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昱城芳华》,一幅徽州的画卷

和老师聊文学正聊得兴浓时,电话响起,有一个比较急的工作需要他在电脑上处理。我坐在他对面的沙发上,端起还氤氲着热气的茶,准备品着茶去消磨一下时间。细心的老师大约是看出了我的无聊,放下手头的工作在书柜里找了这本《昱城芳华》。他递给我笑着说,“一本好书,多少人问我要我都没给的。”

感谢这本书拯救了我那一会儿无所事事的窘迫。刚拿到书,就被封面上那一段竖着排版的文字魔法般地吸引了:“人们都在呼唤文艺高峰,但高峰不会突然出现,珠穆朗玛峰只会耸立在青藏高原之上。我们愿尽精卫填海之力培植高原,一沙一石将其累结夯实。待等众山磅礴、群峰竞秀之日来临,超拔伟岸的高峰,自会露出端倪,显现峥嵘。”

短短的几句话以它大气磅礴、深邃高远的文风征服了我。更以它的超拔的思想境界治愈了我,哪个写作者不希望自己能够写出文质兼美的作品呢?可是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唯有脚踏实地,不畏艰辛,不惧挫折,一沙一石地积累夯实,方有可能锤炼出自己的文笔、思想。九尺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后来,把书带回来了家,成了这几天的枕边书。意境悠远的水墨画、笔法铿锵洒脱的书法、意蕴丰富的诗歌、凝聚徽州古韵的照片、雅致蕴藉的散文......一个气韵丰沛、气象万千的世界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那是一个离我极为遥远的世界,是璀璨的艺术之花悄然盛放的世界;又是一个我极为熟悉的世界,新安江、卖花渔村、屯溪、黎阳、老大桥......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出自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欣赏过同样美景的作者们,哦,应该是作家们,他们笔下的黄山盛景,我不是去过吗?可是却为何如此陌生?是我生活的小城?是我常常见到的景致?

为什么他们笔下呈现出来的那些我在薄雾笼罩的清晨,在秋叶盘旋的午后,在灿烂瑰丽的黄昏里见过的景一会儿如婉约的少女般清纯美好,一会如沧桑的老人般深邃厚重?是因为好文字!是因为胸有丘壑!

我不得不沮丧并懊恼于自己对这个生活了十年的城市的狭隘与肤浅的认知了。我也写过那些景啊,可是我的文字里只有那些浅薄的美,轻的如羽毛般的个人感悟,就像描绘一个女子,只是粗浅地描摹了她的容貌,可是,她的精神内核,她的厚重的历史,她如星空般深邃闪亮的思想我却丝毫没有涉及。

一向和我说话温和客气的程老师,不知道何种原因在和朋友推杯换盏间给我打了一个语音通话,我能听到那边的喧闹和嘈杂,他说我的文章文笔还行,可是眼界还没有打开,声音还是那样儒雅、温润。虽然我知道,我一直都知道,那是我暂时还无法突破的瓶颈,可是经过老师的一点拨,那些模模糊糊的东西终于浮出了水面。

幡然醒悟,明白了“眼界还未打开”的意义,太浅了,太近了,应该更深一些,更远一些、更辽阔一些。好的文字不是只有美,要有思想,有境界,有洞察力。这些又谈何容易呢?阅读,经历,积淀,需要的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急不缓地跋涉,在文学的世界里漫步熏染,在写作的路上只行好事,莫问前程,如闲云,如野鹤。

我迷醉在昱城的芳华里,在这巨幅的画卷前,我为艺术的绚烂瑰丽鼓掌,为自己的才疏学浅而叹息。然而,那宏大的“美”闪耀着迷人的光芒,魅惑着我,指引着我,给我追寻的力量去做那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卫。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本《昱城芳华》,一幅徽州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