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作文有方法总结

给我一个孩子,他就能成为一个作家

【《教作文有窍门,作家老师的58个建议》——崔蕾】

如果我在小学时遇到这样一位语文老师,可能,我就不是现在的我了。

这本书的作者崔蕾,是无锡市一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睿智、务实,热爱写作,并且有着浓厚的教学热情和探索精神。

这本书分享了教(写)作文的58个建议,虽然不是系统的作文教学,但基本涵盖了小学阶段教(写)作文的要点,非常适合作为写作入门参考书。

小鸟在今年七八月份时,也曾一口气读了好几本关于写作的书,比如叶圣陶的《文心》、《七十二堂写作课》,布兰登罗伊儿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等,看完之后,虽有所启发,对于提高写作水平,还是不知道从哪下手,实际应用效果一般。

崔老师作为一个小学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非常用心地分析出了孩子们在作文起步阶段的难点问题,经过认真思考,一点一点地总结出应对策略并实践之,所以她总结出来的写作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小鸟连续看了2遍,总结提炼了主要内容如下:

1.写作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儿

崔老师认为,作文教学的第一课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写作兴趣和热情,一定要精心准备。

所以在在第一堂作文课上,她会先告诉孩子们,什么是作文?

作文其实一点儿也不神秘。

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听到、想到许多的人和事。把这些人和事告诉别人,如果用口来讲,就是说话;而用笔来写,那就是作文。

可以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就是生活。

并且,写作文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就像练武功,只要我们从一招一式练起,就可以成为写作武林的高手。

2.有意思的人写有意思的文章

既然写作并不难,那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呢?

(1)你得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过,好作品不是文字本身,而是从感情开始,有真感情才会有好文章。

感情从哪里来?从感受、感觉、感动来。

我对这一点很有感触。

上周末,表哥来家里吃饭,喝过两杯酒后,他无奈地调侃一句,“我已经很久没有跟儿子好好说一句话了?”

“怎么回事?”我纳闷。

“他现在可能学习压力太大,又进入逆反期,一到家就自己关在房间写作业,问他作业写得怎么样吧,他也懒得搭理你,稍微有点空闲,又想玩会手机。”

“哦。。。”我无言。

“能怎么办?我只能装作若无其事。”他一声苦笑,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成人疲于应付工作压力,小孩子们疲于应付学习压力。压力的出口都涌向了互联网,电子游戏机竞技、电视剧、抖音。

我们没有心情跟家人好好聊天,没有空闲去观察周围世界的变化,我们变得越来越麻木,我们的感知能力在日益退化,所以才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生活过得索然无味。

写作就是生活,如果你把自己的生活过得像一张白纸一样,一天一天,空白又空白,那又如何能写出内容?

所以,写作的前提是,得活得像个人,一个有感情的人。

(2)学会观察,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

鲁迅先生曾说过:“学习作文,第一须观察。”

什么叫观察?

真正的观察不仅仅是“看”,而是一个很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包括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用手摸、用脚踩……动用全身感知器官,把得到的材料综合起来,通过分析思考和精心筛选,提取最有价值的素材,这才叫观察。

分解一下,观察的技巧主要有要点:

一是观察有层次:可以是由远及近,可以由大及小,可以是由上及下,可以是由面及点等。

二是观察要动用五官,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用手摸、用脚踩,然后把所见、所听、所闻等都记录出来。

观察的过程就是输入的过程,观察越细,你的输入内容就越丰富生动,但整个观察的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地写,选取其中的一个点,详细展开写。

(3)多看好书,感受外在的美好

虽然知道了观察的方法,但实际应用时,还是有困难的。

刚开始时,观察到的结果可能是大而化之的,只能达到“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的境界。

这时候,就需要多看看好书,看看那些写作大家们是如何观察,他们眼中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又是如何将观察的结果写在笔下。

想起前几天我看的《季羡林散文精选》中描写枸杞树的一段,实在精彩。

“就在这有着缺口的叶片上,你可以看到各样的斑驳陆离的彩痕。对着这彩痕,你可以随便想到什么东西:想到地图,想到水彩画,想到被雨水冲过的墙上的残痕,再玄妙一点儿,想到宇宙,想到有着各种彩色的迷离的梦影。当你想到地图的时候,你可以任意指定一个小的黑点儿,算作你的故乡。再大一点儿的黑点儿,算作你曾游过的湖或山,你不是也可以在你心的深处浮起点儿温热的感觉吗?这苍老的枸杞树就是我的宇宙。不,这叶片就是我的全宇宙。”

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片小小的普通的树叶,季老眼里看到的则是地图、是山水画、是故乡、是过往、是他的整个宇宙。

这就是观察的最高境界。

3.写作,从一招一式练起

总结一下作者的思路,起步阶段的写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写清楚,第二层次是写具体,第三个层次是有新意。

(1)第一个层次写清楚,要求很简单,思路清晰,行文通顺、有条理即可。

在小学三年级时,作者对孩子们的写作的主要要求是写清楚,让孩子们明白一篇文章的主要结构框架,刚开始的阶段,可以为孩子们先搭好框架、送出开头或结尾、练习最常用的总分式结构。

一是搭弹性框架。

给一点“规矩”,让孩子们在规矩里成“方圆”。

起步阶段,为孩子们搭一个整体框架,但并不要求孩子们全部写出来,只是在框架里填内容,这样,先让他们有了文章结构的整体意识。

二是送开头结尾。

文章的开头就是整篇文章的门面。文章的开头好了,不仅能带动全篇,使文章的写作思路流畅、顺利地展开,而且能抓住读者,引人入胜。然而,给文章开个好头并不容易。

高尔基曾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成功的结尾能使读者更深入、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唤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想写好结尾也不容易。

所以刚开始起步,为了启发孩子们的思路,降低作文的入门难度,作者会“送个开头或结尾”给孩子们。

万事开头难,有了开头,就可以启发孩子们的思路,有了结尾,也降低了写作要求。

这样,孩子们就可以轻轻松松写主要内容。

三是先理思路再动笔。

这个时候,作者还有一个窍门,就是先让孩子们说清楚,通过引导性的问话,让孩子们先说清楚。孩子们的思路就清晰了,写起来更轻松了。

四是写好总分式。

作者认为,作文常见的句子散乱、结构模糊、缺乏中心等问题,是教学中没有整体的计划性,训练缺乏层递性,尤其是起步阶段对段落的写作训练关注不够。

首先应该教导孩子实现从“句”到“段”的过渡,再教导他们从“段”到“篇”的过渡。总分式的段落可以说是篇的基础、雏形,中年级突出“总分段落”训练,将是顺利实现篇章写作的一个桥梁。

所以起步阶段应该把写好“总分式”的段放在首位。

(2)第二个层次写具体、写生动,写景似景,写人似人,重点是应用描写手法

写具体、写生动,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把景、人、事件写活,让读者看到文章,如同看到真人、欣赏到实景、经历了真实的事件一般,其最大的秘诀就是善用描写手法,多问几个“怎么样”。

作者总结的描写三部曲,非常容易理解,也容易练习。

描写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叙述、形容、比喻。

叙述:它的任务是写清楚,负责介绍人、物、事件的基本事实、大体经过及重要背景,让人们认清事物的大体轮廓,它回答的是“有什么、是什么”的问题,比如“湖的对面是连绵起伏的山峦”。

形容:描绘人、物、景、故事的基本特征,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它,它所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比如“这山峦一山青、一山绿、一山浓、一山淡”,这样一写,读者对山峦的印象就更清晰了。

比喻:最终负责把描写对象的某一部分特征同常见的某种事物进行比较,让人们更形象更直观地去把握此物,它回答的是“像什么”的问题。比如,“远远看去,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样一写,充满了意境,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就立体起来。

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描写手法时,要抓住一个重要特征写,不用面面俱到。

除了描写三部曲,还有几个小窍门:

一是应用慢镜头分解动作:

写人写事的文章,要把事情写清楚,把人物写活,动作描写十分重要。人物的动作总是充满着意图和情感的,但动作又往往是一闪而过,既难观察又难描写。

可以用电视节目中“慢镜头”的方法,将场景分解成若干个部分,把一个大动作细化为几个小动作,然后分别对每个部分、每个动作按一定层次具体展示或描写,才能让人如临其境,体会到动作背后的情感。

二是用特写镜头放大特征,对于重点的人物、景物的特征,要像摄影师一样推近、放大,发现并详细写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

三是用“怎么样”消灭概括句:光写漂亮、聪明,别人不会知道到底怎么漂亮、怎么聪明,在写作时,要强迫自己避免使用这些概括句。不用一个“热”字,读者能感受到“天好热”,不用一个“美”字,读者能感受到“她很美”。

四是画出人物感情的“波浪线”,写人物时,要先围绕事件的发展,画出情感变化线,要进入角色,让事件中的人开口说话、行动,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刻画出人物的感情变化。

五是语言丰富锦上添花,文章的思想立意是营养,语言则是色香味,所以对语言的基本要求是词汇应避免重复。句式善于变换,把字句、被字句、设问、反问、感叹句灵活应用。

(3)第三个层次是文章要有新意

文章写的再好,如果都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那也就没有吸引力。

如何写出新意?

一是选材新颖。

文章贵在题材新颖。所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完全新颖的题材是比较少的,要善于将老套的题材写出新意。具体有“展开”和“挖掘”这两种方法,通过思考,将思维横向和纵向拓展,寻找到别人没关注的点,再把生活中人们常常忽视的道理和情感放进去,那文章的心意就出来了。

二是题目新颖。

“题好文一半”,文章水平的高低从题目上可窥一二。不仅是因为好的题目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更因为拟题是作者对自己将要写的文章进行立意和选材方面的思索、辨析、筛选和凝聚的过程。

一个好的文题应该既能反映文章的内容,又不失新颖。

三是结构变化。

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似无浪平湖,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跌宕多姿,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所以在构思文章时,如何让文章起波澜是选材之后要着重思考的关键环节,需得“三思而后行”。

在叙述一件事时,要经常想想,可不可以变化一下叙述的顺序?能不能“卖个关子”?可不可以“引而不发”?打破章法的平淡,设置一点悬念,掀起一点波澜,让小小的文章尺水兴波。

这样文章才能越写越生动,越写越有味。

4.坚持写作,用笔记录下自己生活

道理和方法懂得再多,如果不实践就如同纸上谈兵,如何提高写作水平,还是要靠多写、多学、多改,才行。

(1)坚持写

每天写日记,记下每天发生的让你有所感动、感触的人或事儿,不一定要写很多内容,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小段或者一小篇,主要是积累素材。

每周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写一篇周记,每篇500字以上。

(2)模仿,随文练笔

多看好的文章,进行模仿练习。

模仿的重点不是内容,重点是模仿形式。

可以模仿好的选材、可以模仿好的结构、可以模仿好的开头结尾方式等等。

甚至,可以在文章的留白处或感悟处随文展开练笔。

(3)多改

关于改文章,作者写的一段话,瞬间警醒了我。

“对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少老师认为“多写”是一个法宝。但是,一个学期下来,少说有七八次大作文,七八次小作文,其间还会布置一些周记、小练笔,习作的训练量可谓不少。然而,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总是没有显著进步呢?在我看来,问题往往出在没有抓“多改”,学生的写作水平之所以始终停留在同一层次,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匆匆忙忙写几篇作文,重“写”而轻“改”。其实,单纯追求训练的“量”,还不如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改一篇作文,提高训练的“质”,收获更大。”

(4)正向激励

如何激发学生持续的写作兴趣和动力。作者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对作文动态打分,作文打过分后,可以根据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如何修改的好,会继续加分;比如建立学生个人博客,选出练笔习作中好的篇章进行“发表”;比如,鼓励孩子们投稿发表等等,可谓用心良苦。

这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写作入门的参考书,更适合各位语文老师,甚至适合所有的老师们看,因为它不仅分享了教(写)作文的方法,更展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的风范。

我们以前经常说,孩子是未来,是希望。

而我现在越来越觉得,老师才是国家的希望所在。

一个好老师,应该是在教学道路上,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找到知识和方法的规律所在,然后带着学生一点一点实践,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引导他们去探寻“真理”这所大门的钥匙。

蒋方舟的妈妈尚艾兰也曾是一位语文老师,她说过一句豪言壮语:“给我一个孩子,他就能成为一个作家。”

如果,中国所有的老师都有这样的自信和雄心,并实践之,物理老师说,“给我一个孩子,他就能成为一个物理学家。”数学老师说“给我一个孩子,他就能成为一个数学家。”音乐老师说,“给我一个孩子,他就能成为音乐家。”

中国的教育还愁没有希望吗?

后记:

看完这本书后,感慨颇多,原来想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没想到,越写越多,写了7600多字,就这样,还没有把崔老师的教学方法,完全总结在本文呢,如果你对写作感兴趣,如果你家有小学的孩子,如果你是一名老师,强烈建议你亲自看一下这本书,相信,你也会收获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作文有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