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教育的一点感思

我想从小学的时候我们所有人一定想过这个问题:人为什么要上学?为什么要读书?当时一定也问过大人们,父母的回复是让我们摸不着头脑的一句断言: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直到今天,也还有部分家长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没有改变过。可是在我们真正独自以成人角色进入社会后我们可能会因为生活、工作、社交中发生的某件事在心中响起一个声音:

哦,这就是人要读书的原因吧。

人可能会有很多机缘巧合了解到教育、学习以及读书对自身的意义。有些幸运儿们在刚开始接触学习这件事时便看透学习的本质继而找寻各种方法朝着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的走着,然后这些幸运儿成为了我们身边的学霸等人才;而身为大多数的我或其他人,只希望现在开始成为将来人们口中的大器晚成。所有这些的前提不都是持续不断的自我学习。关于学习或者教育许多人都比我看得透,比我能说会道,且关于学习的方法网上也是一找一大堆,我不必费口舌。因此今天,我也不是来给大家灌鸡汤的,只是想要分享一下去年(2019年)读到的另一本好书——《态度》。

《态度》这本书,通篇以信件的形式记录了吴军与两个女儿在几乎各种问题上进行的沟通与交流。其中有一篇的题目叫“教育改变命运”。看到名字时,我也着实有些抵触,因为这标题大概是我国应试教育体系下,家长用来说服、反驳、口头教育孩子最多的口号,作为曾经的孩子、一直的学生,我知道这是句实话,但每每听到内心还是会泛起不愉悦的感受。

基本上每一篇开头,吴军老师都会做一个前请介绍,这也很好的避免了作为外人的我们读这些信件时无法带入的情况,因此,感兴趣的朋友真的可以买来一阅。前情介绍中,吴军小女儿梦馨问吴军:

梦馨:姐姐(梦华)上了好大学,是不是将来就会有好工作、好生活。

吴军:不是的,他以后还要努力一辈子。

梦馨:既然以后可以努力一辈子,为什么要接受好的教育?不是有很多人退学创业成功了吗?

梦馨很会提问。以上这几个问题简直是问到了那些迷茫中学生、大学生甚至成年人的心坎上,也直接问到了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对呀,既然以后也要努力甚至一辈子努力,那为什么不能现在过得轻松一点?万一我也是一个“幸运儿”呢?但是我很快否决了自己,我知道人作为一个矛盾体,只要生活着,就不会有可以不努力的时候。

文中,吴军老师总是与女儿们说“所上大学的好坏,对人的影响远比想象的要小”(说实话,这句话我深有体会,虽然我读的并不是什么知名大学)。但他还说过“人需要努力学习,并且接受好的教育”两句指向不同的话,让年幼的女儿们不明白其深意,但如果我们都已经30岁左右,可能就不会疑惑。

如果我们承认接受教育的必要性,那么总是要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虽然接受好的教育和上好的大学是相关的,但是两者并不能划等号。上好大学是接受好教育的方法,甚至是捷径,但不是目的。一个人上了好大学并不等于他接受了好教育。教育的范围很广,并非仅仅在学校上课。

教育的必要性,在我还是学生时,学校基本少有老师和我们耐心解释过,如果老师们愿意,我相信我们能够更好的进行浸入式学习,而今的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风貌。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吴军老师在信件中将教育的必要性划分成三层:

1、解释“教育改变命运”的说法是如何成为世界性共识。

吴军老师首先以梦馨学校的学生组成作为切入点,解释在曾经的欧洲大陆,如今的亚洲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从前的亚洲其教育目的是通过考试当官,而在欧洲则是及时意识到教育是为了培养个人生存技能和素养,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帮助。人与人之间的产生的鸿沟则是差别于是否受过教育。德国教育学家威廉.冯.洪堡因为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大众技能教育的教学体系,而促使德意志从欧洲的落后地区成长为强大的德国。之后亚洲才逐渐重视教育。在美国现在施行的KIPP计划,让许多当地人在此计划下,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就改变了一个家族可能永久无法摆脱的贫穷命运;主动学习的动力就是你能尝到教育所能带来的无穷益处;因为即使在肯尼亚,如果家里条件允许,也会有家长送孩子到3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读中学。

2、如果一辈子吃穿不愁,教育是否还有必要?

不仅有,而且更重要。

在吴军老师非常简短且明确的回答中,同时也反面回答了几个问题:一、老人常说的“富不过三代”,是因为在财富剧增的家庭中,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行为分为两种:一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另一种则只重视满足孩子的物质生活。而20年后第二类孩子则常常不堪大任,甚至无法维持家族财富。二、近年来由于房地产拆迁而产生的一堆“土豪”“暴发户”们常常做出一些我们匪夷所思的行为:开着宝马卖大葱,开着豪车去做保洁环卫工人等。其实这些行为都是一种积极行为,起码没有想着坐吃山空。另一些则是拿到赔偿的钱后去赌博或进行其他非法行为,在我看来这些行为可以说得上是十二分的愚蠢。而以上例子也恰恰说明为什么突然暴富的人中有大部分人在几年之内又再度贫苦不堪,另一部分则利用好这一丝幸运,进行成人教育延续财富。

人不接受教育,就很难有见识,而没有见识,做事情就会事倍功半。

(实不相瞒,之前的二十几年,我基本都是这样,身累心也累。)

我国名臣曾国藩曾对她的后代说过,依靠财富和官位是很难保证家族兴盛的,为由教育可以。

所以,我们可以不学习,但是不可以不读书,不能不思考。

3、解释兴盛一时的“退学创业”论调。

吴军老师列出了5位退学创业成功的名人——盖茨、乔布斯、佩奇、布林、扎克伯格。在开始他们的故事之前,我也希望各位能清醒的意识到,这世界上也有很多退学创业却失败的例子,只是他们没有被书写出来。

佩奇和布林是读完本科后进入斯坦福读博士且是在通过了考试后才退学的,他们的基础起点首先就非常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只是因为可能创业对他们而言可能吸引力更大,但他们是可以获得博士学位的。其次是盖茨和扎克伯格,他们虽然都没有大学本科毕业,但他们是上的是哈佛大学(比尔盖茨于1973年进入哈佛学习,扎克伯格于2002年进入哈佛学习),这已足以证明他们确实有过人之处;并且,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他俩都是在创业成功后才辍学的。最后,乔布斯是因为家境贫寒,才没有完成大学学业,如果他生在富裕家庭,或许会读完大学。

这封信的最后,也是我写这篇读后感的原因,作为年轻人的我们,还处于一个极富潜力及可塑性的年龄,相对较好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会催生我们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因此,我们能在之后的人生中有一个良性循环。但这也不是说,年龄大了就没办法改变了,因为人受教育的时间很长,机会也很多,并不是某一个学校或者某一个公司就可以决定我们一生的命运。

这里是独一无二的猫六,希望能遇到同样独一无二的你,一同奔向各自的宝藏。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喧嚣的小个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好教育的一点感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