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慧权:明天的奶酪——文化红利

一场关于“寒气”背后逻辑的思索,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世界变化,时代更迭;大浪淘沙,适者生存,一个不能虚实结合的团队是走不远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本是人间常态,但后人中的有心人总该知道:当初是谁栽了树,树是怎样栽下的?这样,即便在树下坐享,或是躺赢,也会明白胡适说的“要怎么收获,先怎么栽”,也会了解冰心讲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文化导向成为了除生命周期、支付能力之外,衡量不同客群需求差异的第三极。

 

明天的奶酪,三大需求,推动文化红利的产生。

第一,公众,吃饱了,撑的慌

吃饱了,撑得慌。慌在哪儿——需要文化识别,期待情感归属,寻求圈层认同,渴望精神家园。这一切,从洋人那儿找来的,毕竟只是标签符号,真正让人心里舒坦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

第二,产业,苦逼久了,要逆袭

中国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30多年一直苦于不能摆脱低成本竞争的格局,核心问题之一在于没有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导入和输出。今天我们已经看到无论地产、服装、美食、美妆、休闲以及家居用品,只要你把传统文化装进去,关注度和价值就高人一筹。

第三,市场,折腾够了,要和谐,要持续

我们深知核心问题在于社会要和谐,市场要持续,这才是硬道理!我们发现:要和谐要持续,传统文化才是王道!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崛起,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复兴;而这个复兴,势必会像人类历史上绝大部分的新文化浪潮一样,首先来自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过去我们的高速发展,有赖于人口红利、市场红利、政策红利和产业转移红利。而今,由于中国持续上百年的文化断裂,对于文化需求,特别是传统文化的弥补性需求,成为我们可以发掘的巨大空间。我们把这个空间叫做“文化红利”。


无论采取怎样的模式,企业进入传统文化领域,或导入传统文化,离不开对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的把握:

一是发现价值:传统文化的价值挖掘不能局限于其本身有限的价值存量,而应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精神需求、现代审美、消费需求的充分对接,找到适合的产品形式对接市场,这是现代演绎的核心;

二是创造价值: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模式、产品经营模式、资本运营模式的充分对接,创造出能够迎合、并被市场认同与推崇的商业价值,这是现代演绎的基础;

三是放大价值:寻求传统文化与国家战略、区域战略以及新型互联网科技发展趋势的充分对接,获取经过战略挂档后的文化价值最大化,这是现代演绎的重要依托。


只有实现这三个步骤,才能让产品和服务植入文化的芯片,而非插上文化的标签。而这一切,有赖于企业家,企业人自身寻求与传统文化深度契合。

毕竟,深谙传统,从内心认同与回归传统,从传统文化找到自己做人,做事,做企业的根本,这不仅仅是企业家,首先是中国人自己的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制慧权:明天的奶酪——文化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