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哥の营销笔记【第4期】
超哥最近在追一档综艺节目《主持人大赛2019》,第三期的新闻类六号选手董星辰,在他的自我展示中,提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叫“信息茧房”。于是我立刻搜索了与词相关的内容,发现简单的四字,其背后掩藏了可怕的梦魇。今天我不讲营销,今天我要讲的,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当下最需要警醒的关于信息获取的惰性。
一、来自系统的推荐
我们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似乎信息触达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我们想学的知识,看我们想看的节目,读我们想读的内容,玩我们想玩的游戏,求我们想求的职,交我们想交的朋友......的确,互联网已经变得非常的聪明,非常的人性化,可以体贴到想你所想予你所要。
而这一切是如何做到的呢?背后是一种叫“推荐算法”的技术,其逻辑也很好理解,系统会根据你的网络行为记录进行计算,然后把你感兴趣的信息推荐给你。
两个月前,我迷上了加浓美式咖啡,为了方便,我在某宝上找到了一款日本进口的速溶咖啡,每天都喝,每天都神清气爽。而两个月后,我体检查出左肾结石,美女医生叮嘱我不准再喝咖啡,嗯...我很乖的。双十一的时候,当我再次打开某宝,系统还是不断为我推荐各种咖啡,我的天...赤裸裸的勾引来得触不及防,守戒很辛苦的好吗?这时候系统的体贴,对我来说真的算是一种信息负担和打扰。
二、移动互联网包裹的“茧房”
其实,上面说的这种打扰还好啦,至少对我来说这只是暂时的,但最可怕的就在于,那些我们并不认为是打扰的推荐,可能才是一种潜在的梦魇。因为系统的推送都集中在我们关注过的邻域,长此以往,我们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局限,越来越狭窄。
系统每次弹出的推荐和通知,就像一根根丝线一样不断缠绕包裹着我们每一个人,这就是我开篇提到的那个词——信息茧房。
哈佛教授桑斯坦在06年写过一本书,叫《信息乌托邦》,书中提到用户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他们只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信息上,久而久之,这种安于现状会将自身桎梏于“茧房”一般。如今,桑斯坦书中的“预言”,正在逐渐被移动互联网实现。
三、梦魇还在继续
我在营销笔记《人性——构建营销的契机》中讲过,人性弱点是巨难被克服的,而“惰性”就是最主要的弱点之一。我认为一切安于现状的心态,都源于惰性,只是有的惰性是可以被理解或者是无害的,但有的惰性却暗藏危机,例如我们对信息获取的惰性。
现今的移动互联网,为我们创造极大便捷的同时,不也正是滋生这种惰性的温床吗?我们渐渐躺在了“算法”所构筑的孤岛上,安于现状。每天刷着一成不变的抖音,看着一成不变的头条,追着一成不变的剧,吃着一成不变的鸡,完成一成不变的工作。
有的人似乎察觉到情况不妙,以至于渴望来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想逃离根本逃不出去的“北上广”,但最终回到原地,发现梦魇还在继续。殊不知真正的“旅行”是破茧而出的勇气,真正需要“逃离”的是技术所构筑的孤岛。
四、叫醒你的声音
记得小时候,那时还没有互联网,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也非常有限,但总会有声音叫醒我们,“不要过份沉溺于关注的信息”。
那时候,每次逛街,母亲时不时会指着路牌问我,上面的字怎么读啊,路边海报的人物是谁啊。她还会带我参加单位的聚会,让我认识其他小朋友;在家玩游戏时,母亲总会限制我的时间,偶尔我外出晚归,也会遭到母亲的训斥。
上学后,课堂看漫画被逮到,老师会罚我抄课文;网吧被逮到,老师会罚我在班里表演节目;就连踢球老师也要阻挠,但他也会推荐我看《足球俱乐部》杂志。
小时候听不懂的“声音”,那是一次次叫醒我,不要“沉溺关注”的善言,我们不都是在一次次被叫醒中,才认知到世界的丰满吗?我至今还记得高中语文老师的口头禅,“处处留心皆学问”,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如今想做到留心真的好难,而要做到处处留心,更是难上加难。
成年后,很难再听到“叫醒”我们的声音,我们都被算法宠溺着,我们爱什么,算法就给我们什么,但当算法成为打开世界的标配时,是否会让我们忽视,信息背后的真实和价值呢,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世界的丰满,而是一个干瘪的世界。
五、你想关闭推荐吗
“信息茧房”这种现象其实一直都存在,当然,我们不该将问题归咎于“推荐算法”这门技术,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目的当然是使我们的工作及生活更有效率。
我有个朋友特好玩,之前我眼睁看他把“推荐算法”玩坏了,他用一款APP,每天搜索自己从不关注的信息,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在驯服AI,坚持了一段时间,系统竟然弹出一堆话,大概意思是“系统无法掌握你的喜好,无法为你做精准推荐”之类的,是不是很神奇。
网上有很多”关闭推荐算法“的教程,无非就是教我们养成反向操作的习惯而已,系统的算法设定是关不了的。我认为也没必要关闭它,享受技术带来的便捷,不也是我们应有的权利吗。
然而破茧的方法,可能根本就只有一种路径,在我们内心安放一个”叫醒装置“,时刻警醒自己,克服信息获取的惰性。
以上是这期的所有内容,关于品牌的相关认知,后续我会持续分享,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