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工具之1: 沟通反思环

我们听过沟通漏斗,信息从发送人发出到接收者接收到要经过足足五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经过这个过程层层衰减之后,最终只有20%的信息被接收并采取行动。当然,事实证明,连沟通这个过程本身也符合8020准则。



那么这个魔咒如何破?

首先,从聆听开始。我们在测试工程师如何沟通的讨论中提到过,但是如何才能从第一阶段-无意识聆听升级到结构化聆听再升级到全息聆听呢?我认为第一个升级,需要结构性思维的建立,之后将结构性思维应用于聆听之中,并避掉聆听的坑,比如说中途分心等等即可。至于如何做到全息聆听,鄙人还未获知方法,境界未达标。

回到沟通反思环,这个工具是促进我们迭代思考,避免陷入僵局中或与人沟通、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停留在某个卡点上。

来,先上个图看看,是什么?

对于一个沟通情景而言,有很多可以观察到和聆听到的信息,把它们汇总成资料或经验;但之后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会从中选择不同的信息、资料,这种选择是基于某种前提或假设进行的;当事人会将抽取出的信息、资料赋予意义,即基于某种假设,作出某种维度上的推论;并基于这种推论建立信念,不断强化这种信念,最重促成实际行动。

这个环之所以叫做沟通反思环,是因为了解了这个沟通模式之后,身在其中的人可以不断地思考环中的因果关系并不断反思,反思选择/抽取的信息/经验与个体在其中制定的假设(推论和行动的依据)。如果当事人可以不断反思,在沟通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抽取信息和假设的的片面性,不断打破自己的认知,就可以不断升级自己的思考,进入新的沟通回路。这也是我们不断强调的“迭代成长”。

与一个悟性相对来说比较高的人沟通,提醒其局限性时可以从焕的第二层“选择性地抽取了哪些片面信息,遗漏了什么”的视角促进其认知;而对于悟性相对来说不那么高的人而言,可以从其“所做假设的局限性”方向着手让其警醒。

沟通反思环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个环路可以促进人们、人们之间在沟通过程中、碰到僵局时从不同的层面促进人们思考与突破,寻找新的机会与可能性。其理论基础是如下的反射环路:

在这个环路中,我们的信念会影响下次选择的资料,因而底层的分析非常重要。因而,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行为假设、结论以及过程中秉持的信念。如果不依据“抽取信息”对这些内容进行思考与再组织,会强化我们的沟通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思考反射环路,自我迭代,走出沟通困境与自我困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沟通工具之1: 沟通反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