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的故事》-河南工学院

引子:

武王兵戈下冀州,商纣王气黯然收。

张良刺秦地仍在,黄袍陈桥水犹残。

人世几回怜往事,比干庙里枕寒秋。

新逢四海升平日,乡音故事笑谈中。

河南新乡者,冀州之故地,古之庸国也。

春秋从卫,战国属魏,汉称获嘉,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其地东接濮阳,西连焦作,北依太行,南抵黄河,有仰韶、龙山之遗存,《诗经·国风》之流韵,实为豫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

今日之故事肇始于此。

第一章:钓台吟阁沧洲在,应为初心未得归。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第三个年头,黑龙江省“革委会”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个农场,把一批机关干部集中起来劳动,取名“五七干校”。

为什么要叫五七干校呢?

那是为了纪念那个著名的“五七指示”。这个“新生事物”被一条“最高指示”推广到了全国,城里的党政机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文艺团体、报社电台、医院诊所……各个单位,都要求在农村建“五七干校”。按当时的说法,能去五七干校的,主要包括思想需要改造的干部、教师、科技人员、编辑记者、医生护土、演员、运动员等。去“五七干校”的多数人都被强令注销城市户口,扫地出门,所以不少人不得不拖家带口,把老人和孩子也带了去。

为了响应这个号召,1971年,河南省新乡市五七干校(电气工业组)也建立起来了。

为什么要提这个新乡五七干校呢?

水有源,树有根,听我慢慢道来。

1971年,这一年还没过完,新乡市五七干校电气工业组又改建为新乡市五七干校油厂。

到了1973年,新乡市五七干校油厂又进行了更名,这次更名倒是干脆利索,直接把五七干校给抹掉了,改为新乡市电气控制设备厂。

其实,这个新乡市电气控制设备厂还是很有水平的,一个干校,想干油厂干油厂,想搞电气控制就搞电气控制,说明里面确实有高人。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个设备厂就是由包括李凤楼在内的,从中科院下派的工程师们建立起来的。

1975年5月,作为新乡市电气控制设备厂的负责人,也作为新乡市重工局副局长的李凤楼,到南方去考察了一圈,考察归来后,感触很大,于是他决定写一封信。

“新乡市委市政府:

此次考察归来,深受触动。与南方兄弟企业相比,新乡市重工系统急需生产技术人才,应开始培养“有技能,懂技术、会管理”的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才,特申请在新乡市成立一所工人大学。望批准为盼!”

“同意,着即任命李凤楼同志为该校校长,负责学校筹备之工作,所需资金由电气控制设备厂支取,即日赴任。”,新乡市委市政府回函。

图片

            第一任校长李凤楼(坐中间者)

学校有了,老师和学生从哪里来呢?

这是摆在李校长面前,第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船长驾驶自己的船从不焦虑,无论遇见什么,那都是他自己应该面对的一天。很快李校长就想到了办法。

教师就从新乡市重工局所属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中抽调。学生则来自新乡市重工局所属企业中,具有8年以上工龄的优秀员工。

以校办厂,以厂养校,厂校一家,就这样,这所工人大学天然地把教学与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975年7月19日,新乡市重工局工人大学成立,第二天,在平原路小学举行了第一次开学典礼,掀开了学校建校的第一页。李凤楼也成为这所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第一学期,学校开设了机床设计与制造、工业电气自动化两个专业,共56名大学生。

趁小学放暑假,就借用新乡市平原路小学教室上课。9月份小学生开学,这些大学生又被挤走,到工厂车间、仓库上课。

图片

                          学校旧址

没有黑板,他们就找块板,既当黑板又当制图板。没有教材,校领导到全国其他同类院校求援,建立一个资料室,供教师、学员们查阅。

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学校迎难而上,成果显著。

图片

当时,全校师生参加了“490Q柴油机”生产线全部专用机床的电气控制部分的设计加工任务、新乡制袜厂的“数控双织袜机”设计,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还增加了工厂收入。

李凤楼校长带领学生,设计开发了多种规格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机,荣获河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学校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

图片

                          学校合影

紧跟着,三年后的1978年,新乡市重工局工人大学更名为新乡市721工人大学。

那么721是什么意思呢?

文革后期,各单位根据中央的“721”精神,纷纷开办了721大学。这类大学主要是给自己单位培养人才,从工人中选拔,开卷考试入学,也开卷考试毕业,生产中需求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大学教室大多设在单位的会议室或职工宿舍的楼上,讲课老师可以是本厂的技术员、工程师,也可以是富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内容都是生产中急迫要求解决的东西,主导思想为“学以致用”。也许就在那个时候,这种人才选拔和培养方式为这所未来的大学,奠定了朴素、务实、勤奋的校风。

1980年,随着文革的结束,改革开放的到来,721大学的名字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于是,新乡市721工人大学更名为新乡市重工局职工大学。

第二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随着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1984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新乡市重工局职工大学正式独立出来,并升格成为一所省属专科学校,也成为河南省第一所省属工科院校。

学校名称正式定名为河南机电专科学校,简称“河南机专”。

薪火相传的接力棒,此时传到了校党委书记宋樟、校长李新科手中。全校教职工进行了艰难的第二次创业。在此后的数年间,学校接受国家投资1080万元,新征土地58亩,建成了1万余平方的教学楼和办公楼、1万余平方的学生宿舍楼和家属楼等。

图片

学校专业设置也增加了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管理工程等6个专业。

1992年学校又更名为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成为河南省第一所主要为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省属高等院校。

图片

经过多年励精图治、艰苦卓绝的发展,河南机专做出了傲人的成绩。 当时新乡市重工局所属26家工业企业的厂长、生产厂长和技术厂长90%以上来自该校,“河南机专”成为培养企业技术骨干人才的响亮品牌,河南机专曾一度有着“专科中的小清华”之称,其水平和影响力可见一斑。

“河南机专”这个名字,日后在电缆行业也是极有影响力的存在,当你去观察中国电缆企业的技术人员构成时,有几所学校的学生是一定不能被忽视的,其中一个就是河南机专。

此时的“河南机专”虽然很牛,但是仍然和电缆行业扯不上半毛钱关系,它还在等待那一契机的到来。

不过,这个契机很快到来了。

1995年,焦作电缆厂的卫小玉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到哈电工(后来的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企业招聘电缆专业的毕业生。”

克服各种困难,卫小玉最终倒是把任务完成了,但是他发现电缆专业的学生非常抢手,很难招到。魏小玉就想:“要是能在河南本地就地培养电线电缆人才,那该多好啊!”

卫小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以前同在省机械厅工作的同事孙怀玉,孙怀玉当时正在河南机专做书记,孙书记也颇为认同这个想法。

孙书记也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

图片

1997年,河南机专在教育部专业目录之外,开始设置电线电缆制造技术专业。

那么什么是教育部专业目录之外呢?

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人才的培养,国家鼓励一些有实力的院校,在师资力量雄厚,市场有需求的条件下,可以自行设置国家目录外的专业,进行招生和学生培养。河南机专看好电线电缆行业,抓住了这个机会,也为日后河南机专在电线电缆行业巨大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1997年河南机专开始设置电线电缆专业,1998年开始招第一届新生。

新学生很快就招来了,那该怎么培养呢?

具体是这么干的。

先在学校上2年的基础课,再到工厂上1年的专业课。

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说实话,就是师资水平不具备。

当时能教电缆基础课的老师,学校是没有的。因此,为了做好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当时从新乡电缆厂和开封电缆厂,聘请了一些退休的技术人员做老师。

只讲基础,不讲专业理论也不行啊。当时的焦作电缆厂是有电缆专业毕业的技术骨干的,一年的专业课,就都安排到焦作电缆厂上。

这就是2+1教学最初的一个模式,可以看到当时确实有很多困难和不得已之处,但这种模式,事后证明也确实有效。

可见,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几乎在同一时期,焦作铁路电缆厂也在为自己的员工进行电缆技术知识培训,而老师则都是从哈尔滨理工大学电缆专业聘请过来的。

河南机专也结识了这些老师,一来二去,就干脆把哈理工的电缆老师也请到自己学校,给学生们讲授电缆知识,同时,一起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哈理工教《通信电缆》的郑玉东老师、教《电缆工艺》的韩中洗老师、任中毅和张云廉(机械系的)老师等,都在河南机专讲过课,同期毕业的哈理工电缆专业的学生和河南机专的学生,很多课程,都是同一批老师教出来的。

自此之后,一批批从河南机专毕业的电缆人才,开始逐步充实到各大电缆厂,充实到电缆行业中,为我国的电缆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经过多年发展,老校区越来越不够用了,于是河南机专开始了新校区的建设。并从2007年开始,老校区宏力大道机专校区的部分专业,开始陆续迁往如今的平原路校区。2010年学校的主体部分搬迁至新校区,随后河南机专老校区也慢慢地从新乡消失了。

“老机电专学校门口是一条小路,路北是低矮的小房子,有饭店、理发店,还有那个东北的常医生开的诊所......”,老区毕业生们回忆。

老机专、西牧村、天太街,都成了机专学子脑海中抹不去的记忆、挥不去的青春。

老校区逐渐消失了,新校区却红红火火的建设起来。

2016年,对于河南机专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日子。经教育部批准,河南机专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河南工学院。

图片

                          河南工学院

学校升本后,2016年向教育部申请了电缆工程本科专业,于2017年开始招收电缆本科学生。

截至2021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1220亩,校舍建筑面积56多万平方米,馆藏适用纸质图书171万余册;拥有国家级、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所、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4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6个;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名;专任教师970多名;下设15个教学院系;2021年,学校招收专业涉及36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

图片

其实,河南工学院有一项看家本领,咱们一直没有讲,那就是“好就业”,而且是非常好!看几组数据就知道了。

图片

                            毕业招聘现场

部分高校学生一次就业率还在70%至80%之间徘徊的时候,河南工学院学生就业率就一直稳定在97%以上,连续16年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图片

201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因为就业好,它也是全国唯一一所受到国务院表彰的专科类院校。

“进入校园=找到工作”也成了河南机专高的恒金定律。

从设立电缆专业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河南工学院为我国电线电缆行业培养专业人才近四千名,为电缆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片

曾经的“宏力大道11号”老校址,如今已经成为牧野区市民钟爱的万达广场。

从新乡市五七干校,到新乡市重工局工人大学,到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再到今天的河南工学院,学校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完成了自己华丽的蜕变,也在电缆行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地主说:

山谷中一片宁静,暮霭四合,归鸦阵阵....

大师悄然端坐着,这位卓立千古的一代宗师,正语气平静的低声宣讲,阐述着大道。

在它的面前,有三个学生正盘膝而坐,带着满脸的崇敬,聚精会神的聆听着,唯恐错过了一个字。

这课只讲到斗转星移,月落西山,老师已经离去了,学生们还一脸迷茫的坐在那里。对于大师所讲的内容,他们有的懂了,有的还不能全懂,正苦苦思索。

忽然间,一个青年浑身一震,大呼:“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他大笑着长身而起,朝老师的方向深深一礼,转身大踏步而去。

又过了一会儿,另一个青年面露微笑:“我悟到了,我悟到了!”

两个青年都走了,还剩下那个少年留在原地,天渐渐亮了,徐徐晨风吹来,少年忽然豁然贯通.....

这就是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叫做“一道传三友”。

《封神演义》中,终极大神鸿钧道人,把道术传给了三个徒弟。后来所有的神仙故事,都是从“一道传三友”开始的。

图片

不同于“一道传三友”的故事,在电缆行业肇始之初,并没有一位超级宗师存在,各家院校、企业、研究所,悟道有别,各有所悟,各有所得,又各擅其精。

在开设电缆相关专业的院校里,如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河南工学院等,你也会看到一批批大师涌现,他们不分宗派、他们承前启后、他们前赴后继,他们传道授业,电缆知识在不同院校、企业之间有效的传承和流转。

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任教的老师中,你会看到,如雷清泉院士、赵洪教授、李忠华教授等,很多都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

而如今在河南工学院的教授梯队中,你也能见到毕业于西安交大的曹晓珑特聘教授,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的田丰、王卫东、张营堂、倪艳荣(按届别排列)等老师的身影。

在全国高校中,已设置电缆相关专业的院校又何止这几所。 但院校、行业间的交流和传承,却一脉相承,从未断绝。

图片

辽阔的线缆世界,宏伟的电缆人生,长年累月,真诚勤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常常周而复始,从不停顿。忠实于守旧,而又乐于迎新。心情舒畅,目标纯正。经过经年累月的积累与努力,由这些老师、同学以及更多的电缆从业者共同支撑起了中国线缆的脊梁。

备注:由于无法亲至学校学习考察,本文主要依据官网及部分网络资源,同时参考部分学校校友和老师的建议来完成写作,文章难免存在谬误、偏差,希望读者朋友们多多体谅。

特别感谢王卫东老师、江福章先生对本文写作的斧正,感谢河南工学院校友的支持。

参考资料:

1  河南工学院官网

2  部分网络资源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缆的故事》-河南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