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札记(20):我所理解的《道德经》

图片发自App

01学习过程

说来惭愧,这么一部国学经典,知道的太晚。

最先听说《道德经》,是听一位心理学家讲课,他谈到人要放下过度欲望的问题,建议大家读读《道德经》。

真正找来读,是在去年12月份。当时,我正在反思自己这些年读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流行书读了些,而经典读的不多,特别是国学经典知之甚少。于是,《道德经》成为首选。

读《道德经》这本书,颇费了些功夫。用了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到昨天刚刚读完最后一章。为什么这么慢呢?因为是文言文,要一句一句地啃。

《道德经》版本不同,注释各异。我读的是通行本。但读的过程中,我参考了其他有关的版本。另外,我在喜马拉雅上听完了一位名家的讲座,他讲的是帛书本。

图片发自App

02关于老子

这部书诞生于2500年前,共81章,作者老子。老子是个什么人呢?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写的《道德经》,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据说,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书籍,除了圣经,就是《道德经》了。

但对老子生平的记载,史料并不多。司马迁《史记》上有,但也很简单。倒是一些传说,让老子这个人物颇具神秘色彩。

他做过周王室的官员,任守藏史,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长,或者还兼着档案馆长。也正因为在这一岗位上,使老子接触大量的文献典籍。《道德经》的写作,一些地方引用了先哲的话,可以说,《道德经》也体现着众多先人的智慧。

《道德经》的写作过程,有个传说。当时,老子对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很是失望,加上守藏室遭劫,让老子心生归隐之意。于是,他辞官西去,骑着青牛经过涵谷关。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道有高人经过,就恳请老子留下著述再走,老子盛情难却,写下了《道德经》,凡五千多言。后出关不知去向。

老子与孔子大致是同时代人,史料记载孔子曾去拜访老子,向他问礼。回到鲁国后,弟子问:“先生拜访老子,见到了吗?”孔子道:“见到了!”弟子问:“老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我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我不知道有什么办法来对付它。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我所见到的老子,就象龙啊!“

图片发自App

03关于《道德经》

这是一本写给领导者看的书。这些领导者,老子称之为“圣人”,用今天的话说,“圣人”就是有“道”的领导者。有人说,如果给《道德经》起个通俗的名字,可以叫《领导者法则》,或者叫《领导者培训手册》。我深以为然。

道德经蕴含着人生大智慧。“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什么是“道”呢?《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是说,道,如果是可以用语言来说,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也就是说,道是不可描述的。在其它章节中,还有一些地方谈到”道“,如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还有诸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类。可以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道的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用老子的话说:“反者道之动“,就是万物变化的规律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道德经》充满了辩证法思想。如第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那么,什么是”德“呢?“道”在实际生活中的遵循和应用,就表现为具体的”德“。

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如第三章中讲到:”为不为,则无不治“,就是说用”不为“的原则来做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当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它是让领导者放下欲望,不计较自己的名利地位,无我利他。有人把老子描绘成消极避世的形象,这显然与道德经的精髓背道而弛。

现在我们使用的成说,有不少就出自道德经。如:上善若水,出自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于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至善之人象水。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恶的低处,所以水近似于道。

图片发自App

04几点启示

《道德经》的智慧,带给我们许多启示。

1、要“为而不争”。 《道德经》最后一句话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是说:自然规律是利万物而不伤害,做人的准则是做事但不争夺。要放下过度的欲望,不要争名夺利。

2、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重要理念。老子特别赞赏水的品性,他指出:“上善若水。”水有利于万物,但总是处在最低处。老子教导人们,做象水那样品性的“圣人”。

3、“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译成白话文则是:“把自己放在众人后面,反而能受到爱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4、要与人为善。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就是说,善良的人,我以善良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同样善待他,使人人向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道德经》札记(20):我所理解的《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