充。“幅 度为1的填充”是指用幅度为1像素的0填充周围。
填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调整输出的大小。比如,对大小为(4, 4)的输入 数据应用(3, 3)的滤波器时,输出大小变为(2, 2),相当于输出大小 比输入大小缩小了 2个元素。在进行若干次卷积之后,在某个时刻输出大小就有可能变为 1,导致无法再应用 卷积运算。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使用填充。因此,填充的目的是为了使卷积运算就可以在保持空间大小不变 的情况下将数据传给下一层。
步幅是指滤波器一次移动的步子的大小。
综上,增大步幅后,输出大小会变小。而增大填充后,输出大小会变大。 如果将这样的关系写成算式,会如何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对于填充和步 幅,如何计算输出大小。 这里,假设输入大小为(H, W),滤波器大小为(FH, FW),输出大小为 (OH, OW),填充为P,步幅为S。此时,输出大小可通过下式进行计算。
对于3维数据的卷积运算,除了高长方向以外,还因该处理通道方向。
对于三维数据的卷积,因为通道方向上有多个特征图,也有多个与之对应的滤波器。将相应位置上的特征图与滤波器做卷积运算,然后将多层得到的结果加在一起,即可得到最后的的结果。然后根据步幅移动滤波器,去做下一步的运算。
上面的输出是通道数为1的特征图。那么,如果要在通道方向上也拥有多个卷积运算的输出,就需要用到多个滤波器(权重)。可以用下图表示:
如果考虑到偏置的问题,每一个通道只有一个偏置,如下图:
为了一次性的处理一批次的数据,我们将将在各层间传递的数 据保存为4维数据。具体地讲,就是按(batch_num, channel, height, width) 的顺序保存数据。将图7-12中的处理改成对N个数据进行批处理时, 数据的形状如图7-13所示。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网络间传 递的是4维数据,对这N个数据进行了卷积运算。也就是说,批处理将N次 的处理汇总成了1次进行。
池化是缩小高、长方向上的空间的运算。比如,如图所示,进行将 2 × 2的区域集约成1个元素的处理,缩小空间大小。
上述例子是按步幅2进行2*2的MAX池化时的处理顺序。另外,一般来说,池化的窗口大小会和步幅设定成相同的值。
没有要学习的参数
池化层和卷积层不同,没有要学习的参数。池化只是从目标区域中取最 大值(或者平均值),所以不存在要学习的参数。
通道数不发生变化
经过池化运算,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的通道数不会发生变化。计算是按通道独立进行的。
对微小的位置变化具有鲁棒性(健壮)
输入数据发生微小偏差时,池化仍会返回相同的结果。因此,池化对 输入数据的微小偏差具有鲁棒性。当输入的数据有微小的差错时,池化会吸收输入数据的偏差(根据数据的不同,结果有可 能不一致)。
如前所述,CNN中各层传播的数据是4维数据。比如数据的形状是(10, 1, 28, 28),则它对应10个高为28、长为28、通道为1的数据。
x = np.random.rand(10,1,28,28) #随机生成形如(10,1,28,28)的数据
print(x.shape) #(10,1,28,28)
# 如果要访问第1个数据,只要写x[0]就可以了
print(x[0].shape)
#如果要访问第1个数据的第1个通道的空间数据,可以写成下面这样。
print(x[0,0])
如果使用多层for循环语句去实现卷积运算,这样实现起来不仅麻烦,还存在处理过慢的缺点。所以,在这里,我们不使用for语句,而是使 用im2col这个便利的函数进行简单的实现。
im2col是一个函数,将输入数据展开以适合滤波器(权重)。具体地说, 对于输入数据,将应用滤波器的区域(3维方块)横向展开为1列。im2col会 在所有应用滤波器的地方进行这个展开处理。
为了便于观察,将步幅设置得很大,以使滤波器的应用区 域不重叠。而在实际的卷积运算中,滤波器的应用区域几乎都是重叠的。在滤波器的应用区域重叠的情况下,使用im2col展开后,展开后的元素个数会 多于原方块的元素个数。因此,使用im2col的实现存在比普通的实现消耗更 多内存的缺点。但是,汇总成一个大的矩阵进行计算,对计算机的计算颇有 益处。比如,在矩阵计算的库(线性代数库)等中,矩阵计算的实现已被高度最优化,可以高速地进行大矩阵的乘法运算。因此,通过归结到矩阵计算上,可以有效地利用线性代数库。
使用im2col展开输入数据后,之后就只需将卷积层的滤波器(权重)纵向展开为1列,并计算2个矩阵的乘积即可
基于im2col方式的输出结果是2维矩阵。因为CNN中 数据会保存为4维数组,所以要将2维输出数据转换为合适的形状。
im2col这一便捷函数具有以下接口。(该函数只负责把输入数据展开为2维矩阵)
例子:
import sys, os
sys.path.append(os.pardir)
from common.util import im2col
x1 = np.random.rand(1, 3, 7, 7)
col1 = im2col(x1, 5, 5, stride=1, pad=0)
print(col1.shape) # (9, 75)
x2 = np.random.rand(10, 3, 7, 7) # 10个数据
col2 = im2col(x2, 5, 5, stride=1, pad=0)
print(col2.shape) # (90, 75)
这里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批大小为1、通道为3的7 × 7的数据,第 二个的批大小为10,数据形状和第一个相同。分别对其应用im2col函数,在 这两种情形下,第2维的元素个数均为75。这是滤波器(通道为3、大小为 5 × 5)的元素个数的总和。批大小为1时,im2col的结果是(9, 75)。而第2 个例子中批大小为10,所以保存了10倍的数据,即(90, 75)。
im2col来实现卷积层:
class Convilution:
def __init__(self, W, b, stride=1, pad=0):
self.W = W
self.b = b
self.stride = stride
self.pad = pad
def forward(self, x):
FN, C, FH, FW = self.W.shape
N, C, H, W = x.shape
out_h = int(1 + (H + 2*self.pad - FH) / self.stride)
out_w = int(1 + (W + 2*self.pad - FW) / self.stride)
col = im2col(x,FH,FW,self.stride,self.pad)
col_W = self.W.reshape(FN,-1).T #将滤波器展开
out = np.dot(col,col_W) + self.b
#transpose(0, 3, 1, 2)的作用是将通道数放在高和宽的前面
out = out.reshape(N, out_h, out_w, -1).transpose(0, 3, 1, 2)
return out
forward的实现中,最后会将输出大小转换为合适的形状。转换时使用了 NumPy的transpose函数。transpose会更改多维数组的轴的顺序。如图7-20 所示,通过指定从0开始的索引(编号)序列,就可以更改轴的顺序。
池化层的实现和卷积层相同,都使用im2col展开输入数据。不过,池化 的情况下,在通道方向上是独立的,这一点和卷积层不同。
池化层的实现:
class Polling:
def __init__(self, pool_h, pool_w, stride=1, pad=0):
self.pool_h = pool_h
self.pool_w = pool_w
self.stride = stride
self,pad = pad
def forward(self, x):
N, C, H, W = x.shape
out_h = int(1 + (H - self.pool_h) / self.stride)
out_w = int(1 + (W - self.pool_w) / self.stride)
# 展开
col = im2col(x, self.pool_h, self.pool_w, self.stride, self.pad)
col = col.reshape(-1, self.pool_h*self.pool_w) #这一步才算是展开到上面16*4的矩阵
# 最大值
out = np.max(col, axis=1)
out = out.reshape(N, out_h, out_w, C).transpose(0, 3, 1, 2)
return out
我们已经实现了卷积层和池化层,现在来组合这些层,搭建进行手写数 字识别的CNN。如下图:
网络的构成是“Convolution - ReLU - Pooling -Affine - ReLU - Affine - Softmax”,我们将它实现为名为SimpleConvNet的类。
SimpleConvNet的初始化(init),取下面这些参数:
SimpleConvNet类的实现:
class SimpleConvNet:
def __init__(self,input_dim=(1,28,28),conv_param={'filter_num':30, 'filter_size':5,'pad':0, 'stride':1},hidden_size=100, output_size=10, weight_init_std=0.01):
filter_num = conv_param['filter_num']
filter_size = conv_param['filter_size']
filter_pad = conv_param['pad']
filter_stride = conv_param['stride']
input_size = input_dim[1]
conv_output_size = (input_size - filter_size + 2*filter_pad) / filter_stride + 1
pool_output_size = int(filter_num * (conv_output_size/2) * (conv_output_size/2))
self.params = {}
self.params['W1'] = weight_init_std * np.random.randn(filter_num, input_dim[0],filter_size, filter_size)
self.params['b1'] = np.zeros(filter_num)
self.params['W2'] = weight_init_std * np.random.randn(pool_output_size,hidden_size)
self.params['b2'] = np.zeros(hidden_size)
self.params['W3'] = weight_init_std * np.random.randn(hidden_size, output_size)
self.params['b3'] = np.zeros(output_size)
self.layers = OrderedDict()
self.layers['Conv1'] = Convolution(self.params['W1'],self.params['b1'],conv_param['stride'],conv_param['pad'])
self.layers['Relu1'] = Relu()
self.layers['Pool1'] = Pooling(pool_h=2, pool_w=2, stride=2)
self.layers['Affine1'] = Affine(self.params['W2'],self.params['b2'])
self.layers['Relu2'] = Relu()
self.layers['Affine2'] = Affine(self.params['W3'],self.params['b3'])
self.last_layer = softmaxwithloss()
def predict(self, x):
for layer in self.layers.values():
x = layer.forward(x)
return x
def loss(self, x, t):
y = self.predict(x)
return self.lastLayer.forward(y, t)
def gradient(self, x, t):
# forward
self.loss(x, t)
# backward
dout = 1
dout = self.lastLayer.backward(dout)
layers = list(self.layers.values())
layers.reverse()
for layer in layers:
dout = layer.backward(dout)
# 设定
grads = {}
grads['W1'] = self.layers['Conv1'].dW
grads['b1'] = self.layers['Conv1'].db
grads['W2'] = self.layers['Affine1'].dW
grads['b2'] = self.layers['Affine1'].db
grads['W3'] = self.layers['Affine2'].dW
grads['b3'] = self.layers['Affine2'].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