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们讲到不同类型特征的员工管理困境,分享了相对对容易管的八戒型员工的四层管理办法,这篇我们来聊聊沙僧型员
还是那句话,这里把下属分为3类不是为了贴标签,而是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面对沙僧型员工,领导者也有四层:
一、第一层: I can I up
“ I can I up” 翻译下就是起开起开,让我来。跟八戒型员工的第一层一样,觉得离我们很远对吧,我们来看看这句话的变种就知道了:
这件事情他做要3天,我做只要3小时,我只能自己做啊
我反反复复教他改方案的时间比我自己去做花的时间更多了
这个问题很难的,我不做,他根本搞不定
这个事情重要又紧急,我怎么放心给他做啊
到这里是不是会发现,离我们很近了,甚至仿佛在说我们自己。
那么我们不妨来就这个问题探讨探讨:我做的比下属做的又快又好,这件事情应该我来做吗?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做一个假设就好了,如果我做产品设计方案比下面的人做的更快更好,就应该我来做,那么有人如果比我做的更快更好,是不是应该由他来做? 那么老板比我做的更快更好,所有的产品设计都应该老板来做了。所以会发现吗,非常简单的逻辑推论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我们就很奇怪了,明明我做的比他快,做的比他好,却应该由他来做,这道理是什么原理呢? 于是我翻遍了典籍,终于在一本经济学里了解到一个叫做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概念,醍醐灌顶,因为专业术语深奥难懂,我给大家翻译下,如果我用掉的3个小时处理这个问题,我去做其他的事情,带来的收益比我做这件事情带来的收益更大,而下属如果他做其他事情3天,带来的收益比他做这件事情3天的收益要小,那么这件事情还是应该由下属来做。 所以说即使一件事情你做的更快更好,也不一定由你来做。
二、第二层:你可以这么来
第二层叫做“你可以这么来” 这是什么啊?这是指导对吧?
那这是什么类型的指导呢?我把它叫做“标准答案”类的指导,我基本上给你提供了答案,你对照抄就可以了,最多再增加一些既定的解题过程。
这个方式怎么样啊?至少比你直接拿过本子来,帮小伙伴写作业好一点是吧,好歹有个誊抄过程,还能加强加强印象。
那这个方式大家觉得自己做的多吗?我们不妨回想下,当下属设计方案给你确认时,是不是习惯性的指出问题,给出你认为更正确的方案?
当然这个方式不是完全不能用,因为它至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明确指出问题给出答案,短期内效率比较高。但我们能不能一直都用这招?不能,因为下属会形成对我们的依赖,知道有一个人即使我不会做他会手把手教, 我做错了,他会帮我纠正和修订。你会发现,有这样的领导的沙僧型员工成长速度会非常慢,你一时效率高了,但长期来看,最累的就是你,团队里面个个都不能独立,到处都是你要去纠正的问题和给出的答案,你是不是最累
三、第三层:授人以渔,化繁为简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教下属,怎么帮助他人提升能力呢?
其实没什么深奥的道理,我们中国古人就已经说过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还加了一句叫做化繁为简,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去实践这个道理。
一个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找一个已经拥有这个能力的人模仿他,并刻意练习。
下面是我模仿老板的一些案例(因涉及公司机密有改动)。
1)这是老板在17年教我的,在动手前先动脑,不着急画原型,先把要给用户提供什么产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先想清楚,先画系统结构图而不是原型图。
(现业务已经发生非常多改变,此图为17年1.0草稿版)
2)这是老板18年教我的要有系统性思维,要深入框架层,系统服务层,要分角色思考问题。最产品最难的就是懂得舍取,敢于放弃,所以会发现有红色、蓝色、灰色,都是优先级的判断。
3)这是老板19年教我的平台系统架构思维,把一个复杂的平台,拆成若干个系统,每个系统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的圈定。
4)这是老板20年教我们的,要用流转的眼光看待关键数据,数据不在多,如何组织数据呈现的方式,很大程度影响数据使用者能否直观的看清楚问题。
(图涉及公司数据机密略….)
这是老板用他的方式教我拆解问题,化繁为简,如何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考虑全面,我也在不断学习他的方式,去教产品小伙们如何能用这样的思路,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四、第四层:一问胜三答
那么到这里大家觉得是不是就已经到顶了啊?但其实还有一层,我把它叫做“一问胜三答”,这层很难,首先要有这样的意识就挺难,其次有了这个意识,如何提出好的问题更难。
为什么说一问胜三答呢?我们不妨先看3段对话:来自视频号:马方说管理
员工:马院长 我耐不住寂寞怎么办?
马院长:你为什么耐不住寂寞?
员工:我想去玩
马院长:以你现在的工资,你能玩多久
员工:个把月吧
马院长:玩完呢
员工:玩完再去工作啊,去工作赚钱啊
马院长:那你的启发是什么?
员工:我现在还没有经济实力不顾工作去玩
马院长:说的很好….
员工:马院长,如何能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做好啊?
马院长:如果公司着火了,我让你去拿灭火器,你找不到怎么办?
员工:去端盆水来吧
马院长:如果你空着手回来呢?
员工:肯定要挨训啊
马院长:为什么
员工:老板的目的是让我去灭火,不是让我去拿灭火器
马院长:他安排的可是让你去拿灭火器哦
员工:他安排的是拿灭火器,但目的是为了让我来灭火
马院长:你知道如何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做好了吗?
员工:要明确工作的目的
马院长:怎么明确工作的目的?
员工:多问两句,多思考
马院长:说的好
员工:马院长,合伙不出钱可以吗
马院长:你想去干什么
员工:我想和同学去卖炸鸡
马院长:谁不想出钱
员工:他不想出
马院长:你给他多少股份?
员工:给他30%
马院长:如果赚了你们按这个比例分,如果亏了都是你的,你觉得这样合理吗
员工:不合理,但是他干活啊
马院长:他干活你给他发工资吗
员工:发
马院长:那你发工资吗
员工:我不发
马院长:那不发工资更不合理了
员工:是这么回事,但是他没钱啊
马院长:中国第一代创业的老板,创业的时候几乎家里都没钱,他们的钱都是哪里来的呢?亲戚朋友借的,你的启发是什么?
员工:他只要想投钱,一定能想到办法搞来
马院长:是这样的
好视频看完了,那么你的启发是什么?
我的启发就是我要多问别人“你的启发是什么”。
视频里面马校长是怎么提问,里面有很多学问, 我说我感触最深,以及我同时也应用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效果的3点:
1. 剥洋葱式追问
什么叫追问啊?有人说一个问题连着一个问题,一连串问题,不全对。
我来做个示范,男生跟女生去相亲,男生问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女方回答:动作片;这个时候男生接着问,你喜欢吃什么类型的食物?女方回答:粮食; 南方接着问:你喜欢周杰伦还是王力宏?..
发现了没,这是追问吗?这不是。
换一种方式:男生问你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女方回答:动作片;男方接着问:居然喜欢看动作片,是哪种动作片呀?女方:是成龙大哥的那种武打动作片(是武打动作片,别想歪了啊);男方接着问:我也是诶,你最喜欢成龙那部武打片啊?女方:宝贝计划,跟吴彦祖一起演的那部,超好看的。这不就聊起来了嘛。
我们发现这2者的本质区别了吗?什么是追问啊? 沿着你的回答,继续往下发问,往里深挖,而不是跳跃性的提问。 为什么要追问啊?只有追问才能仅仅围绕核心矛盾挖掘更多的信息,才能不断深入问题的本质。
2. 假设性提问:如果xxx,你会xxx
第一个视频中,如果让你现在就去玩, 以你的收入能玩多久?
第二视频中,如果老板让你去拿灭火器,你找不到怎么办?
我从前年开始尝试如果句式的提问法,我有2个如果句式,是我用下来觉得收获最大的:
第一句话是:如果你是用户,你觉得你最关心的信息是什么?
这个句式有多好用呢,我们看一个案例:这是我们正在规划的连续包月的会员,一个月20元,可以获得2本点读,是非常划算的,那么月度会员的信息小伙伴一开始设计的方案是什么样的。
然后我向她问了如果你是用户,如果你是用户,你看到什么信息会最有购买欲望?
你们对比下这个差异就知道,这句话的威力。
第二句话:如果你是老板,你会这样处理这件事情吗? 这里面的老板,有时候会换成其他的关键角色哦,其实就是一个他熟悉的参照人。
那么这句话有多大威力呢? 比如员工把一个简单的问题,考虑的过于复杂,整理出了要开发2个星期的庞大解决方案,那么这个时候,我往往会跟他说, 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思考和处理这件事情?
3点好处:
帮助他找一个可以参照的对象,他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都是怎么解决的;
紧紧围绕战略目标,老板的目标就是公司最核心的战略目标;
最重要的是什么啊?知行合一。我们很多时候的道理都是知道的,因为曾经踩过一些坑,比如一次性把需求做的太大太满,不知道分优先级,这些都是反复被上级或者被老板提出来过的,而提醒他,如果你是老板,你还会这么多吗,其实是在干嘛啊,是告诉他,要把总结的经验,真正应用到实际中,不要在一个坑反复迭代,也就是知行合一;
回到我们刚刚说的,马院长是怎么提问的,除了剥洋葱式层层追问、假设性提问,还有什么特点啊?
3. 抓住核心矛盾进行发问
同样是提问,你感受下这些问题的差异:
4. 总结下马校长的三个关键提问方式
1)剥洋葱式层层追问,沿着他给出的答案,问出你的下一个问题。
2)假设性提问,如果xxx,你会xxx;我的2句话:如果你是用户,你想看到什么,你最关心的信息有吗? 如果你是老板,按照你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会这样处理这个问题吗。
3)抓住核心矛盾,一针见血、一语道破、切中要害。
五、总结下沙僧型员工四层管理
我们要尽量避免的是 “我比你做的好,所以我自己来”。
我们要尽早摆脱的是 “你这里有问题,按照这样的方式来” (这是什么啊,是给标准答案式的指导)。
我们要努力抽象总结出方法论,让下属能模仿着你来。
我们要通过追问、假设、抓住核心矛盾的提问,让员工逐渐自己思考自己来。
下期预告:“悟空型”员工管理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