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运

所谓经典,就是耐看,值得反复的阅读,随着自身生活体验的拓展、阅历的增长、认知的更新。每一次的阅读都能对经典产生不同的理解,每一次的回味就是一场思想的修行,对原有的世界观和认识论进行推翻重构,就像蝴蝶和蛇那样,破茧蜕皮而生。吐故纳新、师法天地。

三国演义我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看了,而且一开始看的就是罗贯中的白话文原版,后面又看了横山光辉版的漫画三国志、陈寿版的三国志还有各种版本的野志杂书,还有各种三国题材的游戏、电影和连续剧。我记得当时还有一个二逼同学和我比对三国的熟读程度,要知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懵懂少年之间比文化,那要怎么比?所以那时候我们比的是记人物的字——互相说人物的姓名,让对方把人物的字说出来,比如说张飞,字翼德;周瑜,字公瑾。。。要说那时也真是记忆力好。我不光能记下90%以上的武将姓名字,还能把熟悉的十几球队的阵容名单全部记下来。对比一下,现在可算全毁了,没有三次根本不知道别人叫什么。当然三次是下限,也有可能十几次都记不住别人的名字。

写着写着就容易跑题,回到主线上面来。对于三国势力的喜爱和站队也一直在变化,最开始时喜欢曹魏恢弘,然后又喜爱蜀汉的忠义,后来又觉得孙吴双娇的英气勃发,现在又回过头来钦佩曹魏的坚韧隐忍。所以,今年我会找时间为这三方各写一篇文章,记录下目前的思想和认知状态,留到5年或者10年之后再看。那么,第一篇就从群众基础最好的蜀国开始吧。

当然,就算光是蜀国这一家,能写的东西也很多,像桃园结义、诛颜良、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长坂坡、赤壁之战那些就不多说了,主要从蜀汉政权的由盛转衰说起吧。蜀汉势力的顶峰应该是刘备取了汉中,关羽攻拔襄阳、水淹七军围困樊城那段时间。书里是怎么描述的?——华夏皆惊,曹操欲迁都避其锋。这里不熟悉三国的人可能对关羽在这里达成的成就没有直观的印象,我详细写一下,对手多强,成就就多大。这里关羽的主要对手是于禁、庞德、曹仁、满宠。

于禁五子良将之首,跟着曹操从兖州起势,一路南征北战,战功显赫,是曹操最为信任的外姓将军,治军严整,最为著名的事例是曹操在宛城和邹氏鬼混的那次,被张绣偷袭杀了典韦和曹昂,其他各位将军的部队也被敌军打得乱,这时夏侯惇的青州兵居然乘势下乡,劫掠民家,于禁也不含糊,命令自己的本部军于路剿杀乱兵,安抚乡民。青州兵还跑去向曹操告状说于禁造反,赶杀青州军马。操大惊带着夏侯惇、许褚、李典、乐进迎战于禁,但是于禁见看见曹操来了也不解释,先让士兵射住阵角,凿堑安营。别人问他:“青州军言将军造反,今丞相已到,何不分辩,乃先立营寨耶?”于禁说:“今贼追兵在后,不时即至;若不先准备,何以拒敌?分辩小事,退敌大事。”然后正好安营方毕,张绣的部队就杀过来了。于禁身先出寨迎敌。张绣急忙退兵。其他的将领,看见于禁带头向前,就各自引兵追击,张绣大败,被追杀了百余里。后来张绣势穷力孤,就投奔刘表去了。曹操收军点将,这时候于禁才见曹操,解释由于青州兵肆行劫掠,大失民望,所以才截杀他们。曹操说:“不告我,先下寨,何也?”禁以前言对。操曰:“将军在匆忙之中,能整兵坚垒,任谤任劳,使反败为胜,虽古之名将,何以加兹!”。从此于禁治下的铁军就成了曹操最为硬核的部队之一。甚至后面曹操的赤壁之战大败之后,也是于禁的部队负责断后,阻击追兵。

庞德和马超、马岱一起,可以称之为西凉三杰。按说应该随着马超投靠刘备,但是当时张鲁派马超出兵打刘备的时候他生病,留在了家里,后面因缘际会,加入到曹操帐下。跟随曹操以后庞德屡立战功,濡须口之战斩杀东吴陈武,汉中之战中杀败魏延,救出曹操。救樊城之前,曹营诸将因庞德之兄庞柔和先主马超都在蜀为将而猜忌他,他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忠心,抬棺决死,力斗关羽父子,与关羽大战且不分胜负,还射伤关羽,连关羽这样心高气傲的人都说庞德刀法娴熟,真吾敌手也,可见其牛逼。

曹仁是魏国的宗亲八虎骑之一,赤壁之战后力拒周瑜,被魏军惊为天人的猛将,在后人的评价中他的守城能力和郝昭一起代表着三国时期的顶尖水平。

满宠则是以清廉严法为名的能臣,曹洪的亲戚违了法都敢杀,严厉到甚至被称为酷吏,在于禁被打败后,连曹仁都想弃城而走,是满宠的苦谏,“不可。山水骤至,岂能长存?不旬日即当自退。关公虽未攻城,已遣别将在郏下。其所以不敢轻进者,虑吾军袭其后也。今若弃城而去,黄河以南,非国家之有矣。”然后淹死自己的马,以绝退路,誓与樊城共存亡。这样一言点醒梦中人,曹仁拱手称谢曰:“非伯宁之教,几误大事。”于是曹仁骑白马上城,聚众将发誓曰:“吾受魏王命,保守此城;但有言弃城而去者斩!”诸将皆曰:“某等愿以死据守!”回过头来看,满宠的冷静和决心是战局转势的关键,当然,满宠不仅仅只做了这些,他还作为使节游说东吴从而破坏吴蜀同盟,让吕蒙白衣渡江,袭取关羽的根据地荆州,从而基本上确定了关羽的死局。这就是后话了。

以上便是开战前魏国的全明星阵容。其中于禁和庞德在樊城外驻扎。曹仁和满宠守在城内。然后具体的过程不再详细写了,总之就是蜀国的国运大爆发,关羽引水淹了于禁的七军,俘虏了于禁,斩了庞德。樊城危在旦夕之间,蜀汉的运势达到顶点。然而,此时,剧情开始大逆转,一方面上面说的曹仁和满宠守住了樊城这个决胜点,另一方面,双方力量的差异开始质变。为了表达的清楚一点,我用数学表达式来说明。

关羽治下的荆州总兵力在4w左右,留下1w守城,带出来的最多3w

曹仁统率的守军1w左右,于禁的七军3w,徐晃的援军1w+

孙吴军3w+

襄阳之战:  关羽军3w>=曹仁满宠军1w

于禁七军驰援樊城保卫战:关羽军3w<=曹仁满宠军1w+于禁军3w

水淹七军:关羽军3w>=曹仁满宠军1w +于禁军  (此时力量对比回到原始状态,此时也是蜀汉的顶峰时刻) 

徐晃第二批援军加入战局:关羽军3w-=曹仁满宠军1w-+徐晃军2w+(关羽曹仁各有损耗,另外关羽要安排一部分士兵把于禁的降兵送到后方)

吴蜀联盟破裂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军3w-<<曹仁满宠军1w-+徐晃军2w++吕蒙军3w+(此时关羽腹背受敌,期间还不算在路上没有参战的曹操亲率大军和张辽等其他地方赶来的援军,而关羽没有任何援军,质变爆发)

此时,数学的推导过程清晰冷酷,宏观大势之下就算关羽有通天的能耐也难全身而退。后面的事情一切都顺理成章了,荆州一失,就算关羽不死,也难有容身之处。蜀汉这时候已经式微,刘备为了迅速挽回败局冲动之下又发动了对吴的复仇之战,却在夷陵被陆逊痛击。至此,国运颓败。后面诸葛亮再怎么六出祁山,也只是为了成就其忠义之名,于大势无补了。

我们再来清理一下这两场关乎蜀汉国运的战争中刘备的损失。

襄樊之战:损失第一战将关羽、士兵4w,还有荆州的土地、官员及人才。

夷陵之战:损失士兵4w+(包括蜀汉精锐的西方上兵白毦兵),还有借来的沙摩柯蛮兵2w,张南、冯习、傅彤、马良、程畿死于乱军之中,另外还有黄权带领的史合等三百一十八名官员,这部分人就是刘备准备拿下荆州之后马上要上任的管理班子,全是一等一的人才,他们跟着黄权投降曹丕之后有四十二人封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其质量可见一斑。当然还有开战之前死掉的张飞。

两场战役损失士兵10w+,而诸葛亮后面休养生息多年,最后能发动的倾国之兵也就是10w左右。加上人才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造成后期蜀国人才的凋敝。正是应了郭德纲的一句话,须臾之间,“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真是让人唏嘘不止。

前面都是铺垫,现在开始才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用倒推的方式还原一下这个败局是怎么形成的,是否在哪个环节存在有扭转乾坤的可能。

一、发动襄樊之战是否正确?

首先在荆州这个战略定位上,诸葛亮和庞统的看法就有差异,诸葛亮在隆中对时的设想是兵分两路,一路出汉中取长安,一路就是关羽现在走的线路。但是有两个前提,一个是孙刘同盟的关系稳固,另一个就是在在长安方向上要形成呼应。但现实的情况是关羽孤军出战,没有任何友军的增援和牵制呼应。(天呐,居然这样还让他解锁了战神成就)从前面的推导也可以看出,关羽的兵力越打越少,而敌军越打越多。另外,孙刘同盟的关系也存在裂痕,一方面刘备借了别人的荆州不还,一方面同盟实力的此消彼长,难免会有罅隙。因此,诸葛亮定下的两个前提都不符合,发动襄樊之战在当时的形式下不应该。对了,还有庞统,庞统觉得荆州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而且关系太复杂,爱要不要,根本就没在他的核心战略里面。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关羽要发动襄樊之战?真的是立功心切吗?以关羽的性格不排除有这样的可能,他听别人说一句马超牛逼,就想让刘备换个人来守荆州,让他去和马超比试比试武艺。但是,刘备的责任更大,刘备得了汉中之后,封关羽为假节钺,假节钺是什么东西?——拥有假节身份的武将,不仅可以在战争中自行根据战斗的需要部署安排,而且拥有处罚和斩杀违反军令将士的权力,可以说,如果一个武将能获得假节的身份,他就可以真正做到“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了。而“假节钺”更了不得,一个假节钺的武将可以斩杀假节的武将,更恐怖的是,假节钺的武将拥有自行发动战争的权力,因此假节钺绝对算得上是武将的最高荣耀。这尼玛在取了汉中之后,明明知道关羽未有军功,还赐他假节钺,这样的暗示已经不能再明确,就差把出兵的圣旨扔到关羽脸上了。事实上关羽也确实照做了,但是刘备既没有安排汉中方向的军事行动作为呼应和牵制,而且,也没有为关羽扫清荆州最大的威胁——东吴的异心

二、关羽作为荆州的主将是否合适?

再往前悔一步,是否有其他人比关羽更适合主政荆州,我们先把五虎将分析一下,黄忠肯定不可能,一是年纪大,二是加入刘备不久资历不够,另外,原来在长沙和后面的定军山斩夏侯都是武将的角色,要他作为统率没有前期成功的案例;马超也不行,同样是降将,而且马超擅长的是骑兵,水战没有经验,而守荆州不善水战,还是别开玩笑了;张飞丢了徐州之后更多的定位应该是战将而非守将,而且刘备宁愿让魏延去守汉中都不用张飞,可见蜀汉的高层智谋团对张飞的定位应该是一致的;既然说到魏延,那就说魏延,魏延也不合适,上升太快,让他守汉中都有争议,何况是荆州;最后是赵云,赵云貌似适合守荆州,以他的性格不会主动生事,和东吴的关系也会相对融洽,但是有两点需要考虑,赵云是蜀汉军中唯一的一名全战法全兵种都适应性极佳的武将。而且还性格完美。这种人物一般都会留作后手,用来应对突发情况,让他跑到一个地方天不管地不管,太浪费。另外,荆州的关系太复杂,需要有人唱黑脸。东吴来人催刘备还荆州好多次了,刘备和诸葛亮硬是不还。最后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都来催了,诸葛亮和刘备又抹不开面子毕竟理亏。好歹同意还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给他。结果你猜怎么着,诸葛瑾去见关羽说,刘备同意还三郡了,关羽说,”你特么的能不能憋骗人,荆州本大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憋说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是看在诸葛亮的面子上,老子一刀剁了你。“老大都点头了,他还敢不同意,你说这种事情谁能做得出来,只有关羽。所以,综合来看关羽是最适合的人选。

但是这里又牵扯出另外一个问题,关羽是主将,何人能够辅佐?刘备留给关羽的是马良、伊籍、这里不是说马良不行,而是关羽威名太盛,话语权不对等,关羽说不行,估计马良也不会说什么,全是一言堂,这样谋士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其实在蜀汉谋士里面唯一能给关羽出建议的只有诸葛亮和徐庶。诸葛亮还麻烦一点,他想让关羽干什么不能直说,还要考虑关羽的性格,转着弯地说,比如,让他去放曹操,先得让他立个军令状,结果果然没按军令状上的来。徐庶就不一样了,他是唯一可以和关羽坦诚以待、平等对话的谋士。比如说关羽要去和马超比试,诸葛亮只能给他戴高帽,说马超是匹夫之勇怎么能和你相提并论。但徐庶会直接让关羽闭嘴,别作。可惜的是徐庶没有能留在蜀汉集团。而诸葛亮在庞统和法正死后根本离不开成都。

卧槽,好像写到这里不能再向前复原了。那接着刚才的徐庶说一下庞统吧。其实和诸葛亮相比,我觉得庞统的性格更适合蜀国的形势,诸葛亮生平谨慎,而庞统就激进得多,跟刘备进益州的时候,给刘备献的计策一个比一个凶险——跑到人家地盘上去,让魏延学鸿门宴项庄舞剑直接杀掉刘璋。魏延也是莽哥,和诸葛亮一起打仗的时候,居然差点弄出个子午谷奇袭。如果庞统不被张任射死,他这种搏命的方式,才最有可能为蜀汉赢得中兴汉室的资本,没钱你还控制个毛线仓位,就是要梭哈,满仓梭哈,以小博大。

所以,如果他能和魏延组成汉中一路的方面军直取长安,才是蜀汉真正的希望。而这时候关羽和徐庶带领荆州方面军向洛阳徐徐推进,牵制魏国的兵力。再加上诸葛亮的居中运筹和后勤外交,这样才是蜀汉的黄金阵容,汉室中兴的正确打开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能从徐庶的出走和庞统的身亡,蜀国的国运就已经在冥冥之中决定了。

最后再就着水淹七军,写一下于禁吧,于禁在樊城之战之前,几乎是一个没有任何瑕疵的将军,治军严明,风评极佳,深受曹操的信任和重用,而且也几乎位极人臣(五子良将之首,曹魏那个时期唯一的假节钺),以前对他投降的事情不理解,按说像庞德那样但求一死岂不快哉,对这样一个重臣,兵败自杀才是最符合他利益的做法,即可保全其一世之英名,又能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何必委屈求全,苟活性命,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做法的逻辑根本经不起推敲。你要说他贪生怕死,我坚决无法接受,他从兖州开始一直跟着曹操南征北战,三十多年,不要说多,百战肯定是有的,而且他所率领的部队执行的往往是最危险的任务,就拿赤壁之战的断后任务来说吧,何其的凶险?所有的人都在逃跑,魏国的精锐虎豹骑在这个危难的时候活生生踏着同伴步兵的身体从泥泞之中逃脱。连曹操都在不计代价的出逃。而这时候于禁的部队却列好阵势迎击追兵。。。

既然不是怕死,那么从人文的角度有没有可能当时于禁从内心里涌起了连片的悲悯,看着滔天的洪水,他动摇了,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逆天而行,面对愤怒的自然之力,除了承受苦难之外,他的七军还能做些什么?他会不会犹豫?他若独身一人,他愿以残躯报恩,然而和他在一起的还有这么多鲜活的生命,他知道,在他的军纪之下,只要他不投降,哪怕是他战死,3万余名士兵也断无一人有生还的可能。那么,他该怎么办?让士兵去和洪水搏斗吗?一面是恩义,一面是爱兵的仁者之心,最终他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舍弃虚名,以图万全。作为后人我们只能为于禁感慨,时运不济,未能全其威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蜀运)