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化的年代里,普通人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去成为明星。选秀,娱乐公司包装,甚至一条吸引眼球的新闻或者帖子都可以让一个普通人迅速变成知名人物,进而成为明星。作为受众的我们,也习惯于生活在明星闪耀的环境中,并把明星作为一种心理消费。面对各种各样的传播媒介,人们最先看到的就是明星。
随着当今娱乐消费市场的逐步完善与扩大,造星机制的成熟,媒体、明星、受众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在对于商业利益的追逐上面。当明星闪耀的光环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梦想成为明星的青年人前赴后继的时候,当这些人幻想着一次次走上红地毯或者一遍一遍预习各种获奖感言的时候,也许他们都忽视了一个从未体验过的困境——因成为明星而有的烦恼和压力。
明星看起来光彩照人,生活得丰富有趣,但与之相伴更多的还是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因为明星闪耀的光环而被忽略了。当他们真的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人们更喜欢幸灾乐祸或者当作八卦去解读,甚至,明星的隐私成为受众感兴趣的话题,明星必须以牺牲比常人更多的隐私空间来换取知名度和商业利益。凡此种种,渐渐地变成了大众认可的一种价值取向。除此之外,在商业竞争愈加激烈的环境中,一些被量化的商业指标往往会更加刺激明星的脆弱心理。
“我一直都在坚持,可一切都是徒劳“,这是美国摇滚乐队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曾高吼过的歌词,也或许是他结束生命前最无声的呐喊。”我想自己可能患上了忧郁症,至于病源则是对自己不满,对别人不满,对世界更加不满。“张国荣在自己的自传里也写下这样的文字。阮玲玉,陈百强,贾宏声,像这样悲剧的例子,我提起笔,却不忍心继续写下去……
在21世纪这个新时代,人类已经进入了关注心灵的时代。对成功的定义应该是:心灵健康,自我实现与外在成就的完美结合。但当今社会,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成功人士是焦虑、忧郁发作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身心疾病的高发人群。他们大多好像并不快乐,似乎心理健康的成功者越来越少了,他们被工作、社会角色或某种创伤,使命感完全驾驭,承载着比常人更多的心理压力。
一个心理健康的演员,他是可以驾驭完整的自我以及剧中的人物的,他会处理好自我与面具的关系。但是一部分人出不来,他会慢慢地把自我和戏中的角色融合,把自己的人生也刻画成悲剧的人生。表演欲望强烈的人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和认可,当他处理不好自我的完整人格和戏中角色设定的面具的时候,他会感到一种持续的挫败感,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巨大的压力,而压力无处释放渐渐就会变成一种抑郁状态。
成功,成名,没完没了的演出,表演,商业合同带来的压力把很多明星变成了工作狂。演艺行业的一个特征就是容易让人迷失自我。包装和塑造是成名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一旦你服从这种商业模式,你就要放弃一部分“真我“,放大一部分”假我“。这种运作模式,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了,都会让人不舒服。马斯洛说:“做自己,意味着我想这样做就这样做,做别人,意味着别人让我这样做我这样做了。”别人让我做我做了,而且取得了成功,可这不是我想要的成功,布兰妮·斯皮尔斯就是这样被逼疯的,是她妈妈想让她成为明星,而她自己不想。
与此同时,传媒的发达和娱乐行业的逐步完善,让明星几乎成了透明人。他们拥有名利,金钱,地位的同时,也被肆无忌惮地窥视着。他们不能把负面的东西表达出来,常常要处于一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中。明星的私生活、八卦从最初的媒体小菜变成大餐,变成刺激公众胃口最有效的手段。每个人的隐私空间都被长镜头给拉得没有了。明星可以在所谓的正式场所,体面场所,公开场所表现的非常符合社会规范,这也是公众期待的正面行为。但是在卸妆之后,像放松、睡觉、做梦、出门购物这些非常符合正常人做的事情的时候,也被媒体公众看到了并加以评点。
媒体以前有审美情趣,现在却用“丑”来博眼球,吸引流量,越是人性中丑陋的东西越要挖掘出来给你看,这种目的性太强了,把原先好好表演的东西都给撕碎了。同时,这也不能只怪媒体,作为受众,我们也有责任。社会上很多盲目崇拜明星的现象,其实说明了一些问题。很多人其实是缺乏自我的,他们把明星作为寄托的对象,在明星身上寄托了太多的自己。对于明星而言,面对媒体和大众反映出来的期待和苛求,他们的心理其实很难做到健康的。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年代,我们一方面看到理性,看到宽容,看到正义,看到伦理道德的希望,但是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对人的苛求,不负责任,不宽容。肆意攻击,诽谤。如果公众人物不能正确的评判、感受、处理这些社会上对他们的反应——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移情,或者说是心理投射,跟普通人去比,那么他们就有很多麻烦,容易迷失自我。毕竟这是个高曝光度、高风险的行当,大家喜欢拿着放大镜去看你。
从心理学特征上来讲,明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普遍情感丰富,体验深刻,非常有独特性,不愿意随大流,但又非常注重别人的评价。性格热情、奔放、乐于与人交往。但同时又有自我为中心,情感逻辑较重而不讲理性逻辑,情绪敏感等问题。有些人抱着表演梦的童话进入复杂的演艺圈,遇到一些不公平,一些阴暗面,承受不了,不知道该洁身自好还是同流合污,有的人即使履行了规则也没得到什么,感觉到不平衡,非要到一定高度才行。这其实都是错误的认知。这些天娱乐圈的新闻又铺天盖地,王菲的例子又开始广为流传,你看人家王菲结婚离婚又结婚,从来都是那么坦荡自然,完全不在乎别人的评判。王菲从没说过我爱你们,我要让你们满意,她只是唱歌,喜不喜欢不关她的事。王菲知道自己是谁,所以她不会迷失,也不会为自己纠结痛苦。
今天商业化的指标进入娱乐行业,使得主动讨好受众群体成了进入娱乐行业必须要做的事情,这种事情逐渐变成了一种商业规则。有时候,这个规则是要以牺牲明星为自我代价的,但是从利益角度看,你用隐私空间换回利益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这不符合人的心理发展。
以前是传统文化支撑我们的精神世界,如今,商业和科技的加入,让我们不在沉醉于顺应自然,不违反自然天性的纯粹精神享受中,而是掺杂了许多利益在里面。或许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一个抑郁的艺人,但是他背后庞大的利益捆绑,却不是轻松脱得掉的东西。
这,可能就是娱乐的忧伤吧。
真的很难去评判什么,因为评判中可能又夹杂着你的审美情趣,你的价值观,还有你非常自私的需要——非常现实的需要,而这,又涉及更大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