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一个意外的机会让我看到了陈老师的视频,便像所有八卦人的人一样,百度搜索“陈果”,微博搜索“陈果”。像这样有实力的人,搜索的结果可想而知,一串串的头衔与名誉,但,对于我来说,最吸引的点是,她可以把这么枯燥难懂的哲学,可以用易懂生趣的词汇表达出来。上学的21年来,只有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碰到了一位男老师(本硕博都是在吉林大学的哲学专业),可以把马哲讲述的像故事,陈果老师是第二个,只是看她的网上视频,因为我不是复旦的学生,没有机会到现场听课,但愿有一天能到复旦的课堂再听一节马哲。

      前面只是一个简单的序,只是为了充分表达一下对本书作者的崇敬之情。回到正题“好的孤独”,我今天并不是想写一篇读后感,而是想表达一下看完这本书后,“曾经根深蒂固在我脑子里的常识”是多么的搞笑,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我在自黑。


你认为寂寞=孤独吗?

      当你问我这个问题时,我一定会不假思索的马上告诉你“那当然了,孤独不就是寂寞吗?寂寞不就是孤独吗?”并且不还是有一句话是孤独寂寞冷嘛,所以大概都一样啦!还是那句话,“差之毫厘 缪以千里”!来咱们看看陈老师,在书里是怎么说的:

怎么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你读这段话的时候,有没有一种绕口令的感觉。这句话我读了无数遍,因为它颠覆了我脑子里固有的常识,本书对孤独和寂寞有大篇幅的详写。在这个物欲横流、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革命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好像都很忙,每天都需要处理很多事情,工作、生活、家庭……我们留给自己的时间有多少呢?难道工作中就不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吗?难道结婚后就一定老公孩子各种转吗?我们应该给自己更多独处的时间,为的是卸下“面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


你认为道德=舍己为人吗?

      我们可是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习雷锋叔叔呢!老师鼓励我们要争做雷锋,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呢!曾经的我也有这样的误解,认为道德旨在“利他”、排除“利己”。本书中自有答案,一个人的言行在效果上是否“利他”,并不能说明他是否真的有纯粹的道德精神。陈老师在书里举了例子,“慈善”的最终效果当然是为弱者带去帮助,为穷人提供机会,为受苦的人创造快乐,这是典型的“利他”行为。但是,道德对真正的“慈善”有着远比“利他”的言行及效果更高的标准:一颗真正的爱心。好多名人明星,各种搞慈善啊,捐款啊,慰问呀,多么的“利他”呀,难道这就是有道德了,恕我直言,在这里举个例子——“李小璐”。现在看到这三个字,扎眼了是吧?经常看到报道一家三口慰问残疾儿童,非常“利他”对吧?你能告诉我,她是一个非常道德的人吗?嘘,容易挨揍啊……

      所以,陈老师在本书中提出“利己”只要不“损人”,就不是不道德。“利已”指的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本能”“欲望”“天性”获得满足,就像困倦了需要睡觉、饥渴了需要饮食,自然而然,无可指摘。

    所以嘛,做人就不要让自己太累啦!不要假借道德的名义去做违心的事情。只要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扪心自问:我这么做,安乎?心安则为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