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档,电影市场里话题度最高的莫过于《囧妈》。这部徐峥自导自演的"囧"系列电影,延续了前几部电影的"囧"风格,依然是一段异域旅途上,一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其主要讲述了小老板伊万缠身于商业纠纷,却意外同母亲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为了最终抵达莫斯科,他不得不和母亲共同克服难关,并面对家庭生活中一直所逃避的问题。
影片中的母亲卢小花试图改造、同化自己的孩子,徐伊万表现出十分抗拒。
比如卢小花给儿子吃了一盒红烧肉,吃到最后一块说:“儿子,再多吃这一块就会长胖得脂肪肝”。妈妈的逻辑让儿子难以理解。
妈妈:我知道你嫌我烦,可妈妈无非就是让你好。
儿子:看看,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是应该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膀胱几点钟排水?你全部都设定好了,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就是我们之间的问题,在你的心里面,住了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难道你没有发现吗?我并不是那个你想象的儿子。我要逃离!
妈妈:你怎么一点都不乖啊你!
这是电影中部分的台词,是不是特别熟悉?是的,都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
父母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会拼命告诉你按他们的经验来说,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们常常以“为你好”来控制和改造爱的人,使得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非爱行为”,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亲子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爱是什么?爱是看见对方原本的样子,爱是帮助对方成为他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样子。
1. 以爱为名的控制:相生相杀
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清晰的界限,尤其是父母,往往可以用亲情绑架,肆无忌惮地侵入子女的生活,倾尽全力让对方活成自己期待的样子。就像卢小花冲着儿子伊万一把眼泪地说:“我知道你烦我,可我是为你好啊!”
还记得在一期访谈节目《不好说特想听》中,27岁的男嘉宾天天自曝,自己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回忆小时候,天天眼眶含着泪说:
“你没有感受过从小没有门锁,是两个洞,包括去破译你很多密码,查你的手机。”
然而等天天18岁的时候,父母却一把把他推出去,让他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可是父母对他的掌控却并没有停止,依然想要天天按照他们的想法去活。
天天对妈妈控诉说:
“我每天活得像傀儡一样,我每天在外面带着面具活,回家我还要带着面具活,我要伪造成我妈想要的样子。”
工作、生活……无论何时,他都戴着一层厚厚的面具。外人面前,他小心翼翼。回到家里,还要伪装成母亲喜欢的样子。
父母“以爱之名”的控制,表面上出发点是好的,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表现。他们内心深处,只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对方的意愿,而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你是我生的”、“没有我就没有你”,这种“你我本一体”的思维也让她们更倾向于得出“你属于我”的结论,更为投射在孩子身上的控制欲,增添了一份“不可抗拒”、“理所当然”以及“无法反驳”。
每一个过度控制的父母,都是出于爱和过分的恐惧,也恰恰是这种爱,让孩子无法承受。
生活中,好多父母总是会不自觉的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规划好一切,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而这种亲子关系的相处模式,无疑是两种结局:一、放弃反抗,成为老妈关爱下的“俘虏”,过着自己并不想要的生活。二、奋力反抗,与父母水火不容。
但毋容置疑,无论哪种结局,都会深深影响到亲子关系,而与父母心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2. 父母的控制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美国心理治疗大师斯考特派克在他的著作《邪恶人性》中讲到了一个故事:
安吉拉的妈妈不能接受安吉拉有任何的自主性,她的寝室永远不能关门,妈妈任何时候都有权利走进她的房间。
她11岁,妈妈心血来潮,想把安吉拉的头发染成金黄色,但安吉拉喜欢自己乌黑的头发,而不喜欢金黄色的头发。
结果,无论安吉拉怎么反抗都没有用,妈妈最后还是将她的头发染成了金黄色。
安吉拉讲话的时候,妈妈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命令她闭嘴。但一旦心血来潮,妈妈又会拼命去挖掘安吉拉的内心世界,问她想什么。
结果,到了30岁的时候,安吉拉不能说话了。她是一名教师,本来可以流畅地讲课,但忽然有一天,她说不出话来了。
派克分析说,与妈妈的关系让安吉拉形成一种潜意识的模式:关系越亲密,她就越没有自己的空间,而她维护自己空间的唯一方式就是不说话。
因为无论妈妈怎么侵扰她的个人空间,她只要不开口,妈妈就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这种潜意识模式的影响下,安吉拉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关系,当从疏远变成亲密时,她就会“失语”。这种“失语”只是为了捍卫她的隐私空间。
像这样的父母并非少数。
派克还提到:
"一些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将孩子当作了一个“物”,而不是人。他们认为自己有权力去支配这个自己生养的“物”。在这种情况下,无论父母倾注的是善意还是恶意,这个孩子的自主性都不会得到尊重。"
真正的教育不是改造、不是掌控,而是成全。人最需要的教育也不是他人给予的教育,而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父母的控制欲,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可能有时候,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还小,自己需要给他安排好生活、学习甚至人生。
但其实无视孩子的愿望,让孩子按照你的方式去成长,往往适得其反,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
3. 给孩子最好的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主持人杨澜曾说:
“我们过去讲没有条件的爱,今天我们会去讲怎么爱,如何更好地爱。我很高兴这里讲到了接纳,尊重,把每一个人当成独立个体。”
杨澜有一儿一女,她也曾像大多数父母一样将家长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受挫之后她也总结道:“尊重孩子,就是要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培养孩子的兴趣上,父母也会面临选择的困惑。杨澜坦言自己也犯过错误。
儿子5岁的时候,杨澜曾逼他练钢琴。钢琴老师问杨澜的儿子:你为什么要学习钢琴呢?儿子回答:是妈妈让我学的。
在学琴的4年中,儿子痛苦,杨澜也不愉悦,“为学琴冲他歇斯底里地叫喊过。”
终于有一天,儿子说“妈妈我想把钢琴砸了”,杨澜意识到儿子是真的不喜欢弹钢琴,于是终止了儿子的学琴生涯。
之后他俩经过谈判决定,儿子只要通过钢琴4级考试,就可以自己选择是否继续练钢琴。最终儿子以优秀成绩通过了考试,从此再不摸钢琴。
父母对孩子有期待是正常的,但盲目地把自己的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那对于孩子而言,会是一种致命的压力。这样的父母也太自私,从头到尾关注的都是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孩子的。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说:
“真正高层次的教育,是让孩子做自己,成为自由的人,做一个她自己原本期待和喜欢的样子。”
支持孩子的选择,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让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4.为人父母,该如何放下控制,帮助孩子成为自己?
第一,多与孩子沟通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指出: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它鼓励倾听,培育尊重与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很多父母只看到问题,看到分数不如意、孩子的学习状态不佳,却很少能看见孩子的情绪,委屈、不安、害怕,一味地批评纠正,只会让孩子更受伤,更不喜欢跟你沟通。
我们都渴望自己的感受得到重视,所以,我们不仅要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还要了解孩子内心感受、渴望。
我们父母只有尊重孩子心中的想法,真正平等地与孩子交流,让孩子做他们自己,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第二,对孩子表达适度,激发动机
在表达对孩子的期望要注意“度”的把握。
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说教,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在父母喋喋不休的期望表达面前,孩子仍然扮演了被动的角色。
因此我们父母应在一个适宜的时间与场合,与孩子一起探讨一下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其效果远远胜过一日十次的重复。
要将期望转变为现实,得让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毕淑敏认为,每个人尽己所能、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出来就是成功。
父母要记住,要以孩子自身作为参照,以他的特长为出发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而不是以周围人或者自己的喜好作为期望的参照与出发点。
第三,多让孩子做决定,把选择权还给孩子
心理专家李中莹老师对做父母的说:
"让孩子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你自己。"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要尊重孩子做决定的权利。让孩子多做决定,便是选择做他自己。
在一些和孩子有关的简单事务中,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比如:今天穿什么鞋子、喜欢看什么故事书、想吃什么水果等等,都要鼓励孩子说出理由,尝试自己下决定。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或危险的事情,父母都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而且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当然,做错了决定,也并不是那么可怕的,从小就不断去尝试,去犯错,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慢慢摸索出自己的行为模式,这样才不至于在未来的选择中后悔。
第四,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感
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好父母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提到:
教育的奥秘在于坚信孩子“行”。每个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与大人一样,就是渴望受到尊重与信任。
父母该做的,是相信孩子能够处理好自己人生,父母在孩子的生活中应该是一个提供意见的角色,而不是决策者。
让孩子在选择中成长、学会承担后果,而不是规划好他们的人生计划,逼着他们去执行。
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说:“去做吧,我相信你能行!”“相信你能够安排好时间!”“我相信你会把自己的房间收拾整洁的。”
这种信任使孩子的内心感到非常愉悦,他的能力得到了父母的肯定,他的自信就会树立起来,他与父母的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有出息,将来能够好好地生活,能够有所成就。
这更需要我们培养孩子应对未来的各种能力。漫长一生中,能让孩子拥有一个正常发展的身心,比父母的任何期望都更重要!
真正爱孩子,应该是尊重孩子,他有自己的路要走。给孩子最好的爱,其实就是让他们勇敢做自己。在不违背原则和底线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真正正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影片结尾,徐峥的一句台词点明了整部电影的核心: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接纳和尊重。”
这句话将母爱进一步升华,总结了爱的处理方式,不论爱情、亲情、友情,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接纳和尊重。想要改造或控制对方的爱,都是自私和难以长久的。
希望每一位看过《囧妈》的观众,都会明白这种对爱的理解,与身边的人好好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