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鱼谱》:现世,做一条不咸的鱼

文:洁怡

编:蓊蓊

《兹山鱼谱》 是韩国导演李濬益2021年的作品。在此之前,李濬益拍摄的《素媛》《思悼》等影片均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兹山鱼谱》延续了李濬益此前历史片的风格特点,整部影片平静舒缓、深邃苍凉。

《素媛》海报
《思悼》海报

01 山中师友   

影片的主线由一对冲突对立的师生关系构成。丁若栓,一位饱读诗书的儒士,以博大的胸怀吸收外来文化,却在辛酉事件中被流放到黑山岛;昌大,一位黑山岛渔民,是不被贵族承认的私生子,他对鱼类了如指掌,热爱学习又满腔热血。

儒士丁若栓

渔民昌大

两人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两套知识系统,一套是来自中国的程朱理学,是东亚各国君主的驾驭心术,注重诵读研修,代表着坐而论道的学院派。一套来自自然的经验习得,蕴含着海洋生物学的奥妙机理,代表着身体力行的实践派。影片并没有打算抑此扬彼,而是通过两人渐进式的相互学习过程,表达了兼收并蓄,博取众长的开放态度,这与当代韩国东西交汇的发展观念是暗合的。丁若栓向昌大教授四书五经,而昌大指导丁若栓完成《兹山鱼谱》,两人逐渐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影片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地方,当丁若栓、昌大、家居婶三人吃玉米时,丁若栓说起玉米很好吃,是因为种子很好。而家居婶不同意,认为是土地好才能种出好的玉米,这和父母的角色是一样的。大家都认为孩子好是父亲的功劳,却忘记了母亲的养育。丁若栓和昌大闻言大有所悟,这一幕颇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味道。

换一种思考方式,知识与经验才能突破旧有的框架。男性视角也好,女性视角也好,朱子理学也罢,基督神学也罢,包括现代科学知识等等,这部电影屡次借丁若栓之口道出了广博包容的境界。

昌大手持地球仪

02 黑白两世   

与人物关系相对应的,是摄影上的黑白两色。黑白画面的拍摄手法是李濬益常用的表现方式之一,他曾在《思悼》《东柱》中运用黑白色调。相比当下许多电影追求色彩丰富、特技效果绚丽,《兹山鱼谱》简单的色彩让整部电影更加内敛、沉静和朴素,给人以纯真质朴的感受。当全景拍摄黑山岛时,呈现出水墨画般的质感。当然,黑白色调也让食物原本的色彩得不到呈现,尤其是各种鱼类,这略显遗憾。

黑白,是整部电影最大的隐喻所在。黑色代表丁若栓在黑山岛黑暗的、被流放的日子,白色代表黑山岛的纯朴、天然;同时,黑色还代表当时朝廷的昏暗无光与腐败堕落。

这类对比性的隐喻贯穿全片,尤其是在最后,丁若栓和昌大的画面交替出现。一边是丁若栓在黑山岛写《兹山鱼谱》,对各种海洋生物进行解读,给人岁月静好之感,而另一边是昌大面对官场上的腐败不堪。

昌大参加科举踏入官场

丁若栓讲到墨鱼的墨汁有光泽,遇到水能复色,鱿鱼的肉柔软但骨头硬,能够治疗驴马的背疮,海胆外面都是坚硬的刺,但内部柔软,能够飞出青鸟。这些一连串对海洋生物的解释与朝廷的黑暗同时出现,似乎隐喻着丁若栓所处的境况,虽然被流放,被排挤,但底色未改,依然坚守内心的纯洁和文人的气节。虽然身处黑山岛这样的地方,但依然内心柔软,有着心系百姓的宽广胸怀。

丁若栓完成《兹山鱼谱》

03 兹山游鱼   

鱼是整个影片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从题目到情节,再到主题,鱼在整个影片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不同的涵义。

首先,鱼是黑山岛主要的食物,是岛民生存的基础。其次,鱼是丁若栓和昌大之间的纽带,当丁若栓卧床不起时,昌大去捕捞鱼给丁若栓补身体,当昌大钓到罕见的大鲷鱼时,第一时间背回去给丁若栓看。丁若栓被黑山岛丰富的鱼类吸引,昌大用鱼类知识与丁若栓交换儒学知识,鱼连接着丁若栓和黑山岛、昌大的感情。正如丁若栓在结尾所说:“昌大啊,第一次听到黑山岛时,我很恐惧这名字。但是我遇到了你,一起度日,恐惧渐渐消失。原本被流放之罪而折磨消失的我那强烈的好奇心本性,再次被点燃了起来。”

丁若栓流放黑山岛的经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苏轼和沈从文。苏轼被贬,依然豁达面对生活,乐观地观察万物。写下了“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样的诗句;在朋友的帮助下,争取到五十多亩荒地,带领全家老小开荒种地,过上农耕生活。

沈从文面对政治压力,转向文物研究,在博物馆钻研服饰文化,并写成《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我国服饰史上的空白。而《兹山鱼谱》中的丁若栓,被贬黑山岛,遭到岛民排挤,钟情于鱼类研究,融入黑山岛的生活,成为岛上的一员,远离官场的纷扰,写成了《兹山鱼谱》一书,为海洋生物学留下了宝贵材料。

这沉静中的坚韧力量正是导演李濬益的一贯表达。丁若栓无论身处何处,都在为美好的事物而坚持,心中的信念从未改变,就像他自己说的:“活成不断向上飞的鹤,虽也不算坏事,但是,即便身上沾满污水泥浆,也选择活得像兹山(原黑山)一样,虽外表看着黑暗,却生机勃勃、自由自在,也未曾不是有意义的啊!”

又或者活着像兹山的游鱼,度过各自的鱼生,正所谓“斑鳐走的路斑鳐知道,黄貂鱼走的路黄貂鱼知道。”这里隐喻了丁若栓和昌大最后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最后殊途同归,和鱼一样,无论走上什么路,都必将归入大海,融入浩渺烟波。

END

更多精彩,尽在迷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兹山鱼谱》:现世,做一条不咸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