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愚:
今天和你奶奶通话,得知你三门功课都考了满分,很为你高兴。
我想,成绩背后所体现的,不仅是你对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是你为此付出了多于别人的努力。我们不讨论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就大的道理而言,你要懂得,收获和付出永远成正比,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看看当今那些活跃在中国各个领域的牛人,多数都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治学严谨的人。大家都知道雷军和他的小米手机很牛,却不知道,他在大学期间,两年时间就修满了所有科目的学分,提前两年开始了自己的社会实践,在他求学的那所名校,20年里专业课考取满分的只有两个人,他是其中之一,甚至他编写的代码都进了学校的教材;还有,蔚来汽车的李斌,他除了学好本专业的课程,还辅修了其他专业,最忙碌的时候,一个礼拜竟参加了17门考试。这样的例子很多,就不列举了。
不可否认,中国有很多人才,他们本身极具某项天赋,并且凭借天赋在自己行业里成绩斐然,但天赋这东西只能偶得,全凭运气,如果把自己的未来押在天赋这种小概率的因素上,这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千万不能往这个方向上动一点念头。况且即使有天赋的人,背后的努力也是常人看不到的,人们看到的永远是那个闪耀的成绩和结果,记住:在世人眼里,只有第一名和nothing!或许这个说法有些极端,但作为激励自己进步的一句格言,我认为还是有正面意义的。
关注你的学业是从那次你考了全班第三名开始的,人们有一个心理,对于那些“可造之才”,总会给他更多关注,总希望他能做的更好,当然,现在把“可造之才”这个词用在你身上为时过早。上次考试,你考了全班第五名,虽然在全年级排进了前十五,但趋势是在下降,这需要引起重视。客观地说,你完全具备第一名的实力,之所以一直达不到那个位置,问题出在小的细节上,比如审题,检查,还有其他的考试技巧,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缺点,往往是决定最终成败的关键,要知道,一流学生拼杀的不是实力,而是细节。关键的时候败于细节是非常遗憾的事情,而这些好的习惯和技巧要从小开始养成。
除了对你的好成绩祝贺之外,今天我还想谈点其他问题。前段时间我写了一个短文,题目是“小学毕业前应该培养孩子哪些能力”,不知道你爸妈给你看了没有,当然那是写给你爸妈看的,希望能在你的教育上有所帮助。
那篇短文谈的都是一些大的理念,虽有指导作用,但不够具体,所以,今天我想和你谈谈具体的事情。谈什么呢,想来想去,还是谈谈读书吧。
就像我在那篇短文里说的,好逸恶劳、逃避劳作是人的天性,因此,任何一项好的习惯和技能都需要后天的训练,读书也不例外。人人都知道读书是众多优点中排在前列的,但热爱读书的人却极少,因为相比较而言,躺在床上轻松地看综艺节目和电视剧更令人惬意。至于读书的好处,我就不必细说了,你这个年龄能听懂的好处就是,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这也是读书的众多好处之中最底层的一个。下面我来谈谈具体怎么读书吧。
伴随着你的成长,读书的种类也应该慢慢改变,比如:初中毕业前,我建议你读三个方面的书籍,一是古典诗词,二是中国历史,三是名人传记。
你这个年龄的孩子,强项是记忆力,相对较弱的是分析能力,基于这个特点,目前是知识输入的最佳阶段。读不懂、看不透不要紧,把这些知识在脑子里储备起来,等你上了高中大学以后,遇到一些现实问题,这些曾经储备的知识就会自动跳出来,成为形成你的思维和观点的材料,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多读,多记。
就上面三类书而言,它们还是有主次之分的,在分配它们的比例之前,我想先试着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和特点,这些搞清楚了,时间分配自然就合理了。
古典诗词是一个民族独有的文化和审美,一个外国人只能理解其意,却感受不到它的美妙,比如你跟老外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再精准的翻译也会让老外迷惑,花怎么会落泪呢?中国诗词的含蓄美和韵律之美其他民族是永远也无法感受(当然他们也有令他们自豪的民族文化)。所以,严格地说,一个人的审美是需要训练的。郑钧是我曾经喜欢的一个歌手,他女儿小的时候,一次,他听到家里在放“妹妹你坐船头”,立即关掉了音乐,说别毁我孩子的耳朵了。在审美的个人选择上虽没有对错之论,但一定有高下之分,音乐如此,文学和人的谈吐一样如此。
除此以外,学习古典诗词用以应付考试的现实意义我就不多说了,再来说说读历史类的书吧。我不想谈那些大道理,诸如历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忘记历史等于背叛等等。对于你这个年龄的孩子,最好不要教化那些大的国家层面的东西,等你长大了自然会有自己的看法,而应该往小里教,越小越具体越好。
首先,读史可以明智。你看,在历次的政治运动中,那些想不开寻短见的往往都是文学家,历史学家就很少那么“小心眼”,因为他们懂得历史规律,知道兴替轮回,人就是这样,大的道理懂了,就不会犯小的错误。这个世界上最不容易被忽悠的群体是学历史的,比学历史的更难忽悠的是学哲学的,这个话题我不展开说了,日后有机会再和你交流。
知识为什么重要,字面意思的解释是:知是知道,识是识别,只有你知道的越多,掌握的信息越多,你的识别能力才越强,观点才越趋于正确,最终决策才足够完善。即使是现在,还有很多人动不动就拿老一辈的观点来作为依据,这是大错特错的。在结束不久的封建社会里,农业生产是社会生活的主要任务,那时没有现代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的总是那些村落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有更多的人生经验,气象和节气知识(其实谈不上知识,还是经验),然而,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现代文明,不仅科技一日千里,知识更是处在大爆炸的时点,生活在现代文明的人,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说到知识体系,就必须联系到历史学上了。
作为一个准知识分子,我可以在半小时内把中国的历史从商朝流水账一样讲到中华民国(夏朝的存在目前有争议),我这么说不是在炫耀自己的历史功底,我有自知之明,这点三脚猫的功夫,别说那些真正的史学家,即使一般的知识份子,都是我比不了的。我说这个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普通人,这是起码的历史知识储备。
读史的好处是,当你把历史这条主线搭建好了,以后无论学习文学,经济学,都会沿着这条历史中轴线立即找到各自的历史坐标,大大增强吸收其他知识的效率,记忆力也会有显著提升。
除了中国历史,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的历史也是要读的,以它们的影响力为次序,参照中国的历史朝代,读起来会很流畅,记忆也会容易很多。
名人传记是一定要读的,它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不能立即转化为考试分数,也不能增加任何实际技能,读名人传记的益处在于:它可以潜移默化的塑造你的人生观,让你选择将来做个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行业;它也可以让你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借鉴那些伟大之人的品格,该坚毅时坚毅,该宽恕时宽恕,该决断时决断,该悲悯时悲悯。从更高的层面来说,这类书的作用不亚于那些培养实际技能的致用之书。
上面谈的是初中毕业之前读的三类书,这些都是在课余的闲暇时间阅读的,它们的分配比例我觉得前两项要多一些,第三项可以略微少一些。闲暇时间一定要好好利用,一旦人的脑子空出来,就会被一些无聊的事情占满,或者浑浑噩噩的虚度过去,这是连成人都需要警惕的。
高中和大学离你还很远,我就不详细谈了,这里说个大概好了,希望你能有个明确的方向和思路。
上了高中,你的领悟力会大大增强,那时候应该读一些有深层思维的书籍,比如逻辑学,美学,这类专业书籍在国外是非常重视的,由于某种原因,在中国却被忽略,甚至在某个时期被禁止,这是很可惜的,历史原因我就不多讲了。
大学是半个社会,在那个阶段,要读一些和社会接轨的书,比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法的精神,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不分国籍,不分种族,千万不能以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来看待这些书籍,我们国家经历过两次“焚书坑儒”,现在看都是非常恐怖和倒退的,人不仅要有大的格局,还要有国际视野。
你的小名叫牛牛,这是你姑姑给你起的名字,当时一听到这个名字我们都很喜欢。中国人重视名字,一个名字的后面往往有多重内涵,就你的名字而言,首先牛是一个可爱的不招人烦的动物,其次它总是勤勤恳恳,很踏实,另外,在中国文化里“牛”是一个吉祥的词汇,你姑姑给你起这个名字,或许就是希望你将来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做个踏实的人,同时也能做个牛人。还有,你出生那年正好是牛年,你属牛也增加了这个名字的巧合和趣味性。
再次祝贺你考出好成绩,戒骄戒躁,做一个永远谦虚低调的小牛。
叔叔,刘杰
2019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