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鸣梁海战》和《天军》观后感

    本周哈瑞推荐了《天军》和《鸣梁海战》两部电影,后者是前者的续集,讲得都是李舜臣这个朝鲜民族英雄的故事。鸣梁海战讲的是李舜臣的成名战,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用他的勇气和智慧以少博多,最后击退了倭寇。而《天军》则讲述的是穿越故事:朝鲜少校江民吉和韩国少校朴政宇在争夺核武器“飞击震天雷”的时候,在彗星引力的作用下,两方队员从2005年穿越到了1572年的朝鲜,也就是18岁李舜臣生活的年代。由于他们身穿奇装异服,带来的先进武器帮朝鲜村民们击退了其他族人的入侵,被朝鲜村民们称之为“天军”。最后,在选择“穿回现代”和“留在古代与村民并肩作战”中,他们选择了留在古代,最后战死沙场。

    哈瑞说本周的《鸣梁海战》是辅食,《天军》是主食,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鸣梁海战》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应该是根据历史改编的,整个战争场面宏伟壮观,看得令人惊心动魄。从一影片开始我就被李舜臣这个人物所吸引,期待着他如何从一切都不利于他的局面中破局。而他也是足够的睿智和冷静,将士兵的恐惧转化为誓死一搏的勇气,同时也善于利用鸣梁独特的地理位置,同倭寇斗智斗勇。这一人物形象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周瑜如出一辙。

    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到了几点:

  一、强迫他人与以身作则影响他人。

    在鸣梁海战开战前夕,李舜臣烧毁了士兵的驻扎营,他希望通过断了士兵的后路强迫士兵们向前放手一搏。因为在当时,士兵的自信心已被敌方强大的兵力所摧毁,接二连三的大将折损更是令士兵感到畏惧,恐惧感笼罩着整个军队,他们知道此次出战必输无疑。而将军烧毁了他们所有的物资,也代表着他们已经无后路可退。这个行为固然能刺激到一部分人,但是更多的人不为这种外在的强迫性行为所说服。虽然士兵们表面上附和着相信将军的能力、要和将军誓死作战,但是在士兵内心深处,却依旧害怕出战,他们不相信自己会赢。所以开战之时,只有将军的主舰迎战,而其它舰队不敢向前。

    在此情形下,李舜臣只能运用他的计谋一一打败前来进攻的敌舰,当以一敌十胜利时,这时才真正提振了所有士兵的斗志,士兵们才打从心底相信他们会赢。所以后面所有舰队全力以赴,一往直前,最终击退了倭寇的进攻。

    当我们想要求某些人去做某些事时,一般有两种行为:一种是强迫他人去做,另一种是通过以身作则去影响他人,最后潜移默化他。第一种虽然能快速达到我们的目的,但是强迫性的行为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有时虽然对方按你的要求去做了,但是对方却积攒着怨气,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下一次就不一定会按你的要求去做。而第二种需要耗时比较长,但是潜移默化的方式是从一个人的潜意识层面改变他人的行为,这种改变是对方当事人自愿选择的改变,所以这种改变是持久的,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二、心理阴影会影响一个人的后续行为

    倭寇的主将胁坂安治曾经是李舜臣的手下败将,曾经的失败在他心里留下了阴影。所以即使他的兵力比李舜臣的强大几十几百倍,他依旧警惕和敬畏着李舜臣,而李舜臣也巧妙地利用了他的这个心理。当李舜臣作战到最后时,已经剩下残兵败甲,如果安治继续进攻的话,估计胜利的就是日寇了。

    有时我们也会经常因为一个失败的体验而一蹶不振,后面一直逃避不敢面对,亦或是给自己贴标签,然后不断地否定自己。例如我们因为数学成绩不好,就会给贴标签:我没数学逻辑,没学数学的天赋,我是学不好的。当这样的否定自我的想法越来越多时,我们就越不可能学好数学。

    但是,相反的,我们也会因为一个好的体验而不断增强自己信心。所以多给自己一些成功的、好的体验感,我们会越来越自信。


    相比而言,《天军》这部电影,虽然同样是表现爱国精神,而且这部电影更加轻松幽默,但是我却觉得剧情一般,场景一般,不及《鸣梁海战》精彩。而且,我觉得选择留在古代朝鲜的那几个少将太蠢了,尤其是在现代有家庭的天军们。他们最后的逗留和牺牲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是想保护李舜臣将军吗?还是保护村民们?我想历史自有他的规律,不应该破坏它。另外,影片当中朴少将因为特别敬重李舜臣将军,所以当他看到18岁的李舜臣是个唯利是图,玩世不恭的小偷时,他想着改变他,想要教他练武术,鼓励他要继续参加考试。但我认为这是李舜臣将军成长历程,一个人的伟大是由他过往所有经历的总和蜕变而来的。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的失败、没落,他后面的伟大才有了更强的冲击力。所以尊重历史,尊重每个人的过往经历。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鸣梁海战》和《天军》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