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一样,读大学的时候,总会遇见这么一种人,他们平时学习散漫,每次考试都说自己什么都是瞎做的,没一道题目答得满意,对周围的人说了一大通还不够,在朋友圈里也要“灰心丧气”一下,配个逢考必过的锦鲤图或者“包过组合”。
等成绩出来了,他们要不就是考的比谁都高,要不就是踩线飘过。心里得意又要发个朋友圈感谢锦鲤和“包过组合”。
对于这种同学发的朋友圈,我真想上去点个“呸”,他们的侥幸通过让其他艰苦奋斗的考生情何以堪。但我们真的需要去羡慕那些侥幸通过的人吗?
我有个朋友A最近考研成功,我们在闲聊时,我问他英语六级过了吗,他笑笑,接着和我讲了一段他的考研故事。
当年读大三的时候,A的全寝室同学都在考研,他的六级成绩是最差的,看到寝室小伙伴都因为飘过六级而兴高采烈,所以他准备更加努力记单词背作文练听力去考第三次英语六级,欺骗自己这样英语水平就能提高,坚持了一个月,其实心里特别迷茫,为什么四级很轻松地就过了,六级那么费力,这时有场讲座点拨了他。
根据他的描述,主讲是一位女老师,人气还挺高,A只能选择后面的一个角落站着。她刚走进教室的时候其貌不扬,A也没有抱什么期待,但她开场第一句话就让全场沸腾了。“我就是上天派来拯救你们的女神,不要拿你们那猥琐的刚刚飘过的四六级成绩来侮辱考研!”她让考了两次六级都没过的A眼前一亮。
接着她神采飞扬地说道“你要把自己放低,因为你们高中英语都是杀马特英语,到了大学,恩,你们真的敢承认自己大学学过英语吗?”她这般犀利的言辞着实把全场学生逗乐了。“不管你的四六级成绩多高,你都要以零基础的姿态来对待考研英语,也不管你的四六级成绩有多糟糕,考研是个全新的开始!”
她第一个环节就抓住了学生的要害:记单词。
A苦苦学了12年英语,第一次发现记单词是有套路的,人脑似乎被某种机制预先设定好了,单词一定要过7遍脑子才能记得住,但这7遍不能集中进行。打个比方,一次性看2小时单词的效果比不上早上、中午、下午、晚上分别记半小时,当然是记同一批单词,并且这么坚持几天之后要滚动复习,就会发现原来记的单词像新的一样。这个时候聪明的人会拿出饱满的感情重新记忆,而大多数人则会感觉单词反正以前背过,没有耐心再去记了。
就是这样,A边学边探索途径,从最基础开始,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融会贯通。
阅读无疑是中国考生的一大难关,外国人写的议论文驳论文轮番上场,他说千万不要指望一个下午搞懂一篇真题,这会让人崩溃,而且越学越模糊。
老师介绍过一种“三分法”,一篇文章想要真正弄懂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做题,第二步是搞懂文章词汇大意以及题干的意思。第三步需要在一个星期之后再认真读这篇文章,不懂的词汇再次记忆,而且要理解题干和原文的关系,正确选项和错误选项的出题点,这样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出题人耍的把戏。
其中的原理就是,每次看文章都像从来没有读过那样去读,一定有新的理解,认识会飞跃。想想成人世界里,很多习惯都定型了,很难打破,但是一旦打破,必会有新的收获,
练习作文的时候更是像个小学生一样,搭起全篇文章的框架,找准每一句话的位置、作用,从句到段,慢慢积累。
在这一年中,朋友A在学习考研英语的过程中就通过了英语六级,并且取得了英语一75分的好成绩,顺利考上理想院校。
A回顾起考研,倍感幸运地说道:“要不是因为六级带来的挫败感,我也不会那么用心地对待英语,就好像从来没学过英语一样!”
对于很多人来说,英语六级的侥幸通过会变成思维里的的一堵墙,会以为自己英语水平足够高了,进入学习的舒适区,于是英语学习停留在原地,失去弹性与可能。
在生活中,当人放不下自己的高姿态,便会让自己陷入一种不可控焦虑,一种前恐惧后空虚的生活中。仿佛有一个力量强大的主子,它用一个看不见的牢房来囚禁它的奴隶们,这个房间用恐惧做墙,用恶毒的信念做水泥,被囚禁的人就这样被隐性的墙体隔绝于世界,哪里也去不了。
当人学会把自己降下来,学会沉淀,才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获得那种贯彻始终的幸福生活,可以安心地靠在窗口看看风景,然后更快上楼。
回顾你的生命,那些最让你幸福、最快乐的时刻,是不是都来自于生命深深的底部?就如同绝大多数的歌手,他们第一张专辑往往是最耐听最精髓的,因为有他们最初的精神在里面。那是生命中最纯粹的时刻,也是生命中走得最快的时刻,而成功就会越走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