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思泉涌的背后,是对信息脚踏实地的收集与记录。

台湾著名的学者和时事批评家、作家李敖,知识渊博,从台湾政情、社会经济到治学、读书、生活、女人无所不知。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李敖之所以无所不知,原因就是他记忆力好。实际上是因为人家比我们都会做笔记,善于信息的收集与积累。

他曾经在他的书《深夜十堂》中提到自己的读书方法,他看书的时候都会准备好剪刀、美工刀、浆糊、资料夹、剪贴的版纸,一边读书,一边把自己觉得重要的内容剪下来,储藏起来,一有心得,立马记下来。除此之外,他的家里到处都有纸和笔,外出的时候也会随身带好小本本,一有灵感就马上记下来。有一次,一个司机为了要载李敖一程,提前让其他乘客下车,李敖觉得很奇怪,立马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小本本记录下来了。

可见,李敖的成功少不了他十年如一日对信息的整理与收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也提出了要把每日的所思所想所做都记录下来,就是“一元化笔记法”,通俗点讲就是把所有的信息一股脑儿全部集中在一本笔记本上,不用去纠结这类信息要记在哪一本笔记本,那类信息要记在哪一本上。你只需要把全部的信息都记录在同一本笔记本里,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找信息的麻烦,出现不知道记在哪本笔记本,或者那本记录某某信息的笔记本不知道放在哪里的情况,还可以带来信息的大杂烩,让思维带来碰撞的火花,产生创意。


图片发自App



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曾经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广受商务人士的欢迎。不仅如此,他还以”笔记本作家“的身份活跃在媒体节目和论坛中。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如何运用“一元化笔记法”,在帮助我们整理收集信息的时候,又帮助我们产生创意,让我们才思泉涌呢?你只需要记住《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一元化”笔记法的三个规则,高效率书写和粘贴法,以及如何活用素材,生产知识就行了。

一、“一元化笔记法”的三个规则

第一条规则——一元化,是最重要的一条规则,也就是把你想记录下来的所有信息全部都记在一本笔记本里,包括工作中产生的想法,路上遇到的人和事,看过的书的笔记,一天的想法等等全部都记进去,在这个过程中也不需要对他们进行分类。

第二条规则是时序化,就是从头开始按顺序使用笔记本,比如像我们平时使用的横开笔记本,就从左到右书写,纵开笔记本就从上到下书写,可以的话在信息的下面留一点空白,方便自己日后重读的时候写下自己新的想法。时序化的另一个意思就是要在信息的前面添加日期标签,这里推荐使用的是6位日期记录法,也就是年份的后两位+月份两位+日期两位。比如2019年7月6号就可以简单记为190706,不仅添加在我们手写的笔记,也可以添加在粘贴的材料上,比如[190706]聚会上收到的名片。加上日期标签的好处就是我们可能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记录下这条信息,但是通过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加入日期标签,就可以弄清楚各个信息之间的关系,并且当笔记本的册数增加的时候,你可以对笔记本进行系统的管理,给他们标上序号,写上首尾日期。

第三条规则是索引化,也就是查找我们需要的信息,最简单的一步就是掌握与笔记内容相关的线索,比如,从某某某那里寄来的信件好像是在初夏的时候收到的,所以应该是在去年或前年的那一部分里面,一般情况下,根据这样的信息我们大致就可以找到大部分的信息了。但是也有很多的信息是无法这么容易就找到了,因此我们还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方法。

一个是将在笔记本封面背后和第一页做目录,就像图书目录一样。另外一个是利用电子表格,把笔记本编号+日期标签+检索标记(分类)+条目标题输进电脑里去,需要的时候直接用关键词就可以了,用这样的方法,即使十几二十年前的笔记都可以随时找得到。

二、高效率记录信息的书写和粘贴法。

一股脑儿地把信息写进笔记本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书写和粘贴的技巧。

1、书写

在书写上,重要且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就是把字写清楚了,这样方便自己重新阅读。为了提高书写的速度,我们可以采用罗马字首字母来略记,比如北京,就可以写成“BJ”,另外也可以将常记的内容符号化,比如,用R(英文阅读的首字母)来表示读过的书的标题、感想等与读有关的内容。

在内容的记录上,要运用“葱鲔火锅式”笔记法记下自己当时原汁原味的想法,具体做法如下;将外部得来的信息用️标上后再逐条书写,再将自己的感想用️标上后再写。

2、粘贴法

各种照片、图片、纸质材料等要坚持“只要想不通就先贴为妙”的原则,因为我们永远也不知道这些资料什么时候会用上。那么问题来了,A4材料要怎么粘上笔记本呢?可以使用“三折变形法”,具体做法如下图所示。


图片发自App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运用你所在场合信手拈来的纸质材料,比如杯托、饭馆名片等,把信息记录在上面的话,回到家后迅速把这些材料粘在笔记本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些材料的时候,你就会想起当时当地的场景,比如,我们在一家具有古典风味的茶馆里聊关于工作上的事情。

最后不能不提到的是万能的透明胶带,有了它,你可以把硬币、落叶,贝壳、落花等等都粘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具体做法如下:先把剪下来的透明胶带的带胶面向上展开,再把想贴的物品小心放置其上,用手按压时要避免小气泡的产生,最后将粘有物品的透明胶带贴在笔记本上。相比于照片等,实物的感染力更强。

三、活用素材,生产知识。

信息收集整理的最终目的都是要为我们所用,光收集信息却不对其进行加工生产,那也是无用的信息,那么当我们在研究课题的时候,要如何让收集的信息帮助我们产生灵感呢。奥野宣之将其总结为五大步骤。第一个步骤,收集素材,将平时所见、所思、所想、所做的事情记录起来,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两大块关于如何收集信息的内容。

第二个步骤是咀嚼收集好的素材,也就是无目的地重读笔记,可以从前往后翻,从与当下关心的事物相差甚远的信息开始读,会有意外的惊喜出现,读的过程中,要带着如何将这则信息运用到现在的工作上的角度来看,如果有新的想法就记下来。当我们时不时地用不同的角度去阅读同一则信息的时候,就可以挖掘出许多不同的想法。

第三个步骤是将经过咀嚼的素材发酵,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

卡片重组法,重读笔记的时候,把那些你觉得与你正在研究的课题有关的信息写在卡片上,一则信息一张卡片,写完后,把它们像扑克牌一样铺开,重新阅读你此刻看到的内容,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组合,比如,一个关于伴侣的相处问题,也可以和育儿放在一起相互佐证。找到联系后,一边按照不同的话题进行排列,一边仔细琢磨。

移植法,拿一张A4以上的纸张,在最上方写下要选出信息的主题,并用下划线表示这是标题,然后回顾写得满满的笔记,把与主题相关的信息逐条书写记下,在抄写的同时,有新的想法也可以写下来。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各个素材意外的关联性以及获得新视角。

第四个步骤是顿悟,在这个阶段,要不停地动手,思考才会逐步前进。也就是说,你不能让你的手停下来,即使不能写字,你也要找一些事情来做,比如转笔,削铅笔等,用水笔写不出来的时候,可以用圆珠笔、铅笔来写。

第五个步骤就是成果的具体化,信息最终生产出新的知识。


图片发自App



生产知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并不存在“只要这样做,灵感就一定会产生”的道理,但是,我们还是要相信有一天灵感会产生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我们总以为,才思泉涌,创意满满是属于少数人的特权。然而,这本《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告诉我们,一瞬间灵感创意的产生,背后是对信息脚踏实地的积累。没有轻而易举的收获,也唯有勤奋的付出才能结出美丽的果实。只要你坚持记录信息,并有意识地活用它,有一天你也能才思泉涌,创意满满。

你可能感兴趣的:(才思泉涌的背后,是对信息脚踏实地的收集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