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出世》:传统英雄的一次个人主义觉醒

今天看了一部电影:《哪吒之魔童出世》,在电影院哭成了傻逼。这是一部给我惊喜的电影,一部真正打动我的电影。

惊喜的原因在于,这是一部中国电影对传统英雄的一次个人主义觉醒。打动我的原因在于,我从中看到了一个“英雄”的个人成长。

以往的关于哪吒的故事和电影或者其他传统神话故事下的英雄,往往更多的突出主人公“神化”的一面:变成一个“神”的成长而不是作为一个“人”的成长。主要表现的是在传统的体制下,故事的主角在背负的体制责任和精神枷锁(道德判断、父权思想、正义和邪恶的二元抉择、仁义孝等等价值律)下做出的抉择,而不是基于“内心的选择”,往往显得过于单薄、简单、说教。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的价值判断依据就是这些所谓的“集体价值取向”,而不是”自我的内心“。

或许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没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只有凌驾于个人之上的“理”、“秩序”、“天道”、“伦理”、“集体主义”。

英雄的成长当然是内心的成长。约瑟夫·坎贝尔在其名著《千面英雄》中认为,英堆是那些能够了解、接受并进而克服自己命运挑战的人。其完成的形式就是追寻内心的自由选择。

《哪吒之魔童出世》中颠覆了传统的哪吒故事架构,赋予了里面的哪吒这个角色作为“人性”而非“神性”的一面:对命运(天道)的挑战,获得认同的归属需求,对群体偏见的激烈反抗,对友情的渴望,对弱者的同情等等。这是反传统的,也是个人主义的。

甚至里面的其他角色如,师傅、父亲母亲、敖丙等角色设定也弱化了师道、孝道等道德律的展现。仔细想想,李靖夫妇从来没有用家庭伦理来说教哪吒,有的只是来自父母的关爱(母亲的陪伴)、责任(为哪吒洗刷冤屈)甚至牺牲(替换哪吒接受天雷咒),这是平等的关系。师傅太乙真人也未展现出师傅的权威,而是一个搞笑幽默的形象,即使是收徒过程也是又哄又骗还被哪吒教训,这是平等的关系。

既然是平等,那么没有权威,就无从反抗权威。那么哪吒反抗的是什么?是世人的偏见、是自身的命运(哪吒对父亲下杀手并不是反抗权威,而是反抗命运的安排)。这关乎一个人内心的需求:公正对待,命运自主抉择(我命由我不由天),对友谊的珍惜。这关乎一个人内心的自我驱动。

所以这个魔童哪吒是个人主义的英雄,而不是道德枷锁教化下所评判的英雄。因此我认为《哪吒之魔童出世》是一次中国电影对传统英雄的个人主义觉醒的思考。

当然关于哪吒内心的觉醒,并未涉及到一些宏大的主题,如善恶、正邪等等的抉择。毕竟这部电影叫做《出世》,预计后续续集中会有更深入的探讨。

你可能感兴趣的:(《哪吒之魔童出世》:传统英雄的一次个人主义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