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3《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阅读感悟

序:今天元宵节,带着孩子去锦绣中华看了花车巡游,回到家已是晚上十点。读了干老师的序,一天的疲累消散了大半。干老师说,虽然年华已逐渐老去,他却依然期待明天。愿我们每个人每天每时每刻都有这样的精神状态。这篇序并不长,我圈画的点却不少。比如:不在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争论,不恐惧应试,语文课堂拒绝不顾文体的抒情的泛滥,用较长的时间培养学生,使之拥有丰富的智力背景和人文底蕴……在小学阶段,如果让孩子选择他们最喜爱的学科,我相信发自内心选择语文学科的并不多,而且选择的原因还有部分不是始于语文课堂,而是源于孩子们本身就热爱的阅读。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都应该反思下我们的课堂,好好思考怎么让它真正为母语教学和文化传承奠基?

P1-12:第一个课例读了大概也就三分之一,但我明白了干老师在序言中提到的“现象学姿态下的课堂描述”——尽可能在还原教学现场,让人读起来很有画面感,眼前的文字和脑海中师生互动的情景可以说是同步的。这和教学设计、教学实录都不同,设计也好,实录也罢,都经过了课后或多或少的加工、优化或提升,我们不由得会想:课上得真好啊!同样的设计拿给自己上,我上不出这样的效果。课堂上的学生好会表达,很有思想,这些话我的学生可说不出来。但看这种原生态的课堂描述,心里却异常平静,感觉就是在踏踏实实全方位地在观课。我们都上过各种公开课,关于课堂节奏都是深有体会的,不妨扪心自问,我们敢不敢拿出近半个小时的时间以学生的课前学为蓝本,来指导学生怎样更好地做批注?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中,这样的课堂节奏稍有拖沓,最后都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但干老师不急不慢,对学生的预学了如指掌,而且把它们用作课堂教学的材料。这样的课当然不是即兴的灵光一闪,需要前期做大量的工作。单是训练学生,让学生做到训练有素,就值得我们沉下心来好好读、好好学。

P13-27:跟着干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细读重温了“三打白骨精”。让我意外的,这部分内容让我刷新了或加深了对唐僧和沙和尚的认知。在我的既定思维中,唐僧是个呆子,沙僧是个老好人,猪八戒就是个搞事的,只有孙悟空才是形象立体的神话人物。可显然干老师对人物的细读评析更有说服力。尤其是唐僧,几处话语都深深触动了我:“出家人时时常要方便,念念不离善心,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干老师一再申明唐僧的原则和想法:若滥杀无辜,哪怕只是错杀一个,取来真经又有何用?其实,我们身为教育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一线岗位上坚守已愈十年,我一向要求自己做到问心无愧。如果非要问有没有什么遗憾,恐怕要数有届孩子中一个叫铭铭的男孩了。那个时候,班级也好,学校也好,整个的氛围于他不利,当然,当时的铭铭也的确令人担心。但是作为一名老师,面对任何一个孩子,我们都要无比坚定,他首先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不管他带给班集体的是什么能量,我们都要接纳他、悦纳他。不然,在教育这份职业生涯中,我们不会收获长久的幸福。对任何一个生命些许的亏欠,可能都会让我们内疚一辈子!话用干老师对人物的批注,这是:师者本色!

P28-43:如果说之前读干老师的《西游记》不是完全没想到,只是干老师把它推进得更高、更深,今天读的可真就是完全意外了。干老师指出:《西游记》中各个时期的孙悟空,里面储藏着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密码。干老师还强调,这是成长的结构(童蒙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青春叛逆期、职业期、最终成就),无论哪个阶段都不要错过。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有时会忍不住懊悔自己当时的倔强、鲁莽、一意孤行,可通过今天的阅读却释然了,人生每步都作数。第二个课例《草船借箭》就读了个开头,但看到干老师对五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用整整十三分钟来检查字词,我觉得很意外。这样的课堂却如此接地气,真正从学生实际和所需出发,实乃教育之幸事呢!

P44-52:“谁写的?”“龟虽寿。”学生又很齐地喊。就从师生的这一问一答中,就可以知道这个实验班的孩子基础究竟怎样?所以面对这样的学情,再加上时间有限,干老师选择舍弃需要平时下功夫的文本细读,而是定位去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我收获很大的是,作者强调这样的课只能偶尔为之,不能一以贯之,否则学生只会越来越浮于表面,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能力的养成或提升。我还记得市教研员赵志祥老师的观点,他从不反对在公开课前做准备,那不是虚假不是表演,是在培养学生习得能力和知识。明知学生不行,还强硬为之,课前毫不作为,那才是对学生和观课老师的极度不负责任。

P53-63:明天正式开始线上教学,学校、班级、家里的各种事情真是忙到焦头烂额。如果不是参加谷里阅读马拉松,我今天十有八九就理直气壮地不阅读或者说肯定是不打卡了。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你认定坚持了,办法终归比困难多。有时怀疑是不是自己效率低,但做事又无法过自己这一关。就拿云家访来说,本来计划一天拿出两个小时对10个孩子进行家访,可实际情况是,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也只是家访了两个。我很能体会家长和孩子的心情,这么长时间不见了,平时也总觉得不好叨扰老师,现在老师打来了肯定要好好聊聊啊。我暗暗告诉自己,从这个学期开始,不管学校或上级有没有要求,我都要每天家访一个孩子,雷打不动!今天读的是课例《凡卡》,还没读完,具体兴味留待读完下次打卡一起详说吧!

P64-74:上网课真累啊!学校科组要求用国家云平台的资源,让尽量少停顿。可到自己操作起来,感觉哪儿哪儿都不太顺,不甘于此,可自己又是个技术盲,不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视频剪辑予以直观呈现,只能不停地借助暂停、跳过、快拉等各种土办法进行,结果可想可知,第一节语文课直接翻车,我自己都听不下去。上完课心里无比失落,坐在书房又总被各种班级、学校的事情打断,备课效率实在有限。打起精神,完成今天的阅读打卡。读罢课例《凡卡》,以自己现有的能力,我只能说有很多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干老师最得意于他对教材的剪裁,这基于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干老师提到的两种语文课病态倾向:滥抒情、重批判,导致语文课堂没有语文味,教育痕迹或导向过于明显,甚至刻意。但缺少了这种情感,又觉得课堂过于理性,离孩子有一定的距离。课堂的达成更多是教师在掌控,而不是师生共同达成。换作别的老师,只怕是难以驾驭。

P75-90:今天的阅读让自己很意外,而且意外的原因还不止一点:1.借助鱼骨图来概括梳理课文内容及情节结构,再联系实际体会主题,相信大家都能想到,并将之作为重点。但干老师所用时间之短让人意外,我们做完这些课堂也就结束了,可干老师主导的课堂却是完成这些之后刚准备进入深度思维。2.干老师对“巨人”的解读,在读该课例之前,我们都知道该童话故事有象征的意味,但读完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巨人的影子。3.干老师用来互为印证的人和文字,用以高中生、大学生的教学都不为过,可是五年级的孩子却在老师的引导下做到了。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可是需要深层思维作为丰厚的土壤,如果我们的课堂仅仅满足于浮于表面的热闹,那这种生成和创造只能逐渐钝化。

P91-99:课例《巨人的花园》全部读完了,中间一度读不懂这些问题:谁是(耶稣)心中的孩子?谁是最美的花朵?神在哪里?读到最后,也不敢说自己完全懂了,心里就是一种很微妙的似懂非懂,却又很敬畏很感动的状态。教人去爱的人,他们伟大的灵魂被我们后人视为神灵,视为精神领袖。每个人都要能够爱人,这是宇宙间最美的生命状态。一个人是巨人还是孩子,进而是二者的结合体,要看自己的选择。但生命的圆融、精神的富有,需要我们在身体与经济上成为巨人,在灵魂与精神上永葆一颗童心。

P100-112:很多人都反对诗词等古文教学逐字逐句地讲,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积累和实际等,把握大意就好,做到熟读成诵。但看了干老师面对根本谈不上有任何学习基础的孩子执教诗歌《望天门山》,我很吃惊。吃惊于干老师逐字逐句、不厌其烦地“讲”,惊讶于如此基础的孩子仅仅通过一堂课的转变。看来,古诗词更需要讲,这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让孩子一句句翻译,而是借助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做到脑中有画面、心中有情感。讲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讲什么、怎么讲。

P113-124:今天读的诗歌是大诗人苏东坡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自己读得酣畅淋漓,读到这一周的疲累和焦虑一扫而空。干老师很多课刚看时都仿佛没按常理出牌,你甚至不明白意欲何为?可每每看到最后,你会恍然大悟,前面的看似随意实则都是精心设计的一部分。自己收获很大,对于今后的诗歌教学,竟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借助表格来分析诗歌,干老师给出的极具操作性的朗读提示,真是太让人印象深刻了。干老师说他依据诗歌本意追加的那句话,因不了解回答问题的那个小女孩的实际情况而显得荒谬至极。但这句话对这段时间的自己却很重要:生命必将遭遇突如其来的风暴,你当以欣赏的姿态,欣赏黑云白雨以及雨后的湖水如天。从寒假到现在,每天醒来都会有新的惊喜。线上教学第一周结束,等来的不是开学的消息,而是小区突然被管控,据说长达14天之久。每天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还有各种让人抓狂的事情:测核酸、云家访、统计学生还有共同居住人……真是疲惫感爆棚,无力感满满。感谢干老师的这个课例,心中的负情绪负能量一扫而空。相信疫情终会过去,我和孩子定能在美丽的校园相聚。

P125-143:今天读的课例来自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是自己很喜欢的词人和作品,读完没能收获自己心中期待的感动。我之前读过余秋雨先生和迦陵先生对该词人和该作品的解读,印象很深刻,你会感叹,世间怎会有如此完美多才多情的人儿?话说回来,干老师面对的是五年级的孩子,能把乡心嫁接到每个孩子心中,能把乡心从每个听课老师的内心深处召唤出来,已实属不易。但这样学诗词,人为的痕迹太过明显,诗词和词人本身所蕴含的感动被削弱很多。我还是喜欢这样的文本解读或课堂展示:立足文本,在文本、作者、背景等不断互文见义的过程中,一层层深入,一层层回归本真。

P144-160:今天读的是大诗人王维的律诗《山居秋暝》,禅诗的代表作,经过干老师的演绎,读得饶有兴致。律诗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共八句。其中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相较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来说,理解起来容易不少。难就难在诗歌主题的理解上:何谓空?又何谓不空?空即是不空,不空即是空。空不是没有,空是一种满盈的状态。这当然是充满禅意的理解。我很赞同干老师的教学主张,不要不敢教一些难的知识,只要方法得当,学生就会收获一定的感受和体验,日积月累,这是学生日后有思想有深度的源泉,万不可以回避的态度来处之。愿我们每个人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都能有“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自在状态。

P161-171:干老师在课例《枫桥夜泊》的背景描述中说,这是一堂“失败”的课。我当时还在想,或许只是干老师过于自谦了。看完课例,再对照干老师的其它课例,发现这节课的孩子们几乎始终都是浮于表面的。我在继续教育学习中专门选修过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用了整整两个课时。即使看似这么充裕的时间,要读懂张继读懂这首诗,都不是易事。更何况,干老师真正给孩子们和这首诗的时间只有20分钟。关于朗读的提示,干老师给的要求太过诗意,别说孩子们,我第一时间看到要读得清爽,我都没明白是什么意思。而且,读得清爽里面包括读准字音和节奏,这又和后面两步:读出味道、读出神韵,彼此间存有重复之处。在朗读的具体指导上,干老师缺少情景的创设,只是给孩子们一个结果让孩子们去到达,即使到达,也仅仅是形似,不可能在神韵上同步。对照王崧舟老师的那节课,层层深入、步步环扣,自是圆满很多。但就像干老师所说,这样的课堂也一样让我们警醒,让我们有收获,一定要警惕孩子过于积极却缺乏思维含量的发言。沉不下去心的孩子,势必是课堂的灾难。

P172-188:借用课例后面陈金铭老师听课后随笔中的一句话来说,今天读的课例《归园田居》,干国祥老师就是这堂课,这堂课就是干国祥老师。这本书已读了大半,这个课例是现在为止最能撼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最初读的时候,看到八年级孩子的状态,自己对这堂课并没有抱多大的期待。可恰恰因为这点,看到孩子们在干老师的引领下层层深入,走进诗歌走进诗人最后甚至要对照自我的生命,自己看到甚至有种荡气回肠之感。孩子人生成长的路途上,需要有这样的生命关照。多年以后,这些孩子一定会由衷地感谢干老师和干老师的这堂课。干老师最后用自己来证这首诗,同为一线教师,自己读着不觉已泪目。平时我们总会有一些怨言,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的得失心有点重。如果真正做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全力以赴,不忘初心,我们是不是就能生活、工作得更容易一些?

P189-206:关于《生命 生命》这个课例,自己有很多话想说。一则是自己执教过这个课例,只是不是以单篇的形式,而是采用单元主题教学来进行大单元备课的。这个课例自己先后上了几次:在四年级借班试讲了两次,用自己班三年级的孩子上了一次,还跑去顺德北滘镇上了一次。孩子的呈现差别很大,有的孩子连小标题是啥都一脸茫然,有的孩子无论是朗读还是表达都非常出彩。看干老师的这堂课,我很意外老师结合课文提到的三个事例对待生命采取的辩证视角:生命生命,脆弱而顽强,偶然而执着,独一无二但只有一次。我还惊讶于三毛和作者杏林子是好友,在看到干老师提供的材料中,三毛看到好友忍受病痛的折磨不禁祈祷让神把杏林子早点带走,也就不难理解三毛之后的自杀选择了。干老师说这堂课并不算成功,但我还是很喜欢。因为它不仅契合了我的教学实际,更是触动了我的生命体验。还记得孕期的自己,患得患失忧虑重重,数胎动焦虑,不数胎动更焦虑。中间还几次有出血的迹象,跑医院成了家常便饭。有几次还跑去看了急诊,医生为了宽慰我的内心,让我听宝宝的心跳,我当时一下子就想到了杏林子笔下的听诊器中的自己的心跳,不同的是,我听的是宝宝的,却更能牵动自己的心。我听到那超出自己想象的宝宝的有力的心跳,感动得有点想哭。我跟自己说,要相信宝宝,他很有力量。剖宫生产后,腹部的伤口还没缝合,医生第一时间把宝宝抱到我的眼前,说恭喜李老师,是个大胖小子。我看到宝宝那大大的脑袋,红红的脸蛋,心一下子就化了。当时刹那间就懂了什么叫生命的传承。这堂课在课前预学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水流经管道的时候,它的形状是管道的形状;生命的泉水流经你的时候,它的形状就是你思想的形状。坚持阅读,坚持终身学习吧,让我们有限的生命拥有更丰富精神财富、更广阔的精神天地吧!

P207-226:课例《珍珠鸟》,自己尽管没上过,却一点都不陌生。干老师说他重点把握的是鱼骨图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的确,干老师使用得很纯熟,不管是正着梳理还是逆着去推,流畅自如,还非常让人信服。尤其是像《生命 生命》和《珍珠鸟》这样两篇散文,前者是抒情性散文,后者是记叙性散文,这种在很多老师眼里压根不知从何抓起的文体,却被干老师借助鱼骨图梳理得清清楚楚。在关于文章主题上,干老师没有走极端,而是把几篇文本互相对照着来看,让孩子做出自己的选择。干老师强调,作者和小珍珠鸟之间不是严格对等的关系,谈不上真正的信赖。这值得我们深思。这样不对等的关系更是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尤其在爱的包装下,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夫妻关系等,都可能有致畸的危险。关系是微妙的,关系是需要慢慢且用心经营的。

P227-246:二月二龙抬头,今天的经历真是如同春雷一声吼。上午十点多,孩子一醒来就带下去做核酸。刚做完回到家,就得到消息核酸检测暂停,我们所在楼栋被封了。在这之前,小区已被封了近10天,对小区解封的期盼可谓望眼欲穿。不曾想,等来的简直是个噩耗。后来,事情不断地反转。先是说我们楼栋的是密接不是确诊,再有街道办搞错了,正在兴奋之余,感觉随时都能解封了,被告知楼栋没弄错只是搞错了房号。崩溃!家里的娃是个野小子,平时恨不得一天下去溜达八趟,风雨无阻。这倒好,一整天连家门都没得出。下午睡醒,这小子第一时间就扒着床栏杆看窗外。我当时一下子就想到刚刚学完的课文《天窗》,没想到干老师今天的课例就是这课。看得出,教材在不断调整和修改,不光文章本身变了,就连语文要素也都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干老师的课堂设计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凭我怎么想象都想不到半点:用分析文章中所用的对比来阅读课文,我不光不会用,更是压根没见过,能用对比这种修辞来贯穿课堂始终的。我很赞赏干老师在课堂首尾对《小王子》相关内容的使用,真是有艺术有水平。

P247-261:干老师执教的《小露珠》我很喜欢,他在落实理解性朗读和语段的精细分析上,做得非常扎实。用诸向阳老师的话说,整堂课学生全身心投入,始终精神饱满。反观我们平时的课堂,对于教材不敢多讲,不敢分析,深知说得多错得多,对于学生的发言,更是不敢否定,仿佛无论学生说什么,都要以鼓励和赞赏的态度去对待才是真的以学生为主体。看了干老师这么多课例,我认为症结是我们解读文本不到位,在落实教学目标上更是含混不清或囫囵吞枣,导致自己应该说的没有说,不该说的喋喋不休,才会出现上面的状况。另外,干老师在课堂上对比喻句的学习和处理让我深受启发。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简单说一个完事,还要看学生说的是否贴切?怎么看呢?一要看跟文本内在的情感是否契合,二要看是否抓住了本体的特点。

P262-280:干老师说,《落花生》这个课例,对于学生而言甚至是相当失败的,我真不这么认为。对于14年前贵州一个县的一个镇的一所学校的孩子而言,能上成这样,实属大不易。尤其让我有收获的,是干老师在该课例中添加的点评。特别是对于自己在课堂上对一个孩子提出的问题的回应“这是一个傻问题”,干老师给出了五点解释。身为一线教师兼班主任,我感同身受。我们平时常自嘲,哪个家长哪个学生想找班主任的错,容易得很。说的就是类似的场景,对事不对人,不能断章取义,这些我们都知道,可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者以一种高高在上的身份来断定一切的时候,这样的场景会被说出一堆的问题。读课例的时候,我也在问自己,我要做哪种人?我期待孩子做哪种人?说实话,我选择的都是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不好看但很实用。我没有从干老师骨子里的儒家文化的高度出发,而是从现实中人和人的相处来说的,做人低调、谦逊、有内涵,不仅可以取悦自己,也可以温暖别人,不是更好吗?

P281-292:干老师说,他执教《大瀑布的葬礼》这个课例,就是把大家坚定的立场教得不坚定,明白的头脑搞糊涂。课堂中的孩子的确被弄得不坚定、糊涂了,作为一名观者和读者,我也糊涂了。关于建造水电站的微词,我很早之前就听说过。可是,我们确实就在享受着它带来的供电便利。和自然,到底是选择和谐共存,还是相互伤害,真就是我们每个人选择的结果。但这个结果,我们不能言不由衷,不能嘴上说一套背地里做一套,不能一想到要压制自己的欲望,就顿生不悦和抱怨。就拿这次疫情来说,我们都知道有很多逆行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为我们谋福利,可是当真正的防控措施落在我们头上时,我们却开始犹豫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便利车可乘,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就像我们对自己体重和情绪的管理,我们吃过的每一口饭,说过的每一句话,都做数。

P293-307(结束):看到干老师《龟兔赛跑》这个课例执教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我最初有点纳闷:我在想,这个老掉牙的故事无论怎么演绎,对于四年级的孩子都有点过于简单了吧!我们平时常说要打破惯性思维,总感觉孩子不会受这样的局限。但看到四年级孩子呈现的课堂,你会发现,这样的故事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早已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了。干老师很努力地打破孩子固有的认知,让孩子上一到两个台阶再来看这个故事。干老师最后把这个故事定位的关键词恰恰不是“比赛、竞争”,而是“合作”,更准确说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有的正确认知。每个人的天赋不同,就像我们的容貌是父母给的,但气质、胸怀等却可以靠我们后天来修为。就像前几天看到的《落花生》,固然谁都知道做既好看又实用的苹果、石榴等当然更好,但大家知道这种幸运儿只是极少数。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平凡,平凡的生活需要我们放平心态的同时又要卯足劲去争取。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乌龟,但好在人生是一场长跑,而且面临的环境比任何越野赛都要复杂。所以,不到最后永远都有期待和希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目3《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阅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