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文胸的接线员英语老师:以勇气,以行动

文/枫樵

编者按:

他们并非生来就是恶魔,只是未曾见过天使的模样。贫困、饥饿、枪战、牢狱、难民营、种族仇杀……在无尽的黑暗里,平安活着已是幸事,哪有闲情侈谈学业?

她出身中产白人之家,本可获得更加光明的前途和不菲的收入,却怀着一腔热情投身杏坛。三尺讲台,苦心孤诣,那所在旁人眼里“最好穿防弹衣去上课”的“堕落学校”,却是她梦想开始的地方……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刚来加拿大读师范的时候,教国际教育课的老师把它改编的电影推荐给了我们,身边看过的人都感到震撼不已。


 01.硝烟燃起的地方

“……我曾想过进法学院,直到我意识到,当你在法庭上为一个孩子辩护的时候,为时已晚,而最初的硝烟是从教室里燃起的……”威尔森高中的新教师艾伦激情澎湃地阐释着自己的宏图伟志。

部门主管坎贝尔女士却只是挤出了一个无奈的笑容:“艾伦,你善良又聪明,你应该知道我们学校面临的现状……”

艾伦仍旧报以明朗的笑容:“我准备好了,我想要留在这里!“

坎贝尔瞪大了眼睛,仿佛被年轻人的天真所惊讶,她望着她脖子上润泽的项链,蓦地夸道:“这串珍珠真好看。”

“谢谢,我父亲送的!“艾伦受宠若惊地抚摩着项链,丝毫没有预料到主管衔在嘴里的下半句话:“但我是不会戴着它们去上课的。“

02.尊重

开学第一天,她一袭挺括的红裙,郑重地走进校园。

主管的“忠告”早被她抛诸脑后。那精巧的配饰,在她看来正是职业装的点睛之笔,能给人以端庄、稳重的印象,能让她更加坚信自己配得上“师者”的称号。并且,从戴上的那天起,她似乎就再也没打算摘下。

预备铃响了,迎接她的不过是空荡荡的教室和课桌上肆意蔓延的涂鸦。但她还是带着职场新人特有的忐忑和喜悦,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下自己的姓氏,静候高一新生的到来。

没有一声问候,也没有迟到的不安,一群“散兵游勇“大摇大摆地闯入了203教室。他们掷下书包,随即开始三五成群地闲聊。

第一节课在两个男生的打斗中收场。他们互相骂对方是“蠢蛋”,因为只有“最蠢的学生”才会被分到这个班。

年轻的女教师看着男孩们扭打在一起,心急如焚,而周围的同学却只是淡漠地挪开了桌椅,他们好像不仅对此习以为常,还乐于为“角斗士”们腾出阵地。

如果说开学第一课只是一段不愉快的小插曲,那么接下来等待她的简直是场噩梦。

一阵短促的警铃突然打破了课堂的平静。全班同学一哄而散,完全无视老师的制止。整座校园已乱作一团,楼下空地上,不同族裔的青年正拉帮结派,用暴力宣泄着心中的怨愤。

艾伦不住地躲避着混乱的人群。当初她一意孤行,正因明知“此山有虎”。如今真的得以窥见“老虎”的真容,却发现其狰狞可怖已完全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而比这更糟的是家人的劝阻:这场群架很快上了新闻,引来父亲的追问。

他的问题很简单:“做这份工作能挣多少?把才华浪费在一帮根本无心向学的’犯罪分子’身上是否值得……“

艾伦不以为然:自己选择这份工作,从来都不是“为稻梁谋”。理想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却可以用行动去实现

她擦干眼泪,重整旗鼓,满面春风地回到战场。

不久,一场枪击案再次让校领导劳心伤神,艾伦班上的爱娃同学也卷入了其中。

领导要求教师们对此事缄口。

起初,艾伦也确实若无其事地重回课堂,继续讲语法。

课堂纪律还是一如既往的糟。黑人男孩吉默尔正手握一幅恶搞肖像,满脸的愤懑:那夸张的厚唇、蜷曲的短发,描绘的不是自己又是谁?而他身后的“主谋”和“从犯“已经笑成了一片。

艾伦夺过他手里的画,终于决定不再沉默:“你们知道吗,我在博物馆里见过一幅跟这很相似的画……“

她由此联系了历史上的纳粹屠杀——种族仇恨发挥到极致的恶果。

然而大家对她的教诲不屑一顾:班里同学多数时候形同水火,但他们都是社会底层的少数族裔,过着眼前这个养尊处优的白人老师难以想象的生活。因而,他们讨厌她友善的笑容,讨厌她无视他们在绝境中挣扎,只一味地教那些没用的语法,更嫌恶她那副悲天悯人的样子,好像自己能拯救全世界。

马可说:“我们像士兵那样斗争、死去,就是为了获得尊重!“

艾伦掷地有声地回答:“为了获得尊重,你应该给予尊重。”

”这是废话“,穿着连帽衫的安道尔打断道,“你是老师我就要尊重你吗?我根本不了解你,我怎么知道你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骗子?我不会因为你被称作’老师’就尊重你!”

艾伦直视着那些以为用莽撞的生命就能换取“尊重”的迷惘少年,反问道:“如果你无谓地死了,就能获得尊重吗?”她再次举起那副肖像,“在你死后,你只会在地下腐烂,而其他人的生活还会继续,因为你在世间留下的不过是这么个物什!”

孩子们终于绝望地低下头,而教室一角却有人默默举起手——这大概是开学以来第一次有人主动举手:“什么是种族屠杀?”

下课铃响了,艾伦哀伤地看着学生们匆匆离去的身影,陷入了沉思。


03.他们读不懂

图书馆里,坎贝尔正忙着把各种书籍分门别类。

艾伦拿起一本《安妮日记》,兴致勃勃地问:“这本可以给学生借阅吗?“

坎贝尔只瞥了一眼封面就断言:“他们读不懂的。”

艾伦还不死心:“我们可以试一试呀,反正这些书平时只是闲置在这里……“

坎贝尔丝毫不为所动,她拿起一叠残破的书说:“你看他们以前是怎么对待这些简化版的书的,我不想浪费资源!”

她说,他们读不懂。就像当初她劝艾伦不要戴珍珠项链来上课。或许在她眼里,203教室与世间任何的美好都不沾边。


04.改变

新的一天,艾伦踏着朝阳准时出现在教室,她拿出几摞崭新的笔记本,开始兴味盎然地宣布自己的计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是很重要的。从今天起,请大家每天都在笔记本上写下任何你想写的事情,我不会打分,也不会去读它们,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一直写下去……“

“不过“,艾伦打开教室里的一个带锁的橱柜:“我每天都会把这个柜子打开,如果你们想让我读的话,就请把笔记本放进来……”

她见大家只是以一幅观望的姿态立在原地,也并不急于得到回应,只是微笑着说:“大家准备好了随时都可以来”,然后拉过身旁的椅子,坐在讲台边静静地等待。

第一个走上讲台的是个平时沉默寡言的黑人女孩。她拿起本子,脸上闪过一丝笑意。

第二天理论上是203教室的“家长会”。艾伦独自从黄昏等到了天黑,在空空如也的教室里,那写着欢迎标语的告示牌显得格外刺眼。她正要伸手去摘,又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转身来到带锁的柜子旁。她打开柜子,惊喜地发现,许多笔记本已整整齐齐地躺在那里,静候她的阅览。

她如饥似渴地捧起一叠,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生活图景就此展开——

马可:“童年时代,我们愉快地玩耍,亲如兄弟。直到某天,在公园的长椅上,他煞有介事向我展示着一把真正的手枪。一声莫名的巨响后,子弹射了出来,他当场毙命,而我只是呆坐在原地。直到警察赶来,我被关进了少管所,我们的童年就此结束了……”

安道尔:“……在世人眼里,他只是街头的一具无名尸体。没人知道,他曾是我的朋友。”

一本小小的日记,打开了一扇窗,让心灵畅快呼吸,将痛苦、恐惧和悲伤一吐为快。


05.卖文胸的接待员英语老师

当203教室人人都领到一本完好的《安妮日记》时,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装帧精美的书,真的是为自己准备的吗?

他们不知道,为了募集资金,艾伦在业余时间又去商场卖文胸、去旅店做接待员。他们更不知道,艾伦辛勤工作、四处奔走,只为了给他们准备更多的惊喜。

教育局的办公室里,艾伦将自己的打算和盘托出:她不仅要让孩子们阅读一些课纲以外的书籍,还要组织一场短途旅行。

科伦博士静静地听完,却爱莫能助:自己虽然身居高位,但无权干涉校园内务:“我没有办法,你应该服从体制。”

“我不服从。“艾伦礼貌而坚定回答,“如果这些孩子知道我们教他们只是在浪费时间,那他们为什么要浪费自己的时间来上学呢?”

艾伦的请求得到批准已经是几天后的事了。那封直接从教育局寄来的信不可避免地惊扰了校领导。坎贝尔立即跑来兴师问罪,还没等艾伦解释完,就已拂袖而去。

那天天气格外晴朗,艾伦和父亲各自开车出入贫民区,挨家挨户地载上每一个同学。

她带他们参观大屠杀纪念馆,让他们触摸真实的历史,品味劫难中小人物的命运;她请他们去自己工作的酒店聚餐,在那里,他们第一次见到了挂着水晶吊灯的豪华饭厅;她邀请大屠杀幸存者同席而坐,与他们畅谈人生……后来,他们还通过她播放的纪录片认识了当年因为替黑人争取权利而被打成重伤的白人志士詹姆斯·茨威格。


她说到做到,用勇气和尊重摆渡他们的灵魂;她让他们明白,文字的力量胜过拳头——即使身在泥沼,也能仰望天星。

于是,在放学回家的公交车上,在水边的桥洞里,在夜晚的灯下,他们手不释卷——那是艾伦精心挑选书目,书中人物或惨遭迫害,或身陷囹圄,与他们有诸多相似之处。与此同时,他们也未曾搁置手中的笔,随时随地都在笔记本上铺陈心路。

没有见过光明的人不会渴望光明,生在笼中的鸟儿更不会渴望飞翔。可是现在,他们开始渴望明天,因为有人在他们面前举起了火把,给了他们希望。

就连原本最冥顽不灵的爱娃,都会在下课后来找老师问几句:“(书中的)安妮后来怎样了?”

艾伦只是笑着说:“继续读下去,你就知道了。”

故事的结局并不美好,安妮被抓走,日记被迫中断,现实毕竟不是童话。

而马可却说:“安妮是死了,可她还活着!并且,我喜欢那个当年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安妮的梅普·吉斯女士!”

受到马可的启发,艾伦布置的课后作业是写一封《致梅普·吉斯女士的信》。

但这一次,同学们却比艾伦还要有"野心":他们不仅要把信寄到女士本人手中,还想邀请她来共进晚餐。

“可是…..“艾伦犯了难,”这需要很多资金…..同时,那位女士年事已高,不知她能否长途跋涉……“

“我们可以想办法筹款呀!“ 在模仿这件事上,孩子们总是无师自通。

马可也忍不住问:“老师,如果吉斯女士来的话,我可以护卫她吗?”


06.暗室里的小灯


明媚的阳光下旌旗招展。203的师生正在热火朝天地向客人兜售食品。

在当地餐馆的资助下,义卖筹款活动终于让203班级的美梦成真

同学们的信飞越了大西洋,从美国长岛来到阿姆斯特丹,深受感动的梅普·吉斯女士打算亲自来访。

马可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心目中崇高的英雄竟是位如此瘦小的老人。

他伸出臂膀,轻轻挽起她的胳膊:“您是我的英雄。“

老人却摇摇头:“我只是个普通人,做了该做的事情。就像每个人都可以在暗室里点亮一盏小灯……“


07.借口


这一年,艾伦同时做着三份工作,筹划着精彩的活动,带领学生在学业上不断进益。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按照规定,以她的资历只能教高一年级。

学生们拒绝接受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只想和艾伦,和203教室的每一个人一起走下去,因为“这里是这世上唯一一个可以让他们’做自己’的地方“。

 “我已经尽力了。” 几天后,艾伦无奈而又坚定地宣布,“但无论如何,请不要把我作为你们止步不前的借口 ……“

孩子们失望地低着头,仿佛明白了什么,但又不愿直面残酷的现实。

08.永远的203

几十台电脑前,大家时而翻看日记,时而敲打键盘——他们在完成艾伦的最后一个构想:把自己的故事变成铅字,就像《安妮日记》那样。

夜深人静的教室里,艾伦亲自为全班同学的故事集拟定了标题:自由作家日记。

从此,他们的声音将被世人听到,他们的故事,将在身后流传!

当坎贝尔再次气势汹汹地来找艾伦时,艾伦还在阅读学生的作品。

“你知道教育局领导又要找我们谈话了吗?!“坎贝尔问。

“不知道。”艾伦一脸茫然。

夕阳下,一群少年坐在青草地上翘首以盼。眼见百里之途将要半于九十,他们的引路人能否继续带他们前往“应许之地”?未来是奔向光明还是重回炼狱?

戴着珍珠项链的倩影终于向他们款款走来,大家纷纷上前询问:“所以,我们明年还会在一起吗?!“

“不会。“艾伦故作深沉地皱眉。

看到大家失望的神情,她却话锋一转:”我们明年和后年都会在一起!“

微风轻拂着每个人的脸颊,天空中回荡着欢呼声,艾伦和孩子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后记:

影片有两个译名:《自由作家》和《街头日记》。前者是直译,但个人以为后者更多了一份率真。

与我们“尊师重道”的传统伦理相比,故事中的“尊重”更偏向理性,是一种基于平等的存在:师生互相尊重,单纯强调一方都是不公平的。


没有居高临下,只有以身作则,她通过给予尊重来获取尊重。春风化雨,成效卓著。



(二十年后的“自由作家”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卖文胸的接线员英语老师:以勇气,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