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枸杞子,原本无须我来为之树碑立传。前有《本草纲目》,后有宁夏的"中国枸杞博物馆”。
与枸杞也只是小时侯沟沟坎坎旷野处见得的记忆。红红的,星星点点,一脸含羞的样子。年龄大了之后,被人推荐,也偶尔吃上几粒,说是补肾,八杆子打不着的事。
却后来,小女考取了宁夏银川市的北方民族大学,要在那里生活,几度春秋。既然有家人那里,在枸杞之乡里借居,就不能再说八杆子打不着的话了。
爱屋及乌,才发生了些关于枸杞的碎碎念念之想,碎碎念念之事,再碎碎念念之文。
送女上学到了银川的地界,才知道那里盛产枸杞,万山红遍的气势,也才知道红的、黑的、黄的枸杞,原来是一个家族系列。由此,那里还建立了宏大的中国枸杞博物馆,和之后有个专营宁夏枸杞的冠生源品牌。
也便在离开宁夏的时候,大包小袋的,美美消费了一回枸杞,拿回来送给亲戚朋友,广而告之。
再怎么消费枸杞,小女一时半会也回不来呀。千里之外,独在异乡为异客,我们这个家又多了一份对他乡的牵挂。怎么办呢?除了问寒问暖,多给些零花钱,还能怎样。
那年季节,妻学会了在网上乱买东西,连银杏树苗,猕猴桃的苗子都要网购,居然成功了。不想加入她的疯狂,却我顺势说了一句助长的话:买一株枸杞苗吧,宁夏的。
大约,她也是心领神会,不就是模仿着古人,望梅止渴么。
苗子回来了,挑一个好点花盆栽上,置于向阳的窗台前。是要代劳我们的思念吗?
也从此把之当宝贝似的伺候,松土,施肥,浇水。心里祈盼着它能够早点发芽,抽枝,甚至开花结果。
别说,这他乡之物居然克服了水土不服,渐渐中醒来了,依了我心愿有模有样的生长起来了。莫非是女儿在那边发力了么?
跃过冬季,入了春夏,那已是一株亭亭玉立的"村上春树"了,簇新簇新的枝桠,嫩青嫩青的绿叶,和后来叶间的小黄花。至九月,终于是见着了星星点点的红,宝石项链似的,一串一串,轻轻一触,滴溜乱闪。
也大约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俩人世界的一份精神慰藉吧。春去秋来,从它枝叶的起伏中捕捉女儿的影子,自它花开花落的发生里感受小女在他乡学习生活的细节。以至,后来把落叶收集起来,当茗茶一品究竟。
说起女儿,便不能不说到女儿上的这个北方民族大学。有趣的是,这学校还真是有名负其实的"民族性"。单她住的那个6人宿舍,一个来自青海的土族,一个来自新疆的维族,一个来自云南的彝族,和来自宁夏、河北的回族各一个。而汉族的就女儿独一个,反倒是有点少数民族的意味。
6个人,5个民族,一下子让人想起56个民族的大中华。问她相处的怎样?答:很好呀。
这就对了。一定要搞好团结,尤其要注意尊重人家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性。
知道了老爸,难怪我妈说你人老话稠,嘿嘿。
有什么办法呢。爱就是什么都介意,又什么都原谅……。(村上春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